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的文

清代的文

清代散文及骈文
清文的数量远超前代,近年柯愈春编《清集簿录》收清人诗文集近16000家,《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收清人文集4575种。

清文的质量不如唐宋。

它鲜明的特征是骈文、散文争奇斗艳,制约二者消长变化的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与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及抒情功能的观念的交锋和对峙。

一、清初散文
清初散文可分两类:
1、“学人之文”:
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空疏,强调文章经世致用社会功能,以议论文见长。

2、“文人之文”:
以侯方域、魏禧、汪婉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纤佻,倡导恢复唐宋散文传统,以传记文见长。

黄宗羲散文:
黄宗羲:清代著名史学家。

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及《明夷待访录》等,编纂《明文海》500卷。

《明夷待访录》为政论集,共分《原君》《原臣》《原法》等13篇,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鲜明民主主义思想。

散文朴实无华,笔锋犀利。

侯方域散文
侯方域,有《壮悔堂集》。

散文往往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清新奇峭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李姬传》表现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反面人物阮大铖等均形象生动。

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短篇小说特点。

魏禧散文
魏禧有《魏叔子文集》。

其文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

叙事简洁,又善议论。

内容多表彰抗敌殉节志士,具强烈的民族意识。

《大铁椎传》是传世名篇。

汪琬散文
汪琬著有《尧峰文钞》。

散文叙事有法,朴实流畅。

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观点偏于正统。

代表作为《江天一传》。

二、“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
(一)“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文论: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

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刘大櫆是方苞弟子,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对桐城派理论起了承前启后作用。

姚鼐是桐城派理论集大成者,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

“义理”是程朱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是文章辞采。

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

姚鼐在美学上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风格。

“阳刚”即豪放,“阴柔”即婉约。

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生出多样风格。

姚鼐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

从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最终达到高境。

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姚鼐代表作《登泰山记》:
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

写作特点: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描写泰山景色时重点突出;描写处处显示时令特色。

阳湖派:
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

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但文章较有气势,不拘谨枯淡。

三、汪中及其他骈文作家
清初骈文家:有陈维崧、吴绮、章藻、毛奇龄等。

清中叶骈文家:有胡天游、汪中、阮元、孔广森、洪亮吉等。

清代骈文家主张骈散并重,人称“汉魏派”。

其中,以汪中成就最高。

汪中,骈文不拟古人,不堆辞藻,“长于讽谕”,气势浑厚,感情真挚,独具一格。

传世名篇是《哀盐船文》《广陵对》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