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社会化的主体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的和最有 影响力的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 家庭
1
大众传媒
2
5
学校
社会化的主体
工作单位
3
4
同龄群体
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如果仅仅具备了人的遗传素质,没有适当的社会条件,

个人的社会化将无法实现,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
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计算机网络。
社会化概念的三种理解角度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历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 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把社会化分为3种:儿童期的社会化、青春期 与青年期的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继续社会 化与再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化类型
基本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
再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级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 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 程。
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 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 识和规范给长辈。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 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如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 社会化等。
早期社会化
儿童期社会化 主要进行的是初级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
青年期社会化
主要进行的是预期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 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 要求。
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意指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给
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的过程。遗传对个体的发展决定了以
下三件事,即:①基本特征 ②男女性别③是单胎还是多 胎 。
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
语言能力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语言能力
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 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 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
人类不具备其它动物的生物性本能

珍妮在18个月的时候,被锁在一个小屋子里,发现她 时,她已经有13岁。她童年的许多时光是在一个小便 桶椅上度过的,她父亲把她捆在一个椅子上,一呆就 是许多昼夜。没有被捆在椅子上时,她就被放在婴儿 床上,置在一个没有窗户的房子里。她的瞎子母亲被 允许给她喂食,但其父不允许他们在屋子里发出任何 杂声。她的父亲、哥哥不与她说话,确切点说,他们 像对狗一样对待她。到被发现时,珍妮已是一个消瘦 憔悴、情感受滞的少女,她既不会站也不会说话,医 生发现她没有任何生理上的缺陷。于是心理学家分析 认为,由于长期的社会隔离,剥夺了她说话的能力。 珍妮后来被带到医院接受治疗,在那里,她似乎懂了 一些单词,但呆了一年后,她还不能产生自我。尽管 在许多方面,她都取得了进步,例如学会了使用厕所, 但她从未掌握说出一个完整句子的技能。
性别社会化:从娃娃开始
典型案例:人类学家M.米德对新几内亚3个部落的研究 阿拉佩什部落:性格温和、待人热情;反对侵犯、竞争; 少有占有欲。男女皆有典型的女性特征。 蒙杜古莫部落:吃人肉,凶暴,具有攻击性。女性害怕怀 孕,不喜欢带孩子。 昌布里部落:女性专横跋扈,精力充沛,是家庭经济的支 柱;男人喜欢艺术,饶舌,富于情感,在家照顾孩子。
尼尔· 波兹曼的著作
家庭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童年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 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 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二,儿童时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对家庭以 来最强烈的时期。 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儿童可以从中习得 各种社会关系。

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学校教育的系统化; 学校机构的独特性; 学校活动的专门化。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其特点主要有:首先,学校是专 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定的学习机构;其次,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群体机构。






什么是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的特点: 青春期同辈群体的特点分析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 用的各种通信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
电视、网络等媒体对 儿童社会化的正面影 响和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 作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电视被社会学家称为儿童的“主要社会化力量”。

家庭主男
代沟问题
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时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 隔阂甚至冲突。 社会变化越快,世代之间的代沟也就越深。
对于代沟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 现象;另一方面,对于代沟的性质要做具体 的分析。
中国的代沟
工作狂基本上都是70后的。 80后,拒绝加班! 90后:拒绝上班! 70后喜欢穿七匹狼或者猛龙牌子的衣服。 80后喜欢G-Star之类的。 90后:乞丐服,越花越好,越破越好..一个洞时尚,两个洞潮流,三个洞个 性„ 70后唱k的时候只会? ─例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然后就拼命拉着你喝酒,不 让你唱。 麦霸一般是80后。 90后:我们不止会唱,还会跳! 70后的话题除了工作就是股票。 80后的话题更多,有英超、魔兽„„ 90后:QQ等级,QQ秀„
道德规范的学习
道德社会化的学习也就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 用规范和道德规范知道自己行动选择的过程。 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动员、整合 和控制等重要功能。 社会分工的发展将会破坏以强烈集体意识为特征的道德规范,使社会出现 “失范”状态,严重者更会导致“社会解组”。
热心人只敢帮这位老人翻个身
性 别 角 色 社 会 化

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即为性别 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为角色期待和角色分化过程。 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导致性别角色特征的不同。性别角色特 征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通过各种文化中的性别行为模式 的学习、模仿和认同后形成的。
从狭义到广义的社会化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概念的内涵经历了一个从狭义到 广义的发展过程。
狭义社会化
广义社会化
主要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 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的 转变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 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口头语言
语言
书面语言
形体语言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 会化、适应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
形象思维
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
逻辑思维
学习能力
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 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 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 照顾、监护的时期。这个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 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 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成人继续社会化
成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 化。 现代社会变迁速度快,而且程度剧烈,继续社会化问题就显得非 常突出,它不但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转型能 够顺利完成。 在成人期内,继续社会化设置可能包括再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 所处的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如移民到文化反差巨大的社会;二是个 人在基本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偏差或失败。
典型案例:赫斯与托尼的调查研究


心理学家赫斯与托尼曾就国家意识问题对一万二千名美国 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儿童的国家意识依3个连续阶 段逐渐发展。 国家象征期:国旗、国歌、国家领袖 抽象国家观念期:国家、政治群体 国际组织系统期:国际观念的形成
道 德 社 会 化


道德规范的逐渐内化的过程即为道德社会化。道德的基本 概念。 道德社会化的基本表现:关心他人;对道德问题做出判断; 行动表现。——美国学者R.赫什的研究。参见《道德教育 的模式》,美国朗曼出版社1980年英文版,第25页。 道德社会化的6种模式:“建立理论基础”模式; “思考” 模式; “明确价值标准”模式; “价值分析”模式; “社会行动”模式; “认识的道德发展”模式。



家庭中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和 家庭气氛。所谓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训练、 哺育的社会化方式,具体包括教养态度、教养行为。 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宠爱型、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缺损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出生顺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一是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 调发展的意义等,二是扩大“个体”的概念范围,社会 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位也可称为个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