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第四章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考试及格率、流通费 用率、每百人拥有的移动电话数、每 百元资金产生的利润等都是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的数值有两种表现形式: 有名数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平均每人分摊的粮食产量:千克/人
无名数,分以下几种:
-
系数或倍数:是将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 成数:是将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 百分数:是将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0; 千分数:是将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00。
例如:2005年我国财政收入30510亿元,财政支出 33510亿元,财政赤字3000亿元。
总量指标的特点和作用
总量指标的特点 •最基本的综合指标; •统计整理阶段的直接成果; •数字形式为绝对数,数值随着总体范围大小直接相关。 总量指标的作用
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是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指标; 是计算其他统计指标的基础。
货币单位有现行价格和不变价格之分。
价值单位使不能直接相加的产品产量过渡 到能够加总,用于综合说明具有不同使用 价值的产品生产总量或商品销售量等的总 规模、总水平。
(3) 劳动单位

用劳动时间表示的计量单位
工时 —— 工人数和劳动时数的乘积; 台时 —— 设备台数和开动时数的乘积。 由于具体条件不同,不同企业的劳动量指标不 具有可比性,因此,劳动量指标只限于企业内 部使用。
全期计划时间长度
计算例题
例题:某企业计划2001年实现产值360万,至9月末已实现 产值240万,则该企业产值计划的进度为:
240 66.7% 计划进度= 360
9 75 % 时间进度= 12
产值计划进度66.7% 和时间进度75% 不一致,即花完了 75%的时间,只完成66.7%的产值计划。有可能完不成计划 或后面很紧张。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根据总量指标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 性质不同,计量单位分三种形式:
(1) 实物单位
a.
自然单位:辆、双、头、根、个……
b. 度量衡单位:吨、米、克、立方米…… c. 双重单位:公里/小时、人/平方公里…… d. 复合单位:吨公里、公斤米、千瓦小时……
(2) 价值单位(货币单位)
是生产活动的成果。 是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 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生产法 收入法 支出法
返回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生产法)
生产法,也叫部门法或增加值法,它 是从生产的角.分别计算生产过程中 各个部门或企业所生产产品内含的增 加值,再加以汇总而得到国内生产总 值的方法。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总量指标
按内容分
总体中数 量标志值 总 量
时 期 指 标
时 点 指 标
表现为 存量
按其反映内容不同划分
(一)标志总量与单位总量指标 1、标志总量指标:
全部总体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所表现的各个数值-标志值之和。
一个企业有许多员工,每人的工资不尽相等,而工资总 额就是标志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各企业总产值之和-各企业中间产品价值 之和 =全社会产品总产值-全社会中间产品价值
返回
收入法:收入法就是从生产要素所 有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投入或 者是从生产要素使用者花费的成本 角度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所以也叫成本法或分配法。
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 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4季

1季


上半年 下半年 1季
2季 3季 4季
19
10
10
11
12
12 12
12 10
13 10
13 10
从计划完成程度看:12+12+13+13/45=111.11%。 从第三年二季度到第四年一季度的实际产量恰好45万吨,
提前3个季度完成计划。
但是,下一组数据则表示,虽然也同样体提前3个季度 完成计划,可知完成计划的:12+10+10+10/45=93.33%
1+实际提高的百分比 1+计划提高的百分比 1-实际降低的百分比 1-计划降低的百分比
计算例题
实际提高8%;次品率降低4%,实际降低3%;合格品率达 到98%,实际为97.5%。则该企业计划完成情况为: 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
1 8% 1.029 102 .9% 超额完成计划 1 5%
某企业生产某产品,上年度实际成本为420元/吨, 本年度计划单位成本降低6%,实际降低7.6%,则:
1 7.6% 成本降低率计划完成相对数 100% 98.29% 1 6%
∴ 比计划多完成1.71%;
本题也可换算成绝对数计算: 计划 -6% ~ 394.8元/吨 [(1-6%) × 420]
长期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
在国民经济和生产经营管理中,需要制定 长期(5年以上)计划,如国家和地方的五年发 展规划等,长期计划的任务有两种:
1. 计划只规定计划期末(最后一年)应达到 的水平。(水平法)
2. 计划规定计划期内累计应达到的水平。 (累计法)
水平法
计划完成程度=
计划期最后一年实际完成数 计划期最后一年计划任务数
例题:某企业计划2002年上半年劳动生产率提高5%,
1 3% 1.011 101 .1% 次品率计划完成= 1 4% 98%
没完成次品 降低率计划
合格品率计划完成= 97.5% 0.995 99.5% 没有完成合
格品率计划
根据相对数来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

注意:降低情 况的完成相对 数!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收 入法)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支出法)
支出法也叫使用法或最终产品法,它是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角度来衡量国内生产总 值,把不同经济主体用来购买本期最终产 品的支出加总在一起,或者是按最终产品 的使用方向加总在一起得到国内生产总值 的一种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按其反映时间状况不同划分
时期指标
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活动过程中所 取得或实现的累计总量。
时点指标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点上所实现或达到的总 量指标。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 1. 时期指标的三个特点: (1)可加性 (2)指标值通过连续不断的调查、记录取得 (3)指标值大小与时间长度成正比 2. 时点指标的特点: (1)不具有可加性 (2)指标值通过一次性的调查、记录取得 (3)指标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城市人口总人数仅此例中属于标志总量指标!而若 是计算该省42个城市2500万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时, 人口总数2500万就属于总体单位总量!
(二)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具有可加性,时点指 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 时期指标与时间长短有关,时 点指标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无直 接关系。 时期指标通过连续登记取得。 时点指标采用间断登记取得。
三、相对指标的种类
1.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2.结构相对指标
3.比例相对指标
4.比较相对指标
5.强度相对指标
6.动态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
(一)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1.计算公式
实际完成数 计划完成相对数 100% 计划数
根据相对指标计算计划完成情况
当制定计划的指标是相对指标时,通常要求 计划指标要提高或降低一定的百分比,此时,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提前完成计划时间=(计划期月数-实际完成月数)
超额完成计划数
+
日平均计划
用水平法检查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时,只要有连 续一年的实际完成数达到了计划任务数,就算完成了计 划,剩下的时间既是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计算例题
某省“九五”计划规定至2000年钢材产量达到10万
吨 从1999年11月至2000年10月实际产量为10.5万吨,而2000 年全年产量恰好也是10.5万吨。则该省钢材产量计划的完 成情况和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分别是 10 .5 1.05 105 % (1)计划完成程度= 10
国民产出三方等价原则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是 分别从生产、分配、使用三个不同阶 段来测量的国民产出水平,它们是对 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的测量,因而其 统计结果应该是一致的。这就是所谓 的“国民产出三方等价原则”。
返回
GNP、GDP、NNP的联系
国民生产总值 (GNP)与国内生产总值的 根本区别在于其空间范围的确定原则不 同: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国民原则”计 算的,而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 GNP与GDP关系示意图 计算的。 国民生产净值 外国国 本国 本国国
累计法
计划完成程度= 计划期内累计的实际完成数 计划期内累计的计划任务数
用累计法检查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时,只要自 计划期初至某一时间止累计的实际完成数达到计 划任务数,就算完成了计划,剩下的时间就是提 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2、单位总量指标:
某总体所有个体、基本单位之和。
一个企业有许多员工,员工总人数就是单位总量
3、两种指标的关系:
例如:城市:常住居民人口数大于10万。
某省城市人口在10-50万的有25个; 50-90万的有9个; 超过100万的有8个。 所以该省城市属:25+9+8=42个(单位总量指标)而 该省城市人口总数2500万(标志总量指标)
实际 –7.6% ~ 388.08元/吨 [(1-7.6%) × 420]
388.08 100% 98.29% 394.8

根据平均指标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当制定计划的指标是平均指标时,
实际平均数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