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_社会认知_图文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_社会认知_图文
而嘴唇开合、双脚的位置 没有发现具有明显的预测 性。说话频率在车辆到站 前10秒预测性很高,那 时候要下车的人往往会默 默等待车门开启
知道这个规律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没有位子了!
20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语言
语调 一句相同的话用不同的语调说的话,会传达完 全不同的意义、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每个人基本上都能从语言中破译语义之外的更 多的东西,其中可以夹杂喜爱、轻蔑、厌恶、 悲伤等等情绪。 语速 通常人在紧张的时候语速会加快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29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30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认知对象因素
显著性 格式塔的客体知觉规律
• 亮度,声音强度,运动或新异程度
知名度 自我表演 戈尔曼(goffman)
31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认知情境对认知的影响
空间距离 人们在交往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保持一定的距 离,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有所不同。
23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内容提要
1 2 3 4 5
社会认知概述 社会认知的途径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印象形成 偏差与偏见
24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主体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主体的价值观念对认知的影响 人们如何评价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 要性,直接受其价值观念影响,事件的价值则能 增强个人对该事件的敏感性。 主体原有的知识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 以往的经验能制约我们的认知角度
没有对背景的认识,我们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事 物。
• 我们看到一个人流出了眼泪,如果不知道背景,我 们就很难判断他到底是伤心痛苦还是喜极而泣。
34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35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36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社会认知
认知情境对认知的影响
11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认知的客体与对象
认知就是人对人的认识 “他人”这一整体是不可能被认识的,所以 客体人本身是不能作为认知的对象的;被认 识的只能是“他人”的某一些特征。 社会认知所要认知的客体是人,为了认识他 人,主体人就必须对客体人的某些特征进行 认知,这些特征便是认知的对象。
• 霍尔将人际空间距离分为四种:
– – – – 亲昵区(7—30厘米),夫妇、恋人之间; 个人区(30—91厘米),朋友之间; 社会区(137—240厘米),熟人之间; 公众区(240—3048厘米),陌生人之间或一般公开交往 场合
32
合适的交往距离对人们的交往是很重要的。 通过对这种空间距离的观察,也可以形成对某 人的认识。 第三章 社会认知
语音语调 38% 身体语言 55%
19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Eg:谁先下车?
人们越要下车时,手会举得越 高,下巴和视线与水平面向上 的夹角越大。也就是说当你在 公交车上,看到有人把手放在 胸前,还抬着头不住地往上看 时,这个人很快就要下车了。 在车辆到站前3分钟最有效的 预测方法是看手和下巴:手放 在胸前的人比放在膝盖的人更 可能下车;当一个人忽然抬高 下巴10秒钟以上,也很可能 下车。
• 对同一个罪犯的研究,法官着重于对其个人经历的探 究,即哪些因素导致了他犯罪的研究,社会学家则会 更着重于造成这种犯罪现象的社会原因
25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26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27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主体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个体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着认识活动的积极性 巴特利特和莫瑞的发现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 它最初是为了适应机体生存而产生的,以后逐渐变 成为一种先天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 当信息还不能通过语言来传递的时候,表情可以起 到传递的作用
进化解释的局限性
16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面孔
目光——来源于捕食者? 目光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可以视为判断人的 情绪、动机、善恶等的线索之一; 目光接触可以表示人们各种心情状态,如关 心、恐惧、爱情等; 目光接触还可以用来吓唬人。
9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过程
社会知觉
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
社会印象
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 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判断
包括预见性判断和超标准化判断。
社会知觉
10
社会印象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判断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过程
18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体态
身体姿势表达着各种信息 许多姿势都有明确的情绪含义
• 如点头往往表示赞同、许可,摇头往往表示否定、 反对
有一些姿势是了解他人感情的真实线索
• 当有人说谎时,他可能不住地眨眼或做出其他动作
身体语言只能作为判断他人情绪、动机的线索 之一,而不能作为惟一的根据。 文字意义 7%
22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语言
反对语言的进化解释的阵营 乔姆斯基
• 儿童的语言习得有其先天的心理机制,但这一机制不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的副 产品。
库德
• 把语言看做大脑急剧扩展的一个副产品,它是在大脑 发展到足够大而复杂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产生的,不 是进化发展的适应性产物。
39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印象及印象形成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景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 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景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 成得关于人或事物得概念,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印象形成 这种对于别人和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得过程就是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规则 个体知觉事物,不只是表面表征,而是按照逻辑一致性 和情感一致性原则,将各种具体信息综合起来,对个体 形成总体印象
• 当一个人情绪很好、心情愉快时,他会感到周围的 一切都那么美好;当他情绪低沉、沮丧时,他会感 到周围一片黑暗, • 当个体对某人怀有好感时,便会觉得他做的一切都 是对的;反之,他会故意地找茬和这个人作对。( 疑邻盗斧)
贾尼斯等(1965),加利佐和亨德里(1972)
• “好心情效应”
28
第三章 第三章
6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为什么我们不研究头盖骨?
社会认知研究的是个体对于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评判的过程。 认知过程牵涉到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知者、认知对象以及认知过程发生的环境。
7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概念辨析 几个概念的区分: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21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语言
语言是进化的产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语言交流信息所达到的效率要远远高于面部表 情、目光、体态等
• Pinker、Bloom 《自然语言与自然选择》
– 生理上的一些变化智能用进化的观点来解释语言的出现; – 通过口语交流可以释放我们的眼睛; – 有了口语交流,即使在黑暗中仍能达到信息传递的效果。
33
合适的交往距离对人们的交往是很重要的。 通过对这种空间距离的观察,也可以形成对某人 的认识。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三章 社会认知
认知情境对认知的影响
背景参考 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 为判断的参考。
• 人们往往以为,出现于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人必然是 从事某种行为的,他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加 以认定。
交往次数 交往次数往往对深入地认识一个人起到极其重 要的作用。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只有仅仅几次的交往,我们就可能被认知对象 的自我表演所蒙蔽,但如果交往次数增多,交 往场合变换,这种蒙蔽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
38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内容提要
1 2 3 4 5
社会认知概述 社会认知的途径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印象形成 偏差与偏见
社会心理学导论
1
为什么大相径庭?
人物:同一个人,同样装扮新潮,豹纹衬衣、 格子裤、戴巨大的蛤蟆镜。 第一个女士看到他时,他正弯腰全力地帮助一 位先生捡拾满地飞扬的文件。等他终于完成帮 助别人的行动,直起身来跟他所帮助的人道别 时,这个女士终于看到他的全部装扮。 该女士对他的印象是: 此人时尚、充满绅士、形象潇洒 等他转过一个街角,迎面碰到第二个女士时, 给她的印象是: 装扮怪异,流里流气、形象恐怖。 思考: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在不同人眼中留下大 相径庭的印象?
第三章 社会认知
认知情境因素
空间距离 人们在交往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保持一定的距离 ,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有所不同。
• 民族文化影响;气质;性别
霍尔(E.Hull)人际空间距离
• 亲昵区:夫妇,恋人(7—30厘米) • 个人区,朋友(30—91厘米), • 社会区:熟人(137—240厘米), • 公众区:陌生人间或正式交往场合(240—3048厘米)
12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内容提要
1 2 3 4 5
社会认知概述 社会认知的途径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印象形成 偏差与偏见
13
第三章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