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国际贸易政策[22页]

第三章 国际贸易政策[22页]

(1)解决贸易争端; (2)调整、改善、巩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与政治关系。
四、影响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因素
一国采用哪一种形式的对外贸易政策,这要由该国国内和国际的经济、政治、外交等多 种因素来决定。具体来讲,一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本国经济结构与竞争优势; (2)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本国国内市场供求状况、物价状况; (4)本国的就业状况; (5)本国的国际收支和贸易差额状况; (6)本国与他国在经济、投资方面的合作情况; (7)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 (8)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制度中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 (9)各国政府领导人的经济思想与贸易理论。
第二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的概念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含义
国际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或地区)在开展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中所遵循的管理的
原则、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因素包括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 目标、政策内容、政策手段等。政策主体即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般来说是各国 政府;政策客体即政策对象,一般是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企业、机构和个人;政策目标 是制定政策的目的;政策内容即贸易政策所涵盖的方面和内容;政策手段即实现既定政 策目标所采取的管理措施等。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主体制定的国际贸易政策就是该 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含义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有效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实现贸易目标所制 定的行动准则、工作方式、工作步骤和措施的总称,是一国经济政策等 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它服务于一国的对外经济和政治的总 政策;对内它为发展经济服务,并随着国内外经济基础和政治关系的变 化而变化。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
第二节 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及演变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
(一)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惠,使商 品自由地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二)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的出口 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
(一)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
(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实现经济增长; (3)达到外部均衡; (4)使经济平稳发展,增强适应能力。
(二)完善经济体制,提高市场竞争力
(1)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2)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 (3)促进经济一体化;(4)加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三)获取良好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二)自由贸易政策
英国是最早要求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英国于18世纪中叶开始进入产业革命,并最早 完成了产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一方面,它的商品成本低,质量好,不怕外国商品 的竞争;另一方面,英国的工业也迫切需要国外市场,需从国外进口大量廉价的原材料。 在这种状况下,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便成为英国经济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向外扩 张的一大障碍。这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便要求实行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无限制的自由竞 争和自由贸易的政策,他们要求其他国家向英国提供粮食、原料等,而由英国向它们提 供工业制成品。因此,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废除重商主义时代所制定的 一些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
(1)贸易总政策:包括进口政策和出口政策,是一国较长时期内所实行的贸易政策,表明该 国贸易政策的主流或总趋势。 (2)进出口商品政策:是一国在贸易总政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产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 制定的贸易政策。 (3)国别贸易政策:是一国在贸易总政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而制定的贸易政策。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四)超保护贸易政策
(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超保护贸易政策不仅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国 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退的垄断工业。 (2)保护的目的变了。超保护贸易政策不再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 内外市场的垄断。 (3)从保护转入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超保护 贸易政策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4)保护的措施多样化。保护的措施不仅有关税措施,还有其他各种奖出限入的措施。 (5)组成货币集团,瓜分世界市场。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度,引起统一的世界货币 体系的瓦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组成排他性的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三)保护贸易政策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非同步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当产业革命在英、 法两国深入发展时,欧洲、北美其他国家的经济还很不发达,资本主义 工业还处于萌芽状态或正在成长时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 本国的幼稚工业,于是就实行了与英、法自由贸易政策相对立的保护贸 易政策。 美国和德国是当时执行保护贸易政策的典型国家,这两个国家都是后起 的“产业革命”的国家。
(三)协调贸易政策
协调贸易政策又称“管理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 实现一国对外贸易的有秩序、健康的发展;对外通过谈判签订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 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一)重商主义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是在15世纪到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西欧各国普遍推行的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与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重商主义有早期和晚期之分,早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其政策内容 是:金银只许输入,不许输出;贸易上要求对外绝对多卖少买,最好只卖不买;要求保持国家对外 收支顺差。 晚期重商主义提倡奖出限入,被称为“贸易差额论”。其政策内容是:课征保护关税,限制国外 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实行出口退税、津贴、禁通过《谷物法》等法令限制谷物的进口,鼓励外国技工移入,通过航海法案 规定货物必须用本国船或原出口国船只装运,通过奖励人口生育来降低劳工成本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