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扶贫往事侯德云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
吉普车是老朱的。
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
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
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
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
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
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
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
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
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
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
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真去栽啊?”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后来呢?”“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
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
“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
没办法,乡里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
忙了一秋天。
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
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
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
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
’”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
”三个听众都笑。
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
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
”三个听众都感慨。
四个人都笑。
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
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
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
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不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
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
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
”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B. 村民不要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可见乡长是一个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的领导。
C. 小说善于运用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老李头“踢”“冲”“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
D. 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但每次笑的含义都不同,“三个听众都笑”,包含了对老朱做法的肯定和赞许;“四个人都笑”则表达出对扶贫工作见成效的开心和满足。
5. “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写了三个扶贫故事,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结合作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案】4. B 5. 老朱是一个精通农业知识,工作踏实,为农民着想,廉洁奉公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2分)①精通农业知识。
农大毕业生,讲桃子讲樱桃都很内行。
②工作踏实。
给农民栽了一个春天的樱桃树。
③为农民着想。
帮助菜农,定期到村里收购。
联系蔬菜批发商④廉洁奉公。
把菜农送来的蔬菜送到食堂。
6. ①三个故事分别展示出扶贫工作中的难心,开心和闹心,多侧面地反映出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使小说内容丰富,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性。
②三个故事表现出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百姓对政府由不信任到信任再到依赖的过程,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逐渐深化,逐渐深入人心,深化了小说主题。
③小说以老李头的故事结尾,揭示出当前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引人深思。
【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BD项考核情节,C 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乡长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可见乡长是一个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的领导”不当。
“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文中没有依据;“逼迫”说法不准确,乡长说的是“逼着他们富起来”,“他们”指的是老百姓;“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概括不当。
5.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概括人物形象。
解答时要先概括,后分析。
从全文来看,小说重点写的是老朱当乡镇干部时的一些经历,因此小说中的“老朱”应是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形象;再筛选出小说中“老朱”的言行,就可以概括出他的形象特点了。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用一句话总括形象特征,一般为什么时代、具有什么特征、什么阶层的形象。
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
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选材和谋篇布局的特点。
解答时首先要概括出每个故事反映了什么内容,然后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再从内容、主题表达等角度组织答案。
从全文来看,三个故事分别表现出“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
第一个故事中老百姓不接受樱桃树苗说明他们不信任政府的扶贫工作,第二个故事中百姓抢着报名种菜则反映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第三个故事中老李头抱怨不送种子和化肥则反映出老百姓对政府的扶贫形成了依赖心理,所以三个故事多侧面反映了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深入的过程,也反映出老百姓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过程。
最后一个故事反映出老百姓对政府扶贫的依赖心理,这种心理显然不利于社会发展,因此以这一故事结尾又起到了引人深思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过铁匠铺葛水平①去往铁匠铺的路上,我还是一个撅着厚嘴唇的女孩。
②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③我的手心再都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
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其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继走过的脚印。
④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该挂锄了。
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干净了。
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刷刷往下掉。
入冬了,落叶、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
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
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
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进铁匠铺了。
⑤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轧”钢蘸火。
用麻绳串起的农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
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了,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
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一咕嘟热气浪起来。
龇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⑥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⑦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
每个节气到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
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
拜祭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皇天后土”。
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③有人讲土地庙的土地神,最小的神直接管着人的口粮。
说是山前山后各有土地庙,山前热闹山后冷清。
山后土地神来山前土地庙里抱怨,正好山前土地神要出门会友,便委托山后土地神代理几天,以便得些香火供品。
山前土地神前脚刚走便来一人祭祀,请土地神刮一阵顺风,明天他要行船。
接着又来一人,请土地神明日千万不要刮风,他的梨树正在花季。
没等土地神决定又来一老头祭神求雨,他要种田。
后又来一老太她要晒姜。
山后土地神实在是没有工作经验,急请山前土地神回来定夺。
山前土地告诉他:刮风顺河走,躲过梨树沟;黑夜把雨降,白天晒干姜。
他们说现在的官员都是一方土地神,可惜少有山前土地神的工作经验,大多感情判断.跟着政策来强行定夺。
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当下,不做无用之事,不放过有用之人呢?四散坐着的人就毫无意思地哈哈笑。
⑨在他们的谈话中,村庄里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弹性,有拖泥带水式的长句。
村庄已经不能叫村庄了,门外越来越看不见年轻人的脸了,连走过无意中吹了一声口哨都觉得是一种生气。
围绕着铁匠铺的地上丢满了烟蒂,因为抢秋,黄土刺进了他们的脸皮,搓着脸上和脖子下的黄泥,弹出一个个泥蛋蛋。
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就是现在这样的,一脸淡漠的自由。
⑩旧时的颜色就是由手艺人描绘的。
我一直不相信有天堂,天堂在我的意念中该是叮当作响的铁匠铺。
现在农业器具都是机械制造了,铁匠铺除了为一些工地打打铁钎子、铁镐头,别的活儿基本都没了。
我在一家农家乐吃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我一直在想,镰刀、铁叉、锄头,如果都上了饭桌子呢?哈呀,显然就没有了吃饭的乐趣。
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脱粒时再也不是老牛拉着石轱辘在转,而是用上了脱粒机。
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
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
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有一天就会成为多余的风景落幕。
没有了铁匠铺的生活还会继续。
铁匠铺没有了铁匠,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
⑾我怀念铁匠铺里男人们的气质、表情、谈吐和铁锤的敲击声,还有,是农具赋予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