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正确处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这是实现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毛泽东同志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的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沿海与内地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建国以来,我国坚持生产力均衡分布和优先建设内地的布局方针,特别是1965年以后,在内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三线的建设,建设了约二千个大中型企业,形成了45个重要的工业生产和科研基地,从而使内地工业部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52年的30.7%,上升到1984年的40.3%。

在此期间,内地的农牧业生产、农田水利建设和农垦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布局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它们之间呈现出明显的递度差。

(见表2—1和2—2)
一、东部地带
这是我国经济实力雄厚、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

东部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皆居三大地带之首。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5.6%。

这里内外交通都比较发达。

沿海有众多的良港,历史上就与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联系。

广东、福建等省还是侨乡集中的地方。

这一地带是我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发达、居民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这里信息灵通,各项事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也比较高。

表2-1 三大地带开发程度比较表
资料来源:1986年《中国统计年鉴》(东部地带未包括港、澳、台)
表2-2 三大地带各省区初中以上文化人口比例(%)
资料来源:1987年《中国统计年鉴》
东部地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地区。

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这里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广州、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还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海南岛、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划为经济开放区,相继对外开放。

这就使整个东南沿海地带变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为了建设这个前沿阵地,发挥其“外引内联”的作用,要积极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以进养出,充分发挥东部劳动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缓解沿海和内地争原料争市场的矛盾;要继续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我国的老企业进行“嫁接”,改造上海、京津唐、辽中南等原有的工业基地;与此同时,要发展高技术产业、创汇农业、乡镇企业和旅游等第三产业;要搞好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目前交通运输紧张、电讯事业落后的局面;要有计划地进行住宅建设,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治理环境污染,搞好城乡建设。

此外,还要进一步开发东部地带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油、气、煤、铁资源,要大力改造低产农田,绿化荒山,开垦荒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今后,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海洋进军,开发18400公里的海岸线、3100万亩海涂、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渔场和沿岸的岛屿,扩大经济发展的空间,缓解东部沿海地带人多地少的矛盾。

二、中部地带
这一地带处于全国的腹地,位置重要,经济发展水平虽低于东部,但已有较好的工农业基地。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7.3%。

这里科技力量比较强,居民文化水平也比较高,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部是全国煤炭、水电、原材料工业和农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东靠西移”中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

今后在中部地带的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开发能源。

这里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又紧靠能源短缺地区。

我国江南9省严重缺煤,东部沿海各省区也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能源不足的问题。

因此,山西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黑龙江、内蒙东部和两淮地区也是国家发展煤炭工业的重点地区。

煤炭工业的重点开发区正沿着采煤—发电—化工—加工制造综合发展的方向在进
行建设。

例如,山西省已由单纯采煤走上了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康庄大道。

煤炭工业带动了火力发电和冶金、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在原材料工业的基础上,机械制造和轻工业等加工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中部地带除煤炭资源外,还有中原油田和丰富的水力资源。

长江上最大的葛洲坝水电站已在湖北建成。

世界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筹建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中苏联合开发黑龙江的水能,早在50年代就已着手准备。

这项工作虽一度中断,但近年来,开发黑龙江的研究工作又重新提到议事日程。

湖南、河南、吉林等省也蕴藏着相当丰富的水能。

在今后几十年内,结合防洪、灌溉、养殖,航运综合开发水力资源,将是中部地带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发展能源工业的同时,要大力开发本区的矿产资源,发展冶金和化工。

武汉、太原、包头三大钢铁基地和其他中小型钢铁厂应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

要进一步开发江西的铜矿、钨矿,湖南的锑矿,山西、陕西、河南的铝土矿,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

还要开发磷矿、石灰石、石膏、硫铁矿等,发展化学工业。

此外,对原有的各种加工工业要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

在技术力量较强的地区要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机电工业。

在武汉还将兴建高技术的科学工业园区。

中部地带具有发展大农业的有利条件,在这里要建设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畜牧、淡水养殖基地,提高农畜产品的商品率,为发展轻纺、食品工业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三、西部地带
西部地域广阔,人口和经济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西部地带大体上以东经100度为界,以东为近西部,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中部地带;以西为远西部,那里则地广人稀,大部地区属于高山、荒漠和干旱草原,经济比较落后。

据1985年统计,西部地带的工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7.1%。

西部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首先是水力资源。

我国的两大河流——长江、黄河皆发源于此。

这里的大部分河流都具有水量足、落差大、流速快的特点,因此形成不少水能富集区。

例如,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一段就可分为16个梯级进行开发,可装机1133万瓦,年发电量可达510亿度。

西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远景储量也十分可观。

目前这一地带的能源已实现自我平衡。

由于交通运输不便,煤炭、石油都不能大量开采外运。

西部的水力资源正在开发,今后“西电东送”将是大势所趋。

西部的金属矿藏种类繁多,铁、铝、铜、铅、锌、锡、铬、钴、金、银等储量丰富;钾盐、硼砂、云母、石棉、石膏、原盐等非金属矿蕴藏量也很大。

解放后,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探,一些国家急需的资源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有些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有的则成为当地发展工业的重要原料。

随着能源和金属矿的开采,除西藏外,西部各省区都建立了自己的钢铁工业,其中重钢、攀钢、酒钢已进入了全国十大钢铁基地的行列,还有一些特殊钢厂和有色金属冶炼在全国冶金工业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西部的工业发展中,国防三线的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系列军工企业部署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等行业得到显著的发展,有力地改变了西部工业部门结构和产品结构。

西部原有的工矿企业;生产设施一般比较陈旧,而军工企业大都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我国航天事业的尖端设施也多布置在西部。

今后搞好军工企业与民用工业的结合,将对西部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发展西部的经济,目前要大力发展农、林、牧业、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资源的勘探和交通运输的建设,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引进资金、技术、发展西部具有优势的产业,开发国家急需的资源,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在边界贸易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要振兴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多方面做好准备为今后国家大规模开发西部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发展条件方面,东部具有经济技术优势、中部和西部具有资源优势的差异性;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具有东高西低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展阶段方面,东部相对超前、中部和西部相对落后的非同步性;在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为自东向西依次递减的不一致性。

根据以上三大经济地带发展的特点,国家采取了优先发展东部、积极建设中部、努力准备开发西部的战略方针;在人财物等经济资源和对外开放等经济政策方面,对东部予以重点支持和保障,促进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优先增长,通过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带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相应增长。

重点带动一般,一般支持重点,实现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先后有序地协调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