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脂类
四、食物中脂肪的比例
五、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1. 消 化
主要在小肠中进行消化,小肠中有胰腺、胆汁和小肠液存在,其中胰液、小肠液含有脂
肪酶,分解脂肪成甘油和脂肪酸。胆汁中的胆酸有利于脂肪酶的作用。 不饱和脂肪酸的酶解速度快于饱和脂肪酸。
2. 吸 收
(1)定义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在消化道内与胆汁中的胆盐结合成水溶性微团,在十二指肠、空肠等
1. 胆固醇有三个主要生理功能
(1)形成胆酸:胆汁产于肝脏而储存于胆囊内,经释放进入小肠与被消化的脂肪混合。胆 汁的功能是将大颗粒的脂肪变成小颗粒,使其易于与小肠中的酶作用(乳化)。在小肠尾部, 85%~95%的胆汁被重新吸收入血,肝脏重新吸收胆酸使之不断循环,剩余的胆汁(5%~ 15%)随粪便排出体外。弥补这 5%~15%的损失,此时就需要肝脏利用胆固醇合成胆酸。 (2)构成细胞膜: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缺乏胆固醇的膳食,动物的红细 胞脆性增加,容易引起细胞的破裂,细胞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也将终止。 (3)合成激素:激素是调控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所释放的 各种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睾丸酮、雌二醇以及维生素 D 都属于类固醇激素,其前体 物质就是胆固醇。
n-6 多不饱合脂肪酸的对人体的功能目前尚待进一步研究
4. n-3 多不饱合脂肪酸的功能
(1)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正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2)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3)降低血液粘稠度,该善血液微循环; (4)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5. 脂肪酸进入Biblioteka 胞——开始氧化供能 6. 脂肪酸β氧化过程——供能 7. 膳食中脂肪酸的平衡问题
第六章 脂类
一、脂类的定义
脂质(lipid)也译作脂类,是一类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脂肪 是甘油和各种脂肪酸所形成的甘油三酯(也称三酰甘油);类脂主要包括磷脂和固醇两大类, 是构成细胞生物膜的基本成分
二、脂类的分类
(一)根据化学组成将脂质划分为三大类
1. 简单脂质:是单纯由脂肪酸和丙三醇通过缩合反应形成的酯,典型分子是三酰甘油和蜡。 2. 复合脂质:复合脂质的分子组成除了脂肪酸和醇外,还有非脂分子。复合脂质根据非脂 分子的不同区分为两大类:一是磷脂,非脂成分是磷酸或者含氮碱,典型分子是卵磷脂、脑 磷脂和鞘磷脂;一是糖脂,非脂成分是糖,典型分子是甘油糖脂。 3. 衍生脂质:由简单脂质和复合脂质衍生而来或者与之密切相关的一类分子,基本单位是 环戊烷多氢菲,例如萜和类固醇。
七、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1. 组成磷脂的重要成分; 2. 亚油酸对维持生物膜的功能和氧化磷酸化的正常偶联有重要作用; 3. 维持正常视觉功能(花生四烯酸、DHA); 4. 合成前列腺素(PG)、血栓素(TXA2)、白三烯(LT)的原料; 5. 帮助因 X 射线、高温等因素受伤的皮肤修复; 6. 增强免疫功能; 7. 是胆固醇运输工具。
三、脂肪的生理功能
1. 机体的重要构成成分 2. 供给能量
脂肪功能的主要部位是肌肉,一般说来,在休息和轻松活动中,脂肪酸提供了 60%人 体所需热量;只有在马拉松或自由车等耐力运动中,才会在脂肪酸之外燃烧大量的糖类供肌 肉使用。脂肪与糖类一样,都有保护体内蛋白质的效应,避免体组织珍贵的资源耗损;
每克脂肪可以产生 9 千卡能量,是蛋白质或糖类的 2.5 倍,脂肪高效提供能量,使人体 有效地利用食物中的碳水化物和蛋白质;
4. 人体血液高胆固醇的危害
人的血液中,血浆内所含的脂类称为血脂,包括胆固醇、胆固醇脂、甘油三脂、磷脂和 未脂化的脂酸等数种。
当胆固醇、甘油三脂等均超过正常值时,则统称为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发病因素。常因侵犯重要器官而引起严重的后果,如冠 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顽固性高血压及肾病综合症、胰腺炎、结石症、脂肪肝等。动 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血脂过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人体对能量的需求很大时,含油脂多的饮食就很重要﹔例如婴儿的成长快速,一年之 内体重增加三倍,但是胃容量很小,所以母乳和婴儿奶粉中油脂供应的热量高达 55%。因 此,婴儿绝对不可饮用脱脂或低脂牛奶(奶粉),也不可以用炼乳,这些都会造成营养不良 的问题。
3. 储存能量
人体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能量,以备不时之需。例如,女性胸部与臀部脂肪较多,可以供 怀孕和哺乳期的利用;
女性的胸部与臀部脂肪较多,有保护生殖器官的用意; 皮下脂肪组织存在我们的皮肤底下,可以隔绝和保护器官免于受伤。通常我们不会注意 脂肪组织的隔绝与衬垫的功能,但是生病而体脂肪耗尽时,坐下或躺卧皮肤一碰都觉得疼痛 难挨; 生病而体脂肪耗尽时,对低温特别敏感,连室温都觉得寒冷; 脂肪组织的保温功能对寒带动物就更为重要,像北极熊,海豹和鲸鱼都包裹在一层厚厚 的脂肪组织内,以隔绝冰冷的环境。
八、 胆固醇
早在 18 世纪初期,科学家们第一次从胆石中提取出一种物质,并把它称为胆固醇。胆 固醇是由留体部分和一条长的侧链组成。人体中胆固醇的总量大约占体重的 0.2%,各组织 中的含量差别很大,例如骨质中胆固醇含量最少,按每 100 克计,骨质约含 10 毫克,骨骼 肌约含 100 毫克,内脏多在 150~250 毫克之间,肝脏和皮肤含量稍高,约为 300 毫克。脑 和神经组织中含量最高,每 100 克组织约含 2 克,总量约占全身总量的 l/4。
(二)根据脂质的生物学功能将脂质划分为三大类
1. 贮存脂质:主要分子形式是三酰甘油和蜡,两者结构上都属于简单脂质。脊椎动物的脂 肪细胞和植物种子胚芽中贮存大量的酰基甘油,它是生命体供能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高等 哺乳动物的脂肪细胞在机体一定部位聚集,特化出专门的组织贮存三酰甘油,就人体而言, 包括:表皮组织的皮下脂肪、各内脏器官的内脏脂肪、腹部脂肪、肌肉的肌间脂肪和肌内脂 肪。 2. 结构脂质:是生物膜包括细胞外周膜(质膜)、细胞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结构的重要组成 成分。结构脂质构成生物膜“骨架”,即细胞膜的脂质双层结构,主要由磷脂分子构成,尚 有些糖脂和固醇,其化学本质是复合脂质和衍生脂类。 3. 生物活性脂质:是一类细胞中含量极少、具有特殊生理生化功能的脂质分子。主要包括 类固醇和萜类分子,其化学本质大部分属于衍生脂类,尚有些属于复合磷脂。
六、脂肪的代谢利用
1. 脂肪酸的分类
所有脂肪酸均能够氧化供能 根据化学结构(碳链的饱和度),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根据人体需性与否,可以分为必需脂肪酸和非必需脂肪酸
2. 主要的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不含有双健的脂肪酸,碳链长度 8~18 个碳原子;熔点高、动物脂中比例 高
不饱和脂肪酸:含有双健的脂肪酸,熔点低、植物油、水产油中比例高;含有 1 个双健 称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含 2 个或以上的双健称多不饱和脂肪酸
储存油脂的细胞称为脂肪细胞,大量的脂肪细胞形成脂肪组织; 就储存能量的效率而言,脂肪所占的体积和重量最小,因为脂肪细胞的成份有 80%是 脂肪,另外 20%是蛋白质和水。
4. 保护与保温作用
脂肪组织的重量大约占体重的 15-30%,内脏脂肪存在重要的内脏器官(例如肾脏)外围, 有防震和减少伤害的功用;
九、脂肪酸与营养代谢病
十、肥胖征与脂类
1. 基本概念
肥胖与超重 超重:体重超过了相应身高所确定的标准值;
Kg 体质指数(BMI)=————
m2 肥胖:体脂的百分比异常高
双能 X 射线方法测定体脂百分含量
2. 肥胖的因素
(1)发育阶段 婴儿期体脂迅速增加,6 月龄达到最高,约 25%;青春期体脂达到峰值,约 30~40%。
5. 运送脂溶性维生素
脂肪携带食物中的脂溶性维生素(A,D,E 和 K)进入小肠,以利吸收; 一旦小肠病变,无法正常消化吸收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和脂肪进入大肠,随粪便排出体 外。脂肪吸收不良的人,可能会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尤其是 K); 市面上的减肥药品“罗氏鲜”通过抑制小肠中脂肪消化酶,使 30%的脂肪无法消化而 随粪便排除,同时也降低油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入,满足人生命需要的脂肪 酸。如:n-6 系列中的亚油酸和 n-3 系列中的α-亚麻酸是人体两种必需脂肪酸,植物油中含 量高
非必需脂肪酸:指能在人体合成且合成量足够,无须从食物中摄入的脂肪酸,包括所有 饱和脂肪酸和部分不饱和脂肪酸
3. 血管清道夫和脑黄金——多不饱和脂肪酸
9. 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
油脂可以加热到摄氏 200 度,油煎或油炸使食物快速加热,缩短烹调的时间而保留风 味。我们很容易就会把好吃的食物和油脂联想在一起,缺乏油脂的食物只能用乏味来形容;
香料(调味料)的风味成分大多是脂溶性。把香料在油里煎过会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因 为脂肪把香味带到了味觉和嗅觉细胞。如果先把食物调理好再加入调味料,就没有这种滋味 了。
空腹时机体所需能量的 50~90%是脂肪组织释放的脂肪酸氧化供应的; 肌肉是消耗脂肪供能的主要器官,运动过少,脂肪消耗过少,是肥胖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他组织器官细胞也需要脂肪供能。
4. 内源甘油三酯的转运和血液中脂类
食物中脂类以乳糜微粒(CM)和游离脂肪酸(FFA)形式进入淋巴管而进入血液循环; 肝脏合成新甘油三酯和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以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形式 运送出肝脏,进入血液循环; VLDL 在血液循环过程中逐步降解(脂蛋白微粒变小),转变成低密度脂蛋白( LDL ) 和高密度脂蛋白( HDL )。
6. 提供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 linoleic acid 与 n-3 系列脂肪酸,用于合成二十碳烯酸族成分,产物具调节生理 的作用,与荷尔蒙类似;
缺乏必需脂肪酸会使皮肤结构受伤,容易失去水分而干燥。
7. 功能性脂类的调节作用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之成份,也是血液中脂蛋白的重要成分,协助脂肪的运送。在食物中, 磷脂质可以作为乳化剂,促进水分与油脂的互溶和安定性;
部位,透过肠壁被吸收,并重新组合成甘油三酯,并于磷脂、胆固醇及蛋白质结合成乳糜微 粒,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2)脂肪球(脂蛋白颗粒)基本结构——吸收转运的基本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