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步主义教育流派

进步主义教育流派

进步主义教育流派13560008王梓杨一、形成背景进步主义教育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当时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教育思潮,它引起了人们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持久的思考。

他都以传统教育为对象,倡导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儿童解放,以适应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社会迅速发展变化提出的各种需要。

一般来说,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主要目的是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占统治地位的旧传统学校教育,以便使美国教育适应日益工业化、都市化和大量移民的需要。

任何教育思潮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也不例外。

因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仍沿袭欧洲的传统教育,传统教育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对于变化的美国社会的不适应,以及欧洲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传入,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被称为进步教育之父的帕克受欧洲自然主义思想影响,首先引进新教学方法的实验,提出“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的原则。

20世纪初杜威将其实用主义哲学运用于教育领域,其实验和理论更壮大了进步主义的声势,甚至远播至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进步主义的教育并不能提高知识水平,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遂渐次衰退,但是进步主义的思想至今对美国教育仍有影响。

应该说,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以来的长达几十年的时期内蓬勃发展,蔚成风气,是由于当时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思想观念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二、发展进程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年)、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19世纪末,帕克(P.W.Parker,1837—1902)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先锋。

美国的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实验新方法。

普及进步教育思想的时机已经成熟。

1919年,安那波利斯海军学院的一位教师科布(S.Cobb)发起建立进步教育发展协会。

该协会后来改称美国进步教育协会(American Progressive Education Association,简称PEA)。

1920年,协会提出了改进初等教育的七点目标,实为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

即:1.自然发展的自由;2.兴趣是所有作业的动机;3.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监督者;4.科学研究儿童的发展;5.重视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一切因素;6.为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学校与家庭应进行合作;7。

进步主义学校应当成为为教育运动的领导者。

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向读者介绍欧洲的教育革新和美国的进步教育实验。

在这个时期,进步教育运动本身日益专业化。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

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

一方面它使进步教育运动发生转向。

此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则更加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职能。

此外,从30年代初期开始,进步教育运动的重心逐步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

这种转变集中反映在“八年研究”(亦称“30校实验”,1933~1940年)上。

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改造主义”正是这种分化的产物。

进步教育还受到新保守主义教育思潮的攻击。

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其衰落阶段。

这一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尽管在1953年恢复了原来的名称,但已没有实际意义。

1955年,协会解散。

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三、理论基础1、卢梭、裴斯泰洛齐的自然主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自然人。

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坏了。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裴斯泰洛奇在《隐士的黄昏》中说,教育的一般目的是, 使人的内在力量提升为纯洁的人类智慧。

在他看来, 教育乃是人类本质的改造, 没有教育就没有文化。

因此, 教育应重视个人本质的和谐发展,应依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使儿童获得适当的发展机会,并重视文化的客观价值, 引导儿童向着确定的目的发展。

而所谓发展, 就是改造或提升人的“自然”的动物性, 透过社会性,而进入“文化”方面的道德性。

由此可见, 裴斯泰洛齐将教育上的“发展”的含义由“经验主义”水平改变为“直观主义”水平, 推进了人类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裴斯泰洛齐进而认为, 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获得静的知识,而且是养成动的认识。

这就是说,教学的本质, 不仅是自外而内的知识的传递过程, 而且是受教育者内在精神的进展。

2、官能心理学(亚里士多德)。

这种学说认为人的灵魂是独立的,人有不同的能力,经过训练、培养能够变为现实的能力。

进步主义者否定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对其批判的基础上的。

3、达尔文的进化论(1)世界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要确立世界变化的新概念。

达尔文的变化强调物种的变异。

(2)推翻了上帝造人的思想,人是自然演化的。

(3)达尔文的进化论使我们对人类行为有了新的解释,人的行为应放在自然和社会中解释,对人的行为起重要作用是道德价值,这是在人类社会中逐渐形成的。

4、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哲学也称实用主义哲学,“实用”出自希腊文,作“行动”、“行为”之解,以(1)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

帕克受卢梭等人浪漫自然主义的影响,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能力,能自发地从事学习和工作。

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和他的本性,提供相应的条件,满足其要求和需要。

(2)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强调学校应成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区和雏形的民主政治,在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3)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唤起儿童学习的意愿,使他专心致志,而且能摒弃以往的抽象的、无意义的形式训练,并把各门学科统一起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整体。

因此,他将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围绕一个核心安排相互联系的科目。

(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帕克说:“教师的伟大工作是指导学生发现真理”,使学生养成探究、发现和使用真理的习惯。

在19世纪90年代,帕克发展了与杜威的友谊,并向他传播新教育的哲学思想。

在帕克去世以后,他的主要弟子之一库克(P.J,Cooke)将他的思想与杜威的思想融为一体并付诸实践,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昆西教学法”。

(二)约翰逊1、论教育目的约翰逊对当时美国的学校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她认为‘学校对儿童能否得到充分的发展置之不顾,正如把花草安放在暖房里强迫他开不能结果的花一样;而且,学校没有给儿童提供生长的机会,也没有使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反而强制性的把它们禁锢在一个小范围里。

这样,必定会使儿童厌烦学校,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

由此出发,约翰逊强调指出,合乎需要的教育应该是有助于儿童生长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整个人的有机体,包括身体、感觉、智力以及趋于改善生活和文化的力量。

教师的最主要责任就是给儿童的生长提供适当的条件,促使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发展。

约翰逊强调说:“我们必须牢记,我们正在与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打交道。

”2、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Organic schoo1)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以活动为主。

活动扩大了儿童的视野,成为他们的知识的源泉。

这种活动必须继续在家庭里开始的自然进程。

儿童由于需要和兴趣主动地从事探索。

循着这种自然生长的途径,凭着儿童自己求知的愿望,再把他引导到读、写、算、地理等正规课程的学习。

强迫的作业、指定的课文和通常的考试都被取消。

约翰逊设计出以下活动代替一般课程: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野外地理、讲故事、感觉教育、数的基本概念、戏剧表演、体育比赛以及画地图和地形等。

约翰逊重视社会意识的培养。

她认为,人是社会的人,发展合适的社会关系应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应培养学生无私、坦率、合作等品质,以及能提出建设性建议的能力。

约翰逊反对放纵儿童。

在她看来,为使儿童以最有利的方式成长,纪律是必要的。

她主张应以一种平衡而有纪律的方式发展整个人的机体。

(三)柏克赫斯特1、教育理念她对当时美国学校的教育方法十分不满,认为美国的学校完全是“书本学校”。

她强调支出:“儿童的天性是好学的。

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但一定要引起他们对学科的兴趣。

我们的教育方法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只有在这些方面进行改革之后,才可能培养出许多与众不同的人来。

”在她看来,学校教育的最重要任务应该是利用环境来扩展儿童的经验。

为了改革“书本教育”,她提出“道尔顿制”。

2、“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认为,在实施道尔顿计划时,课程的标准时相同的,但学习的进度视各个儿童的情况而不一样,每个儿童可以采用他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进度和最好的方法去学习。

在她看来,道尔顿制既能激发儿童最大的兴趣和能力,又能使儿童学会怎样分配自己的精力,还能使儿童具有一种责任心。

要使每个儿童都能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法负起更大的责任,这就是道尔顿计划的实质。

(四)华虚朋1、教育理念:儿童的个别差异与个别教学华虚朋认为,教育上最迫切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学校的功课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

学校应该考虑每个儿童的个性,发展每个儿童的创造性和社会意识,帮助每个儿童得到全面的和完善的发展。

由此出发,华虚朋指出,必须对儿童进行个别教学。

在华虚朋看来,只有实施个别教学,才能完成学校指定的功课,才能适合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的发展。

他同时提出,在个别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个别儿童提供特殊的帮助和指导。

2、文纳特卡计划华虚朋的教育实验以“文纳特卡计划”著称。

和帕克赫斯特一样,他重视使学校的功课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

但他认为道尔顿制缺乏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材,缺乏创造性的活动技巧。

华虚朋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培养相联系。

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共同知识或技能(包括读、写、算等工具性学科)和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如木工、金工、织布、绘画、雕刻等)。

前者主要按学科进行,并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进行个别辅导。

学习按计划进行,平时有进度记录,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结果。

后者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或施教,无确定的程序,也不考试。

这样做可以加强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的联系,培养合作精神。

文纳特卡计划在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对世界不少国家的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有人指责它影响学科的深入学习,并且实施起来也很困难。

50年代起逐渐衰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