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词文
清代诗——中期
一、创作概况: 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 (1)沈德潜——格调说 (2)厉鹗——延续了查慎行标举宋诗的方向,他是当时 浙派的盟主 (3)翁方纲——肌理说 (4)袁枚——性灵说 “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 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 (5)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
清初诗歌
第三,多以人物的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 同时在人物的身世遭遇和荣辱变迁中又牵合着 家国兴替,绾系着一代史实。 6、影响: 梅村体在题材、格式、韵味等方面都形成了相 对稳定的规范,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 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着示范的作用。 受吴氏的影响,在其家乡太仓产生了娄东诗派。
清代诗——清初诗歌
吴伟业与梅村体 1. 早年春风得意,其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 2、主题: 描绘山河破碎、人生离乱的广阔图景,反映历 史变故,抒写亡国遗老之慨 表现失节忏悔以求心灵自赎的悲吟 3、代表作品 《圆圆曲》、《捉船行》、《楚两生行》、 《鸳湖行》等。著有《梅村家藏稿》。
清代诗——清初诗歌
“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 是朱、王对应关系的延续 社会关系 查是朱彝尊的表弟,赵则是王士禛的甥婿 诗学观点 查慎行在朱彝尊学宋的基础上公开标举宋诗,以苏轼、 陆游为效法对象,气求调畅,词务清新,在清初学宋 诗人中成就最高; 赵执信则对王士禛的诗学理论不以为然,主张取法晚 唐,自写性情,诗思清新峭拔,有时也伤于刻露
圆圆曲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 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 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空侯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 里,圆圆小字妖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 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 只有泪沾衣。 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 倾座客。 座客飞觞红日莫,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 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便索 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栏。 若非将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 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烛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 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红乡, 乌桕红经十度霜。 都曲妓师怜尚在,浣沙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 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 尽延致。 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支细。 错怨狂风扬落花,无边春色来天 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 馆娃初起鸳鸯宿, 越女 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 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2、 创作: 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创新,并且显示出向近代文 学演进的历史征兆 (1)内容特征: 题材相当广泛,举凡咏物怀古、反映现实、描绘山川 自然和表现个人志趣,皆能直抒性情,富有新的气息。 (2)艺术特征: 大都任性而发,浑成灵动,流转自如,清新隽永。但 有时写诗不假思索,在空灵新巧中有点浅薄甚至浮滑
清代诗——中期
二、代表作家: 沈德潜与格调说 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 2、“格调”说——提出“诗贵性情,亦须论 法”。 强调诗人的性情要合乎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 儒家诗教,诗歌创作要中正平和、委婉含蓄, 使诗歌为封建纲纪政教服务,企图以此来弥补 神韵派忽视内容的不足; 强调学习“诗法”,亦即诗的“体格声调”, 讲究诗格的高古雅正,声调的和谐浏亮。
清代诗——清初诗歌
一、创作概况:诗坛大致可分为易代之际和康熙时期两 个阶段 1、明清易代之际的诗坛 (1)遗民诗人: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启蒙 思想家及屈大均、吴嘉纪等为代表 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和 坚强不屈的斗志,富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 (2)由明仕清的诗坛名流:以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 孳为代表,人称“江左三大家” 钱谦益是当时诗坛领袖,对于明清诗风的转变起了关键 作用 吴伟业擅长七言歌行,“梅村体”在叙事诗中独具一格, 风行一代
顾炎武
《精卫》:以精卫精神寄寓恢复故国的决心始 终不渝 前四句——问,突出填海之艰难 次四句——答,突出言语坚决,意志坚定 尾二句——叹,凡鸟反衬精卫精神崇高伟大
清代诗——清初诗歌
钱谦益 1、一生都随政治风云起落沉浮,进退失据、状态尴尬 2、内容特色:坎坷心路历程的写照 《初学集》(明亡之前所作)——抒写对党争阉祸的愤 慨,倾吐宦海失意的郁闷,表明作者是始终关注着时代 的内忧外患的 《有学集》(入清以后所作)——熔民众的疾苦与家国 的变故于一体,其中也不乏对自己降清的沉痛自责与真 诚忏悔 《投笔集》(晚年之作)——更流露出浓重的故国山河 之思,其内容大抵与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及南明永历政权 的军国形式有关,被称为“明清之诗史”
清代诗——中期
(2)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反映了 艺术的创新要求和思想上追求自由的反封建倾 向,对于解放受神韵、格调、肌理诸家诗说束 缚的清诗,促进其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一味强调性灵而不强调产生和决定性灵的社 会生活,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清代诗——中期
《圆圆曲》欣赏
1 、主题: 以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现了明清之际 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融注了诗人的社稷兴亡之感、世事 沧桑之叹,既有对红颜薄命的同情,更有对吴三桂献关降 清的冷峻讥讽。 有“诗史”之誉。 2、艺术特点: (1)打破了古典叙事诗严格遵循时空逻辑直线发展的通 例,交互运用倒叙、插叙、顺叙等叙事方法。 (2)词藻绮丽,音调流转,富于音乐美、韵律美。 (3)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抒写深沉的亡 国之痛。
清代诗——清初诗歌
4.渊源风格: 尊崇唐调,开创了清诗宗唐之风 近体诗华艳动人、声律妍秀,有特色 七言歌行兼收众家之长,自成一家面目,在清 初独擅胜场,被称为“梅村体”
清代诗——清初诗歌
5、“梅村体”的主要艺术特征: 第一,融元、白叙事诗的善于铺排和初唐四杰 的才藻缤纷、李商隐的色泽浓丽于一炉,并引 进史传文章、明代传奇的曲折变化的叙述手法, 使其歌行既沉郁苍凉,又气势磅礴,既笔意纵 横,又韵致深曲,在古代叙事诗里独具一格。 第二,语言以华美清丽见长,声律以和谐谨严 称擅。
清代诗——清初诗歌
3、代表作品 《狱中杂诗三十首》、《哭稼轩留守一百十韵》、 《后秋兴》一百零四首等 4.艺术特色: 初学盛唐服老杜,后转益多师崇宋元,广泛继承上创 新出奇,故自成一家 “情真而体婉,力厚而思雄”,骨力苍劲,托旨遥深, 成情辞沉郁、词藻富赡的诗风 5、影响: 受钱氏影响,家乡常熟形成了虞山诗派
清代诗——中期
3、影响: 格调说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 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选编《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 《国朝诗别裁集》,风行一时,体现了他复古主义的诗 歌主张 4、创作: 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 无奇 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
秦淮杂诗(其一)
表面意思: 一二句——长于扬州任职,去年八九月偶职金 陵,但梦中常忆 三四句——今春重返,却天气不佳,心中难免 郁闷 深沉含义: 诗意空灵,未及伤逝之情,但透过客观之景营 造出了笼罩全组诗的伤逝之气氛。
《秋柳》之一
1、主旨: 借咏大明湖柳遥指南京白下门之柳,以杨柳之盛衰象征南 明王朝之兴亡 2、句意: 首联——问答,点明西风残照之“白下门”是令人伤感之 处 颔联:对比,写杨柳今昔之变,寓故国之思 颈联:用典,扣杨柳,流露深沉的失望与痛苦 尾联:用典,告诫诸位亡国失君本已哀恸至极无需再论 3、艺术特色: 诗是咏物,但不为物囿,感情诚挚悲凉,一股哀怨之情, 流荡于诗外。 诗笔清丽,意味含蓄,体现诗人“神韵”说的特点。
清代诗禛与神韵说 1. 康熙诗坛之盟主,标榜“神韵”之说,成一 大宗派、 “清代第一诗人” 。 2、“神韵说” 定义——要求诗歌应追求一种意味含蓄空灵, 境界缥缈清远,语句隽永清秀,韵致冲淡蕴藉 的诗境。 不足——虽注重诗歌的整体效果,但易流为空 调、掩却性灵,促进诗坛脱离严肃沉重的人生 的倾向
清代诗——清初诗歌
2、康熙年间:“国朝六家” “南施北宋”——施闰章和宋琬 施长于五言,风格温和,涉及民生疾苦; 宋擅写七言,诗风雄健,偏重个人境遇的描写和自我 情感的抒发 “南朱北王”——王士禛和朱彝尊 王士禛标榜神韵,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数十年,影 响最大; 朱彝尊早年诗作内容充实,多为唐调,后来转而学宋, 以学力、才藻见长,为清诗中浙派的领袖
清代诗——中期
袁枚与性灵说 1 .“性灵”说: (1)基本观点: 诗歌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诗由情生,性情是诗歌的 本源和灵魂。 诗歌要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必 须袒露自己的本来面目 诗人的真性情还要以高度的诗才表现出来,灵机与才气、 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反对摹唐拟宋
《后秋兴》之十三
1、主旨: 感桂王被三桂俘于缅甸的流言而作,抒写悲愤的忠君爱 国之情 2、句意: 前二联——借南宋亡于元之事咏南明亡于清之实 第三联——写清军南进山河之变 尾联——用嫦娥月宫之事,寓己哀悼明亡桂王朱由榔被 俘之事 3、特色: 广采经史及神话传说,诗意含蓄,沉郁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