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学生姓名崔莉婉学号 20081218102专业统计一班完成时间 2011年10月17日目录前言 (2)1中国货物贸易的发展 (3)1.1中国货物出口贸易的发展 (3)1.2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发展 (3)2中国货物贸易结构 (4)3中国货物贸易存在的问题 (4)4中国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7)5应对贸易摩擦的建议 (8)附录一:数据 (10)附录二:因子分析结果 (11)前言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1974年修订本,国际贸易商品共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68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

10类商品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饮料及烟类(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机械及运输设备(7);杂项制品(8);没有分类的其他产品(9)。

其中初级产品:0-4类;制成品:5-9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中国货物贸易的发展二、中国货物贸易结构三、中国货物贸易存在的问题四、中国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五、应对贸易摩擦的建议1 中国货物贸易的发展1.1中国货物出口贸易的发展⏹1950-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货物出口增长规模扩大,但是出口增长波动较大:⏹年增长率达到10.8%⏹1953——第17位;1978——第32位⏹1978-2001年,改革开放新时期: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②出口依存度提高(出口依存度:是从外贸依存度发展而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是用本国或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表示。

)⏹2002年至今,入世后:货物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货物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大1.2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进口贸易水平低(一般消费品和奢侈品)20世纪50年代:欧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中国一方面开展反封锁、反禁运斗争,一方面积极从苏联、东欧国家进口短缺物质。

60年代:上升继而下降的波动70年代: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过程80年代后:持续稳定发展入世后:进口贸易额稳定增加2 中国货物贸易结构对外贸易货物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

改革开放前货物贸易商品进出口结构——新中国成立前:出口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进口绝大部分是一般生活消费品和奢侈品。

新中国成立后: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

进口:50年代:生产资料所占比重大,主要是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60年代,消费资料比重上升;70年代:生产资料比重上升,消费资料比重下降。

生产资料进口主要是成套设备、新技术以及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改革开放新时期货物贸易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1)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主导地位;(2)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3)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进口商品结构:(1)工业制成品进口稳步上升;(2)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大增;(3)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下降,但国内短缺的投资类、资源性商品进口大幅增加3 中国货物贸易存在的问题(1)我国的出口结构仍存在着技术档次及附加价值低的问题中国出口竞争力强的工业产品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及日用消费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产品的产品链条短,附加价值低。

目前,中国出口量最大的10类产品中有9类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如鞋、玩具和运动用品,以及布料和服装等)。

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虽快,但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而且我国机电产品一般档次较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不高,缺乏有后劲的支柱产品,支柱产业的出口能力尚未形成规模。

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已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很小,只有15%(世界十大出口国平均为40%左右),且多数还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

此外,中国的服务贸易(包括银行、保险、电信、法律、会计、资讯行业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十分薄弱,出口创汇能力不强。

(2)中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非市场化的问题:第一、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

我国的外贸经营权仍然是由国家控制的,(注:政府对外贸经营权的管制实际上是一种非关税壁垒。

)只有少数生产企业有权可以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大多数企业并不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

这些没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要出口产品,就只能通过国有外贸公司代理。

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没有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来说,它们并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而同国际市场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着“隔层第二、我国在进口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政府管制,进口的市场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我国对进口进行管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某些行业或企业(特别是保护了国有企业),但却因减弱了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同时使国内企业得不到低成本的生产投入品,从而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

(3)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缺乏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按照新贸易理论中的基本观点,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是为了通过进入国际市场,以扩大产品的市场销售,使企业能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降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的价格,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但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经济,许多企业完全只是为了出口而出口,为了创汇而出口,而并不一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或创造利润而出口。

由于我国企业(包括外贸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因此,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较高,生产率普遍较低,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换汇成本也就自然很高。

(4)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产权问题第一、中国贸易非市场化的根源是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既然国际贸易的实质实际上是产权在国际间的交易,因此,国际贸易市场化或自由化的实质则是产权在国际间的自由交易。

这意味着,一国要真正实现对外贸易的自由化,最根本的是本国的微观经济主体不但完全有权在国内外独立地获得或拥有财产,而且还能在国内外自由地进行产权交易。

可见,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前提是财产权分散化的产权制度。

第二、传统的产权制度人为地限制了我国企业规模的扩张在传统的产权制度中,由于国家为保护自己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及控制权,并不鼓励其他财产所有者对国有企业投资入股,而且,由于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和职工对企业净财产并没有所有权,因此,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和职工也没有内在的动力不断扩充企业的净资产,这就导致国有企业缺乏内在的规模扩张机制。

同时,由于国有企业并不是拥有独立财产的产权主体或市场主体,国有企业对其所占用的财产并不享有所有权,因此,国有企业之间不可能进行真正的会发生所有权转移(所有权永远掌握在国家手中)的兼并或收购活动,这又使得我国的国有企业缺乏外在的规模扩张机制。

此外,由于私营企业的财产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护,因此,私营业主对其财产所有权的长期归属也缺乏信心,这样,我国的私营业主也没有内在的动力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等等。

总之,由于我国的企业缺乏内在和外在的规模扩张机制,因此,这就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缺乏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

第三、中国出口品技术档次低下的根源是制度的限制由于在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中,国有企业之间不可能有真正激烈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且国有企业因没有独立的财产而不可能真正承担经营风险或亏损的财产责任,同时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及职工对采用先进技术所形成的企业财产并不拥有所有权,技术并不能通过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变成有回报的投资(杨小凯,1998),因此导致国有企业既没有外在的压力,同时又没有内在的动力和压力不断地开发和采用更先进的技术。

这一切都从根本上决定了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动力及压力,从而自然会导致我国出口品的技术档次低下。

第四在本国企业竞争力低下的情况下,政府也难以完全实现进口的自由化。

由于传统的产权制度导致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产品生产成本过高且质量较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现进口贸易的自由化,则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就有可能因无法同国外企业竞争而面临破产倒闭的命运。

这样,政府就不得不对进口实行事实上的管制政策,以保护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

可见,中国对进口进行管制的实质是为了保护国内的国有企业,保护传统的产权制度。

总之,以上分析充分证明:阻碍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及真正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根本原因是传统产权制度的限制。

⑸产权改革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产权改革基础上的贸易自由化,不但不会出现能在国际市场上盈利的产品难以出口,而不盈利或亏损的产品又大量出口,以及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企业相互之间因进行没有成本约束的无序竞争,导致出口秩序混乱和出口换汇成本不断上升等“一放就乱”的现象。

其次,在合理的产权制度中,由于企业成立的首要前提是拥有独立的财产,因此,这就将从根本上奠定企业规模扩张的市场机制。

再次,由于产权改革将使我国的所有企业必须真正由自己承担亏损的财产责任,这样,我国的所有企业就会有真正的内在压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以避免亏损。

最后,由于产权改革将使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国际竞争实力不断提高,因此,这就为我国真正实现进口自由化奠定基础。

总之,只有产权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自由化,才能使中国人均出口额得到最大限度的增长,并真正提高中国出口品的技术档次,从而最终真正使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及经济强国。

4 中国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随着世界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各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的确,近年来,中国遭遇了较多的贸易摩擦,尤以国外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最为严重。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遭受国外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成为影响中国产品出口的障碍。

而且,近年来,国外的贸易壁垒不断翻新,正在从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涉及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等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比较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都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严重。

中国产品向发达国家大量出口,不仅挤占了发达国家当地企业的份额,也挤占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份额。

而中国产品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使得这些国家的企业更加困难。

但是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中国的很多产业也同样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压力和阵痛。

在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分工的过程中,各国经济必将在碰撞和冲突中走向融合。

由附录二可知,在人民币汇率、GDP、和关税三个因素中,第一个主因子是人民币汇率,第二个主因子是GDP.针对上述分析结果,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提高我国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