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低于成本价,税务机关是否有权纳税调整来源:发布时间:2016-01-05作者:冯旭 编辑:杨春艳【案情】2009年末,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 19台机器设备,乙公司随即将该 19台设备转卖给5家最终用户。
甲公司与乙公司的结算方式为:乙公司支付 30%的货款后,甲公司发货,乙公司确认收 甲公司系生产企业、乙公司为贸易企业。
货后三日内支付剩余货款。
乙公司与 5家最终用户的结算方式为:最终用户支付 30%的货款后,乙公司安排生产厂家 发货,最终用户确认收货后三日内支付剩余货款。
货物发岀后,乙公司多次向最终用户催款,最终用户均以设备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付款。
乙公司在多次催讨未 果的情况下,要求最终用户将机器设备退回,但最终用户要求乙公司将全部已收款退回后方同意退货。
双方始终无法 达成一致,故该事项被搁置。
乙公司因款项无法收回,故拒绝向甲公司付款。
甲公司在未收到后续货款的情况下,拒 绝向乙公司开票,亦未申报纳税。
2012年,甲公司所在地税务稽查局对甲公司进行税务检查, 发现甲公司在 2009年对外销售了 19台设备,但未申 报纳税。
稽查人员提醒甲公司货物已发岀一直不申报纳税,涉嫌违法。
于是,甲公司在 2013年与乙公司达成补充协 议,将19台机器设备的交易价格调整为原价的五折。
甲公司按补充协议定价申报纳税。
2015年,稽查局以甲公司低于成本价格销售 19台设备,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为由,下达《税务处理决定 书》,要求:按组成计税价格重新核定销售额、追缴增值税、加收滞纳金。
甲公司不服税务决定,认为低于成本价处 理存在多处质量瑕疵的设备,并非价格明显偏低,且有正当理由,税务机关不应追缴增值税、加收滞纳金。
故,甲公 司提起行政复议。
【律师分析】 一、税务机关重新核定销售额需满足的条件 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 由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 的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销售额 ”,由此可见,税务机关重新核定增值税计税依据(销售额)的条件是纳税人的销售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 因此,如何认定价格明显偏低 ”和 无正当理由”成了税务机关是否可以重新核定销售额的关键。
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 ”的认定 价格明显偏低”的认定”没有规定,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释(二)》(法释[2009]5号)第十九条规定 对于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 现行税法对何为 价格明显偏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若干问题的解 明显不合理的低价 '人民法院应当以交易 当地一般经营者的判断,并参考交易当时交易地的物价部门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 结合其他相关因素综合考虑予以 确认。
转让价格达不到交易时交易地的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百分之七十的, 法解释基本反映了 价格反映价值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的经济学规律,所以 般可以视为明显不合理的低价 ”。
该司 价格明显偏低”应是明显低于市场公允价 值。
通常情况下市场交易价是市场公允价值的反映,因此 价格明显偏低”应是明显低于市场交易价。
2、无正当理由”的认定 想要明确什么情况是 无正当理由”,首先应该明确哪些情况属于 正当理由”。
现行税法对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 规定,但是《关于印发 <增值税问题解释之四 >的通知》(川国税函发 [1997]2号)提到 对纳税人销售货物的价格明显 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界定,在国家税务总局没有正式明确规定之前,各地可参照 《反不正当竞争法》 的有关规定处理, 即:对企业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季节性降价销售商品或其它积压、冷背、残次商品;因清偿债务、转产、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或采取相互压低价格(主要是指以低于成本价(或进价)销售货物),造成国家税款流失的,均可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和国税发[1993]154号第二条第四款执行,由主管国税机关核定销售额征收增值税”。
可见,岀现商品积压、冷背、残次”(残,指残品,不能使用的。
次,指次品,有缺陷的成品。
冷,相对于热销而言,指不热门的产品。
背,指呆滞产品)等情况时,纳税人有理由低价销售。
三、本案中不存在价格明显偏低的现象鉴于甲公司销售的19台设备存在多处质量瑕疵,以致最终用户长期无法使用此设备进行正常生产、并最终搁置。
显然,该19台设备的使用价值达不到最终用户的要求。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决定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价值下降自然会导致价值的下降,从而导致价格的下跌。
该19台设备实际不具备生产之初设想的使用价值,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其生产之初所设想的价值。
在税务检查期间,甲公司与乙公司协商,按残次品”对19台机器进行重新定价处理,符合客观事实,且合法、合理、正当。
四、本案中定价低于成本价,存在正当理由如前所述,使用价值是价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决定价格,故价格并非绝对由成本决定。
造时设想的19台机器设备不具备制使用价值、初始销售时预设的价格也无法获得市场的最终认同,此为甲乙双方调价的理由。
这种情况下,不仅前述《反不正当竞争法》认可存在降低定价的正当理由,税法也认同相应的价格调低。
如,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小规模纳税人以外的纳税人(以下称一般纳税人)因销售货物退回或者折让而退还给购买方的增值税额,应从发生销售货物退回或者折让当期的销项税额中扣减;因购进货物退岀或者折让而收回的增值税额,应从发生购进货物退岀或者折让当期的进项税额中扣减”之规定,已经销售的货物如存在质量瑕疵,买受方可以要求折让,对于折让的幅度,法律并没有限额的要求,即:经折让后,即使最终的销售额低于成本,法律也非一概否认其正当性”,反而是认可其正当”性。
尽管19台设备最终的价格低于相应的成本价,但该19台设备作为残次品”,其本身的价值已显著低于成本价;客观上,无论甲公司如何努力,也不可能按照视同价格所确定的金额对外进行销售。
故,甲公司以低于成本价格”处理本案中的19台设备,该等定价明显符合市场公允性,且具有足够的正当的理由。
因此,税务机关认为甲公司与乙公司将最终定价调整为原价的五折为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显然是错误的。
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的涉税分析2012-05-28 09:36来源:转自互联网我要纠错|打印|大|中| 小分享到: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商品的购销双方根据不同的需求和预期达成不同的交易价格。
虽然销售方针对不同的购买方会有定价的差异,但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总体原则是要取得一定程度的经济利益的。
可是,我们就会有个疑问,为什么会存在一些亏本清仓、跳楼大甩卖这样的现象呢对于以上经营行为,税收法规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存在哪些限制,企业又面临哪些税务风险,有无合理的解释本文针对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的相关税务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您的工作有所帮助。
、销售商品的常见情形前文我们已经简单的提到,所谓无利不商,虽然片面,但是还是符合大部分经营业务的基本原则,即绝大部分情况下销售方均是以高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以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当然,也存在一些平价销售商品的情形,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开拓市场,维护客户关系等原因进行的让利优惠行为,这种保本型的交易多为市场需求,在此不多做讨论。
然而,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就有些不符合经营常态了,在税法上对之有严格的要求,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税法上对销售价格偏低的一些相关限制和风险。
二、税法对交易价格偏低的限制毋庸置疑,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是一种不正常的销售行为,所以难免就会影响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目计税依据的确定,进而影响税款的缴纳。
下面,我们分税种来看一下具体的影响有哪些。
一)增值税工业及商业企业销售商品时,对销售货物价格明显偏低的情况可以核定征收增值税。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销售额。
同时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第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有条例第七条所称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或者有本细则第四条所列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而无销售额者,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一)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二)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三)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
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二成本x(1+成本利润率)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
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销售自产货物的为实际生产成本,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
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因此,如果无正当理由的低于成本价销售,则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销售额。
(二)企业所得税一般情况下,若是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往来定价偏低的情况,也会被认定为关联交易价格不公允而进行税务调整。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并进行分析:案例:A公司于1993年成立,属美方独资企业,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出口业务,公司这些年来一直经营良好并处于盈利状态。
2005年,美方投资者在同一城市另一地区成立B公司,目前还未盈利,尚未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
2007年,公司投资者决定将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B公司。
A公司计划停止经营,但仓库里还有大量库存原材料。
目前,B公司从事的业务与A公司相同,产品90%以上出口,内销很少,其客户也是 A 公司原有的客户。
A公司人员也变更到B公司。
2007年底,公司财务负责人决定将A公司的全部库存转让给 B 公司,从而避免农产品等原材料因保存时间过长而无法使用的情况。
这笔转让原材料的交易在2007年12月底进行,A公司账上库存产品成本为800万元,按现行单价折算收入600万元,进销倒挂金额达200万元。
因为此笔交易,A公司2007年度出现大幅亏损,而 B 公司却首次出现盈利,开始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
2008 年度中期,税务机关在对上述企业进行 2007 年度所得税汇算审核时,发现了此笔内销收入。
因为倒挂金额很大, 税务人员向企业财务人员了解情况。
据财务人员解释, 购销倒挂的主要原因是年底农产品价格大幅回落,而公司库存的农产品很多是 2005 年和 2006 年采购的,当时价格很高; 一个原因就是原材料存放时间很长,导致折价转让,不存在故意低价转让避税的问题。
税务人员要求企业提供与此笔交易相关的资料以及销售给其他公司的资料。
由于 A 公司以外销为主, 内销很少, 年 12 月除了此笔 600 万元的内销外,销售给其他公司的金额只有 2 万多元。
A 公司财务人员将 2 多万 元的内销资料提供给税务人员。
税务人员查看后,发现内销价格与此笔交易价格相当,但量太小,与 该笔交易的 600 万元销售量相比,缺少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