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指导思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
在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对他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他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世纪老人是谁吗?
2、巴金简介
巴金(1904.11.25 ——2005.10.17)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二、初读感知
1、叫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背景简介: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3、全班读课文: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初步的见解。
三、探讨交流
1、让学生找出与图相对应的成语(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并让学生简单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这些成语在文章中的深意是什么?
夸父逐日: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所以他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姮娥奔月:姮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仙了,身不由主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芜的月宫之中度著无边的寂寞岁月。
2、请学生再读《日》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
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念”?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请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理解再有感情地读《日》课文
3、请女生读《月》
(3)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
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
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五、延伸(课后)
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日月
发光、发热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
死不如生
轰轰烈烈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