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有机更新

城市有机更新

目录【历史沿革】 (2)城市有机更新的历史沿革 (2)城市有机更新的目的 (2)城市有机更新的方式 (2)【国内动态】 (3)杭州:杭州前市委书记王国平谈破解“城市病”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节选) (3)深圳:城市更新为城市增添动人的精彩 (5)海宁:想明白,干到底,加快城市有机更新,以新型城市化建设新作为推进两富海宁建设——林毅同志在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动员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9)【国外动态】 (11)美国 (11)英国 (13)日本 (15)12城市有机更新的历史沿革城市有机更新,是对城市中已不适应一体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改建,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主要包括对建筑物等客观存在实体的改造,以及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

基于西方城市更新的历史和经验,在1980年代初期,陈占祥把城市更新主要定义为城市“新陈代谢”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更新途径涉及多方面,既有推倒重来的重建,也有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旧建筑的修复等。

当中国城市经历了1980年代的飞速发展后,很多城市问题开始显现,譬如历史街区的特色与地方文化在城市改造中的快速消失。

吴良镛从城市的“保护与发展”角度,在1990年代初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

它是针对城市历史环境的更新。

进入2000年以来,学者们开始注重城市建设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很多文章也给出对“城市更新”新的理解,譬如:张平宇的“城市再生”、吴晨的“城市复兴”、于今的“城市更新”等(李伦亮,2004;李瑞,冰河,2006;吴良镛,2005;于今,2007;张更立,2004;张平宇,2004)。

这种现象一方面体现出当前人们对中国“城市更新”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这一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见解和定义。

(百度百科)城市有机更新的目的城市有机更新的目的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

在欧美各国,城市更新起源于二战后对不良住宅区的改造,随后扩展至对城市其他功能地区的改造,并将其重点落在城市中土地使用功能需要转换的地区。

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针对解决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问题,这些城市问题的产生既有环境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百度百科)城市有机更新的方式重建或再开发重建或再开发,是将城市土地上的建筑予以拆除,并对土地进行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合理使用。

重建是一种最为完全的更新方式,但这种方式在城市空间环境和景观方面、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变动方面均可能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同时在投资方面也更具有风险,因此只有在确定没有可行的其他方式时才可以采用。

综合整治综合整治类更新项目主要包括改善消防设施、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沿街立面、环境整治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内容,但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和使用功能。

是对建筑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予以改造或更新设施,使其能够继续使用。

整建的方式比重建需要的时间短,也可以减轻安置居民的压力,投入的资金也较少,这种方式使用于需要更新但仍可恢复并无需重建的地区或建筑物,整建的目的不只限于防止其继续衰败,更是为了进而改善地区的生活环境。

功能改变功能改变类更新项目改变部分或者全部建筑物使用功能,但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主体和使用期限,保留建筑物的原主体结构。

虽然可以将更新的方式分为三类,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视当地的具体情况,将某几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

(百度百科)杭州:杭州前市委书记王国平谈破解“城市病”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节选)从“拆老城、建新城”到“保老城、建新城”实现城市有机更新记者:对于“城市病”研究,城研中心目前取得了哪些经验成果?王国平:城研中心成立时间不长,但总结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比如,对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走城市有机更新之路是必然的选择。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过去模式是“拆旧城、建新城”,而今在路径选择上,只能是“保老城、建新城”。

如果还走“拆老城、建新城”老路,人口会继续向老城市集聚,产业会继续向老城市集聚,不但破坏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产,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病的爆发。

老城整个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无法承担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产业和人口两个方面的重负。

如果我们走“保老城、建新城”这条路,可能交通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

比如杭州的滨江新区,已经集聚了近40万的人口,但这里几乎没有“城市病”。

滨江新区,是杭州原来的滨江区和高新开发区合署形成的。

原来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门做产业;原有的滨江区专门做城市,做城市和做产业是两个机构来承担,结果都做不好。

早些年,我们把这开发区与城区结合在一起,成立了滨江新区,把做产业和做城市融合在了一起,而出现了一种“产城融合”新模式,就是把老百姓工作的地点和生活的地点是合在一起。

在这种“职住平衡”下,交通问题就自然而然解决了。

今天我们从老城区到滨江区有很明显的感觉,就是杭州的老城交通非常拥堵,但是一旦过了江,到了滨江区以后,交通问题几乎不存在,交通非常的畅通。

我们有一个形象化的说法,过去杭州的发展模式是“摊大饼”,今天杭州的发展模式是“蒸小笼”,过去以西湖为中心,大饼越摊越大。

现在我们以钱塘江为中轴线,把西湖以及周边的老城保护下来,人口、产业不但不能进一步集聚,而且还要疏散,使“城市病”发生的可能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杭州所谓的“蒸小笼”,就是一个“笼”中含有10个大小一样的包子。

其中有一个大的,就是“老城”;有三个中等的,就是我们“三个副城”;还有六个小的,就是“六个组团”。

今后杭州城市分为十块,这就是“一主三副六组团”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形态。

记者:这种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构想是您主政杭州期间的智慧,还是城研中心的成果?王国平:应该是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有这样的想法,最终是落在了我这一任市委班子身上。

在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杭州的城市总体规划上,描绘了杭州网络化、组团式城市的发展蓝图,开始了从过去以西湖为中心的团块状发展的“西湖时代”,迈入到以钱塘江为中轴线的组团式发展的“钱塘江时代”。

这是新一轮杭州城市总体规划上最大成果,为推进杭州老城的保护与新城的建设,构建千年古都风韵与现代化大都市风貌同城辉映的城市新格局,奠定了规划基础。

记者:这样的城市发展思路对全国其他的城市有指导意义吗?王国平:至少对历史文化名城是有借鉴作用的。

在众多“城市病”研究中,我们第一个要破解的问题,就是“千城一面”的问题。

中国城市化会绝对不能走“欧美化”,否则造成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悲剧,城市就会失去自己的特色,失去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而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大拆大建,由于片面模仿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之路,最后将造成中国的城市“千城一面”,失去中国城市特色,出现与西方发达国家似曾相识的城市,这是很危险的。

有一位德国的著名历史学家,曾告诫过中国的一些学者,他说“我们今天有的,你们明天都会有。

但是,你们今天有的,我们永远不可能有。

”这个提醒,非常的中肯。

留住城市的“童年记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记者: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杭州有什么独特的经验可供全国借鉴?3王国平:杭州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是杭州在城市化、工业化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杭州在城市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最大理念,就是城市有机更新。

首先,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就必须坚持“保老城、建新城”理念。

杭州按照“两疏散、三集中”方针,疏散老城区的人口和建筑,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大学向高教园区集中,建设向新城区集中,有效推进了城市有机更新。

其次,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就必须坚持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杭州现在把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在一起,就是既关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关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以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通过改善城市发展环境、生活环境、创业环境,来吸引一流企业来杭州创业发展。

目前,在中国“500强大企业排行榜”中,杭州企业数量位居中国城市第三名,仅次于北京、上海。

在“中国竞争力500强排行榜”中,杭州的企业数量超过北京、上海,排全国第一。

在“中国民企500强排行榜”中,杭州企业也是全国第一。

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了,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也变了,城市的环境品质提升了,企业自然而然也成长起来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增强了。

记者:什么叫“城市有机更新”?王国平:城市是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是个“生命体”、“有机体”。

像杭州这样大型城市,有数百万人口集聚,北京、上海这样特大型城市有近二千万人口集聚。

从纵向看,城市作为生命体,有诞生、发展、兴旺、衰退的发展过程;从横向看,城市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各个方面,涉及城市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经营各个领域,因此,我们说城市就是一个有机体,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在中国首先提出“城市是一个巨系统”的学者是杭州人钱学森先生,他把系统科学引入城市问题研究。

按照系统论的方法、手段,来研究解释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要建立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城市学,以区别于专业性的城市学科,比如城市规划学、城市建筑学、城市文化学、城市经济学等等。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生命体,就像一个人有童年、少年、青年、老年一样,是有机的成长过程。

因此,城市发展不能够忘记自己童年、忘记自己的历史,所以就不能大拆大建,不能够推倒重来,不能忘记回家的路。

任何的城市都是一个有机体,有一个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所以,不能够去走所谓的“拆老城、建新城”这条老路。

“城市有机更新”就是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求发展、求创新。

杭州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良渚古城。

五千年以前,杭州的先民规划建设了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的“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

杭州这座城市走到今天,是五千年以来,杭州市民和城市管理者努力的结晶。

我们千万不能割断这五千年的历史,走所谓“拆老城、建新城”的道路。

“拆老城、建新城”,就不是有机的发展更新。

城市就像“生命体”一样,小时候都会犯错,城市会留下一些破旧的建筑和遗迹。

但是,我们不能够忘记自己的童年,不能拆除这些“丑陋破败”的历史建筑,这些都是这些城市“古董”和“宝典”,是城市的“DNA”,是城市的“胎记”,只能在保护的前提下求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这就是城市有机更新。

记者:“拆老城、建新城”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王国平:应该说,这是普遍的一种倾向。

专家学者已经呼吁了多年,广大的市民也都认识到这一点,不能走“拆老城、建新城”这条路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