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古文复习指导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古文复习指导1

2012年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统考《医古文》篇目(复习范围)(与2011年一致)广州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2.32012年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统考《医古文》篇目(复习范围与2011年一致)一、主要参考教材:《医古文阅读训练》【第二版】,赖文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二、篇目(复习范围):(共28篇,与2011年相同)(二)、(三)、(四)、(八)、(十三)、(十五)、(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三十一)、(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七)、(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四十六)、(四十七)、(四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九)、(六十)。

三、考试内容及题型主要考文意理解及断句。

考试题型为客观题型(单选题占70%左右,多选题占30%左右)。

附录:《医古文阅读训练》部分篇目参考答案说明《医古文阅读训练》部分篇目参考答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编。

参考答案共42篇:第2、3、4、6、8、11、13、15、16、17、18、19、20、21、23、24、25、26、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6、47、49、50、51、52、53、54、57、59、60篇。

自09年起,《医古文》采用计算机考试,客观题型为主。

因此,此“参考答案”仅为今年考生的《医古文》复习提供一些帮助,而不要误认为考试是主观题型。

二一、断句(略)二、概括文意填空:本文的主旨是强调学医贵在融会贯通。

要做到这点,必须多读书,由博返约;多临症,熟能生巧。

三一、断句(略)二、简答1、作者治病注重辩证施治,不设成心,参合禀赋、病、证、诊、法、方、药、岁气以定。

治学主张学博思精,以《内经》为本,旁通长沙、河间、东垣、丹溪。

2、作者认为医学界的弊端是“学殖荒芜,心思肤浅,甚则治温疫以伤寒法,治血枯以通瘀法,与夫喜行温补,不顾留邪,动辄攻消,不知扶正”。

3、作者从搜集资料至《类证治裁》自序完成前后共花费31年。

4、“不先窥《内经》奥旨,则皆无本之学也”;“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平时灼有定见,临证不设成心”;“执一者拘,多歧者泛,师心者愎,随俗者庸”。

四一、断句(略)二、简答:1、异人因“医虽小道而性命是关”的说法而发怒。

2、异人把医理比喻为治平之道、兴亡之机、战守之法、出处之义。

原因(略)。

3、本文目的是告戒学医者必须精以治学,诚以立身,切不可掉以轻心,狗苟蝇营。

六二、据文意扼要填空:何梦瑶早年以诗文显名,继而以善政著称,曾于义宁。

阳朔。

岑溪。

思恩、辽阳等地任县令、州牧之职。

因治辽阳民王洪风病事,医名渐渐显于世。

三、简答:1、“夫易……气耳”一段说明不能用《易》经之理死套医理,人体阴阳二气无尊卑善恶之分,不可偏颇。

2、“牵东补西”是批评用损阴的方法来扶阳。

3、“西池之医之著于天下也所系固不少矣”,目的是强调《医碥》刊行面世的必要。

4、文中“医言阴阳俱气耳……距邪闲正吾能已乎”一段体现了何氏的学术思想。

何氏主张阴阳平调,亦即“正虚无论阴阳均当扶,邪胜无论寒热均当抑”;补泻也没有一定之规,凡能达到平衡阴阳的方法就是补,亦即“补泻初无定名,盖视病之寒热以为去留”。

反对不问何证,概用温补。

八一、断句(略)二、简答:1、“一药”是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丹,“二疾”是指大泄和喉闭不食。

张锐用药的根据是:该证上热结(喉闭不通)中虚寒(产后大泄),紫雪丹在表,入喉先化,附子理中丸在里,入胃温中。

2、文中共介绍了张锐3个医案:序号病因病机诊断治法1 临产外感热邪热盛阳证伤寒大剂凉药清热服大剂凉药兼邪留上焦结于喉上热中寒凉喉温中产后气血虚中焦虚寒2 素体脾胃虚弱热闭于内阳明里实之热厥通便泻热感暑汗不出3 感受外邪热在气分即将战汗透邪外出静观其变正邪交争3、张锐行医最大的长处是很注意细心观察病人情况,并能灵活处治。

十一二、简答:1、本文论述张机、刘完素、李杲、朱震亨四大家。

2、作者把四大家学说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其中外感又分为张仲景的外感伤寒学说和刘完素的外感温热学说,内伤又分为李东垣的饮食劳倦内伤学说和朱丹溪的阴虚发热内伤学说。

3、作者认为四大家的学术特点是:仲景治冬令之严寒,故用药多辛温;守真治春夏之温热,故用药多苦寒;东垣以扶脾补气为主,偏于升补;丹溪以补气养血为急,偏于清降。

4、因为作者认为张、刘之法主要针对六淫外邪而设;朱、李之法主要针对脏腑气血阴阳病机而设。

因此学张、刘者重在分清天时寒热,学朱、李者重在辨明虚实升降。

三、据文意或摘引原文填空。

四大家立论虽然自成一家言(各有偏重),但他们之间又是适相发明(互相补充)的。

后人学习前人的经验,应该各取其长,而不应偏执一端。

十三一、断句(略)二、简答:1、“无虚日”指毕生勤奋。

2、“古锦充囊积羽折轴”形容饱读古书、久积阅历。

3、“强狱隶著刑书”比喻实施者未必精通理法。

4、“三折肱”比喻阅(历)病多而通医道。

5、这段话是说: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故应不断进取,求新求变。

6、这段话是说:理法方药来自临床实践及对临床实践的综合性思考。

7、这段话是说: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教训中积累真知。

8、赵氏治学的特点是“穷其变而又善自变”。

“穷其变”表现在:(1)善读书——违古而适合乎古,食古而不泥乎古;(2)善于在临证中学习——老于证治,以问证切,以切证问,以甲证乙,以一证千,而同中之异出焉。

(3)善于从错误中总结教训、获取新知和敢于正视错误——“误于两似而得其一真,悔于百非而衷于一是”,所著《存存斋医话稿》能“暴其短,不炫其长;幸其得,犹悔其失”。

十五一、断句(略)1、本文作者学医的原因是体弱多病,其学医的方法是由博返约。

(各以四字概括)2、《订补明医指掌》的作者是邵达。

3、《明医指掌》的特点是简约精练,能阐发前人论著和运气学说的旨意,分标本论治,辨证清楚,方剂齐备,但图示和论述有局限,脉理不明,治法不详,不便检阅。

4、《订补明医指掌》的特点是分门别类,附列方歌注释。

5、“兼失所恃阻试有司”的意思是父母双亡,因守孝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6、“私淑门墙”的意思是以自学成为某一家的弟子。

十六一、断句(略)二、简答:作者认为正骨医生必须谨慎小心,心灵手巧,熟悉人体结构形态,能正确判断病情和善用手法。

三、扼要摘引原文填空:1、手法正骨的优点是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

2、运用手法正骨的步骤是:以手扪之,自悉其情。

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3、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才是高明的手法。

4、手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痊可之迟速,有遗留残疾与否。

十七一、断句(略)二、简答:1、作者认为:因天时气候之偏、父母之溺爱、庸医之误治而致小儿有难。

2、作者认为正确的育儿方法是:以不慈为慈,不要过饱过暖。

3、作者认为医生应能顺天时、测时气、适人情、察物理,具有名物、象数无所不通,而且要谦虚谨慎。

4、作者反对拘守小儿纯阳之说、概用寒凉、滥施攻伐、妄称惊风、疳积等偏见和做法。

十八一、断句(略)此案咳嗽本为外感风寒入肺所致之表实肺热证,治疗本应先以麻黄辈发散,再用凉药清解。

因庸医妄铁粉圆、半夏圆、褊银圆下之,遂使变为肺虚热证。

三、简答:钱乙认为此证肺虚有热,恰好又正值春三月肝木大旺,肺金受克之时,肺越发虚,故十难救一。

若病在秋季肺金旺时,还有可能借肺金本气之旺势助肺复原,故病于秋者十救三四。

十九一、断句(略)二、简答:1、因为如果作者专凭臆见或墨守成规,所著之书就会贻害匪轻是,所以“为方书难”。

小儿无知,啼笑无端,不能自己说出病痛;脏腑稚嫩,不能多受药物;筋骨尚脆,针砭尤非易施;误用刀圭,便伤生理。

所以“为方书而及幼科则尤难”。

2、“錬师陈君飞霞三折肱于斯道”意思是:“道长陈飞霞先生在医学方面反复历练”。

3、“千载榛芜一朝尽辟”意思是:既往承传下来的种种谬见误说总有一天会被清除殆尽。

4、《幼幼集成》的作者少年学道,兼通医理,借医药以济世。

性情天真疏放,不随俗俯仰,有救人急难之心,给穷人治病不受谢礼,甚至以参术相赠;意气不投,虽贵富亦招之不去。

他在学术上的创见,是反对“无论外感内伤,遇发热者,率以惊风为名而妄用其法”,并把“惊”证改为“搐”证,将“急惊”、“慢惊”、“慢脾”三候,改为“误搐”、“类搐”、“非搐”,分门别类阐述审证切脉的要点,附以经验之方。

二十一、断句(略)二、扼要摘引原文填空:1、尤生洲把李中梓著作合镌为《士材三书》。

其中:《诊家正眼》主要论述审脉;《本草通玄》主要论述辨药;《病机沙篆》主要论述治法。

三书中的《病机沙篆》在合镌之前未曾出版。

2、《寿世青编》的作者是尤生洲。

三、简答:1、“故将之操纵……而亦不至于亡”一段,意在说明:用药如用兵,既不能拘于法,又不能不守法。

2、作者对“李先生之治病多任意而不拘法”是褒扬。

3、李中梓主张颖悟者可任意,不及者当守法。

4、文中“二氏”指佛道两家。

5、对学习方治有启发的话:医之感通在意,非君臣佐使之谓也。

二十一一、断句(略)二、简答1、对古方进行加减的原因是病症多而成方少。

2、加减古方的主要根据是“现症之异”(见症)。

具体有四种加减方法:①药味加减,例如桂枝加葛根汤。

②药之分量加减,例如桂枝加桂汤。

③合方加减,例如桂枝麻黄各半汤。

④药虽同而方义已别,则另成一方,例如建中汤。

3、对于使用古方,作者主张:①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之。

②有别症则据古方加减之。

③不尽合则依据古方之法将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

反对不明古方之义而托名用古。

二十三一、断句(略)二、简答:1、本文的议论因铜壶“水滑则漏迅,漏迅则刻差”而发。

2、本文解释了四种医方常用水名:倒流水、无根水、新汲水、井华水。

3、本文所举医案说明:用水不同,效迥异。

此案选水的指导思想是:取其流通之性。

4、从本文论述看,选水之法可概括为选水源,选水质,选水性三种。

5、本文认为,药用水的形态还包括铁锈水、植物汁液、酒、醋。

6、作者用“公孙剑器”的典故比喻技艺达到融会贯通,浑然一体的境界。

7、作者撰写本文的目的是提醒医家处方施治要择水而用。

8、文中“性从地变,质与物迁”一句体现了全文的核心观点。

二十四一、断句(略)二、简答:1、“施诸今而有徴”、“以显然之证徴于长沙之法”体现《药徵》一书的命名含意。

2、“凿说之甚,辨析以胸臆,引据以神仙。

其言巧而似于是,其理违而远乎实。

游断谍谍,不异赵括之论兵也”和“本草辨其所以而不识其实,主治混淆,的证难分,莫法之可以据”反映《药徵》的写作原因。

3、“考核效验,订绳谬误,揣权宜,精异同”、“主治颇详明,不道阴阳,不拘五行,以显然之证,徵于长沙之法,推功之实,审事之状,阐众之所未发”阐述《药徵》一书的内容;“以烛乎冥行之徒”、“然循其运用之变,奏异功则殆如天出”阐述《药徵》一书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