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中下游湖泊保护和管理的若干建议_姜加虎

长江中下游湖泊保护和管理的若干建议_姜加虎

第14卷第1期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Vo l.14No.1 2005年1月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 tze Basin Jan.2005 文章编号:1004-8227(2005)01-0040-04长江中下游湖泊保护和管理的若干建议姜加虎,黄 群,孙占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摘 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经济重地,长江是我国唯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战略水源地,是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最后防线。

然而在自然演化宏观背景下,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环境效应。

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严重,突出表现在生态调节和自我恢复功能大幅度降低,并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危及长江水系的生态平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量野外考察和调查基础上,针对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湖泊;长江中下游;对策建议文献标识码:A 江河湖泊是由一系列存在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子系统所构成的巨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系统结构特征和相互关联机制。

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被破坏或其功能被弱化,都将危及整个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保护子系统的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整个系统的生态安全。

湖泊湿地在维系区域总体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

针对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对目前仍然具有良性生态结构的湖泊湿地系统应实施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正在受到破坏、威胁或生态系统结构呈现退化趋势的湖泊湿地应得到有效的治理;生态系统结构已经遭受破坏的湖泊湿地系统应得到切实的恢复和重建。

特别是对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场、活动场和栖息地等生境进行抢救性保护,已成为当前湖泊湿地保护、治理和管理的紧迫任务,也是实施资源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 实施“退田还湖”,杜绝围垦湖泊湿地继历史时期的湖泊湿地大规模垦殖活动之后, 20世纪50~7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又掀起了围湖造田的新高潮,随着围湖造田活动的规模愈来愈大,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诸如洪水威胁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央颁布了禁垦令,湖泊湿地的垦殖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特别是1998年发生大洪水之后,中央及时提出了“退田还湖”等长江流域洪水治理的32字指导原则。

但从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退田还湖的状况看,其规模和力度仍然需要加强,退田还湖的方式也需要调整。

主要表现在:①双退堤垸面积和比例偏少,难以达到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目的,如洞庭湖纯湖区平退堤垸153处,平退总面积758.6km2,双退垸面积120.6 km2,仅占纯湖区平退面积15.9%,而且大部分堤垸在实施双退之后,原有堤防依旧,这就留下了移民反复的潜在可能性;②从数量上看,大部分单退堤垸并非是国家规定或认可的蓄滞洪区,以及重点保护的堤垸,而是地方或群众自发围垦而成的(如西洞庭湖的西畔山洲垸),一般堤防单薄,防洪能力有限;③退田还湖过程中忽视了重点堤垸内的内湖退田还湖,乃至生态保护或修复问题,应尽快强化和规划实施退田还湖。

长江中下游地区靠堤防保护的圩垸面积非常广阔,如洞庭湖区为10218km2,湖北省江汉平原区为32460.9km2。

这些堤垸内的内湖水面被大量垦殖,调蓄内涝的能力被逐渐蚕食,如洞庭湖区湖南部分,内湖有效调蓄水量1992年比1964年减少了3.35×108m3。

目前仍然存在以各种借口围垦内湖的现象,而且屡禁不止(湖南的大通湖为养鱼而垦殖内湖)。

大量内湖水面被垦殖,造成内涝水量增加。

据有关分析,由于内涝外排水量的影响,1931、1935收稿日期:2003-09-19;修回日期:2004-01-08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KXCX3-S W-331)、国家环保总局委托项目“长江流域湖泊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对策调研”联合资助.作者简介:姜加虎(1962~ ),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湖泊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和1954年洪水,城陵矶附近地区的超额洪水量分别增加31.7×108、36.1×108和55.0×108m3。

另据调查,洞庭湖区仅湖南省境内,1998年洪水造成的内涝面积约26.3×104hm2,溃灾面积约4.4×104 hm2,内涝面积近溃灾面积的6倍。

建议继续实施“退田还湖”的江湖整治战略,强化双退堤垸的退田还湖实施力度,对于已经采取双退“退田还湖”方式的地区,拆除或平毁已有的堤防设施,促进和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2 控制湖泊围网养鱼、废弃围堤养鱼湖泊湿地大规模养鱼,是继20世纪50~70年代湖泊湿地大规模围湖造田之后对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的新一轮破坏形式,其危害和影响非常深远。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大水面围网养鱼活动,一段时期曾经对大水面的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其经济效益表现在围网养鱼促进了湖区的经济发展和增加了部分渔民的经济收入,生态效益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湖泊的沼泽化过程。

但围网养鱼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了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湖泊通江的水力联系被筑堤建坝隔断,改变了湖泊的水文状况,特别是湖泊水位相对稳定和水位变幅的减小,为大规模围网和围堤养鱼创造了有利的水文条件。

目前出现的湖泊大规模养鱼现象导致湖泊湿地系统生态结构的严重破坏,已成为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边治理边破坏的典型。

一方面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湖泊环境及其污染治理,一方面湖泊内部生态系统结构的继续破坏现象又普遍存在,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展和蔓延之势,如果不及时加以遏制,未来可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治理代价。

建议:①严格控制湖泊围网养鱼规模,围网养鱼面积占湖泊的面积一般控制在15%以内。

同时,针对不同湖泊的生态功能和湖泊形态,认真搞好保护和利用规划,合理围网布局和密度;②以养鱼为目的的湖内堤坝设施,应予废弃或炸毁,恢复湖泊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打通湖泊水生动物洄游通道,促进鱼类等水生生物的自然增殖;③严厉禁止直接向湖泊中大量投放化肥的养鱼方式,进行湖泊生产经营方式的结构性调整,保护和恢复湖泊的生态环境质量。

④大范围建立休鱼期和禁鱼期制度,给鱼类等水生生物有休养生息的时间,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利用的持续性。

3 注重提高湖泊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湖泊水质恶化和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所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如太湖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中营养-中富营养为主,80年代后期全湖以中富营养-富营养为主;90年代中期以后湖泊大部分水体达到富营养水平。

其中, 1990年7月太湖蓝藻大量暴发和积聚,使梅梁湖地区水质恶化和无锡自来水厂减产,进而影响湖区的工业用水和民用水,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国家为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已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但就目前的效果看,收效不大。

湖泊富营养化是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失衡的结果,是湖泊自调节机制遭到破坏的表征现象,其发生机理目前还不很清楚。

如果说洪涝灾害是一种急性病,那么湖泊富营养化就是一种慢性病,采取大规模手术式的工程手段加以治理,特别是对大中型湖泊显然是不可取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不但难收成效,而且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从本质上说,过量的营养物质输入超过湖泊的自净能力是根本原因,采取控制和治理污染源的措施是正确的。

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与河流不同,湖泊的换水周期较长,其生态恢复需要较长的转化和逐步恢复的过程。

因此,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和生态恢复,需要人们有足够的耐心,应克服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

尤其是要注重内部宏观生态系统结构的保护,加强湖泊内部的环境管理,特别是加强湖泊沿岸带湿地的保护,建立湿地缓冲系统,促进湖泊生态调节机制自我修复能力的提高。

注重湖泊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是当前大中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应特别引起关注的问题,避免出现一边投巨资进行湖泊污染源的治理,一边又破坏湖泊内部生态结构(如围网养鱼、有害渔具渔法等)的矛盾局面。

4 推进湖泊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湖泊湿地系统作为水、土、气、生物等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是其集水域物质和能量的“汇”,其环境演化过程既表现出自然属性,又反映社会特征。

流域陆地环境系统的环境状况、演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湖沼环境的演化特点和方向。

人口是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核心要素,在该系41 第1期 姜加虎等:长江中下游湖泊保护和管理的若干建议统中起着促进或延缓生态发展的作用,在制定管理措施时应该同时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经济系统的影响,实施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性宏观管理。

生态功能保护区是基于流域圈思想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实施区域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手段,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显著区别于现行的自然保护区。

西方发达国家人少地多,可以将湖泊湿地作为物种基因库保护起来,但这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湖泊湿地资源完全不加以利用,显然是湖区人民难以接受的,也是行不通的,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区,湖区人口稠密。

但如何利用湖泊湿地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管理是开放式的,不但有保护而且更有恢复和利用的内涵,符合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应积极和尽快大力推行湖泊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切实保护湖泊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5 强化湖泊湿地统一的综合管理湖泊管理涉及到诸多部门。

农业、林业、环保、国土、水利、交通、城建等部门在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均关联于湖泊湿地。

当前湖泊湿地的利用、保护和管理出现了多头管理现象,相互交叉,矛盾重重,形成谁都想管,但谁管不了的局面,导致许多湖泊管理失控。

在资源利用的经济利益驱动下,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长江流域面积约180×104km2,中下游地区的面积也有约80×104km2。

沿江干、支流湖泊众多且分布广泛,不同湖泊在维系区域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迥异,许多湖泊特别是大中型湖泊湿地跨行政区。

应依据不同湖泊湿地的生态类型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差异性,对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进行科学划分和定位,实施湖泊湿地分类管理,并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湖泊湿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应具有统一的综合管理能力,具有协调部门和区际关系的能力,否则难以实现管理的有效性,也就等于没有管理机构。

建议跨乡镇的湖泊在县一级、跨县的湖泊在地市一级、跨地市的湖泊在省一级、跨省的湖泊在中央设立管理机构,而且这样的管理机构应在同一级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6 调整湖泊运行和调度模式保护湖泊子系统的稳定旨在维系总系统的生态平衡,特别是从流域尺度保护整个系统的完整性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尽快推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