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篇第12章刑法基本理论(课后作业)详解

第3篇第12章刑法基本理论(课后作业)详解

第十二章刑法基本理论(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截止到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已经通过()刑法修正案。

A.五个B.六个C.八个D.九个2.我国《刑法》规定,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刑法》,但是按《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这一条文规定了()。

A.属地管辖权B.属人管辖权C.保护管辖权D.普遍管辖权3.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我国现行《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原则。

A.从旧B.从轻C.从新兼从轻D.从旧兼从轻4.根据刑法的基本理论,罪刑相当原则要求()。

A.应根据罪行危害性的大小决定处刑的轻重B.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C.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适用D.对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的加以保护5.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追诉时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法定最高刑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5年不再追诉B.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10年不再追诉C.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15年不再追诉D.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不受追诉时效的限制6.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不属于犯罪特征的是()。

A.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为故意C.犯罪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D.犯罪行为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7.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8.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犯罪形态只存在于()中。

A.直接故意犯罪B.间接故意犯罪C.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D.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9.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以法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实际发生,作为区分犯罪既遂和未遂的标准的犯罪类型是()。

A.结果犯B.危险犯C.行为犯D.举动犯10.李某与赵某有仇,李某为了报复赵某,打算用毒鼠强将赵某毒死。

一天,李某在集市上购买了一包毒鼠强,但在回家途中失足跌入一个大坑后卧病不起,报复计划失败。

本题中,李某的行为属于刑法上的()A.犯罪既遂B.犯罪预备C.犯罪未遂D.犯罪中止11.甲深夜潜入乙家行窃,正在撬保险柜时,听到乙回家开门的声音,甲被迫无奈只好离开。

甲的行为构成的犯罪形态是盗窃罪的()。

A.犯罪既遂B.犯罪预备C.犯罪未遂D.犯罪中止12.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是()。

A.某日,甲与乙合谋在赵某回家的路上抢劫赵某,入夜后,甲、乙在赵某回家的路上持刀抢劫赵某财物5000元B.周某是B公司的财务人员,丙暴力威胁周某将保险柜的钥匙复制一把给自己,后丙半夜潜入B公司,用周某复制的钥匙打开保险柜,盗取现金10万元C.张某为丁提供C小区的地形及保安分布图,丁顺利进入C小区并盗取财物5万元D.郑某与钱某上山打猎,将采药的戊误认为猎物,同时开枪致使戊中枪死亡13.根据我国刑法理论通行的观点,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A.犯罪主体的人数B.犯罪构成的个数C.犯罪行为的个数D.犯罪对象的个数14.犯罪集团是指()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A.2B.3C.4D.1015.根据刑法理论,下列关于继续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必须是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间断地持续存在B.必须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继续C.可以是一个行为侵犯了不同的社会关系D.必须处于一个罪过16.根据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质的一罪的是()。

A.想象竞合犯B.结合犯C.连续犯D.吸收犯17.根据刑法相关理论,下列关于吸收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行为人必须实施数个均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B.数个行为必须触犯同一罪名C.数个行为之间应当具有吸收关系D.不实行数罪并罚二、多项选择题1.根据刑法的基本理论,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刑法包括()。

A.刑法判例B.刑法典C.单行刑法D.刑法解释E.附属刑法2.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A.罪刑法定原则B.不告不理原则C.罪刑相适应原则D.平等适用刑法原则E.无罪推定原则3.下列选项中,符合罪行相当原则的有()。

A.一切人的犯罪都平等地适用刑法B.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危害的,应当免除处罚D.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E.对已满75周岁的人,绝对不适用死刑4.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追诉时效延长和中断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B.只要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就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C.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D.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E.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不受任何影响5.张某,男,出生于1990年10月1日。

2004年1月1日张某将其继母杀害后逃往牡丹江打工。

2006年2月1日张某因沉溺于上网,入户盗窃赵某现金1万元。

2006年3月1日张某因没钱吸毒,遂将其同事绑架,勒索现金1万元。

2008年9月28日,张某因聚众斗殴以及贩卖毒品被当地公安机关抓获。

根据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张某应对故意杀人罪负刑事责任B.张某应对盗窃罪负刑事责任C.张某应对绑架罪负刑事责任D.张某应对聚众斗殴罪负刑事责任E.张某应对贩卖毒品罪负刑事责任6.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单位犯罪的有()。

A.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公司、企业实施犯罪的B.公司、企业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C.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D.单位负责人为了给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而实施《刑法》明文规定的单位犯罪活动E.仅为了单位个别或者少数成员谋取非法利益而实施犯罪的7.张某和李某二人准备深夜开车去抢劫银行,于是在买好仿真手枪、绳索等作案工具后,前往A银行。

结果在行驶途中,因无证驾驶被交警王某检查,王某无意间发现了作案工具,后张某和李某因害怕交代了全部事情。

根据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张某和李某构成犯罪预备B.张某和李某构成犯罪未遂C.张某和李某构成犯罪中止D.对于张某和李某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E.对于张某和李某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8.2014年5月1日,甲和乙深夜前往丙家盗窃,甲在门口放风,乙入室盗窃。

乙进入丙家后,准备撬保险柜时,想起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因害怕被抓捕,于是放弃了盗窃的行为。

出去后,乙对甲说,丙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甲只好无奈的和乙走了。

根据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甲和乙构成犯罪既遂B.甲和乙构成犯罪中止C.甲和乙构成犯罪未遂D.甲构成犯罪未遂,乙构成犯罪中止E.甲构成犯罪中止,乙构成犯罪未遂9.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关于犯罪中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如果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达到既遂状态的,不能成立犯罪中止B.在犯罪预备过程中放弃犯罪的,不能成立犯罪中止C.行为人必须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自认为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D.由于行为人意志之外的原因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的,可以成立犯罪中止E.行为人必须彻底打消继续实施并完成犯罪的念头10.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下列关于共同犯罪成立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共同犯罪的,行为人可以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构成B.共同犯罪的,行为人可以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位构成C.共同犯罪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D.共同犯罪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可以是共同的过失犯罪E.共同犯罪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11.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关于共同犯罪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其所参与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B.为共同犯罪提供有利条件的犯罪分子,是从犯C.行为人身体受到暴力强制,完全丧失了行为的选择自由的,构成胁从犯D.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包括不满14周岁的人E.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所教唆的犯罪从重处罚12.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结果加重犯的类型包括()。

A.基本犯是故意,加重的结果是故意B.基本犯是过失,加重的结果是意外事件C.基本犯是故意,加重的结果是意外事件D.基本犯是过失,加重的结果是过失E.基本犯是故意,加重的结果是过失13.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关于惯犯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必须是反复多次侵犯同一或相同直接客体,反复多次地侵犯不同的直接客体的,不属于惯犯B.必须在主观上具有基于特定的心理倾向和目的反复多次实施犯罪的同一故意C.必须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持续不断地实施同种犯罪行为D.必须是《刑法》明文规定以一罪论处的犯罪形态E.必须以现行行为已构成犯罪为前提14.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牵连犯特征的有()。

A.必须基于一个最终的犯罪目的实施犯罪行为B.必须基于同一犯罪故意实施犯罪行为C.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危害行为D.所包含的数个危害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E.数个行为可以触犯同一罪名,也可以触犯不同罪名15.根据刑法法律制度及相关理论,关于结合犯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对于结合犯,应当数罪并罚B.被结合之罪,必须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具有独立构成要件且性质各异的数罪C.必须以数个性质各异且足以单独构成犯罪的危害行为,触犯由原罪结合而成的新罪D.数个原罪必须是基于一定程度的客观联系,并依据刑法的规定而被结合为一个新罪E.新罪必须含有与原罪相对应的且彼此独立的数个犯罪构成要件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截止到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已经通过九个刑法修正案。

2.【答案】B【解析】《刑法》基于属人主义原则,规定了属人管辖权: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刑法》,但是按《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3.【答案】D【解析】《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

4.【答案】A【解析】罪刑相当原则,又称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均衡原则,指根据罪行危害性的大小决定处刑的轻重。

5.【答案】D解析】选项D: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经过20年不再追诉;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