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文明之光时青铜器

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文明之光时青铜器

河南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分别收藏有一件莲鹤方壶。这两件莲鹤方壶原本是一对,它们硕大的器形、优雅的曲线、纯青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尤其是顶端盛开的莲瓣之中挺立展翅欲飞的仙鹤,清新隽永,令世人叹为观止。
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制作的合金,色相为青,故称青铜。?
早在夏初,华夏先民就开始制作青铜器,进入中国历史上长达16个世纪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发展阶段
一、青铜与青铜器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niè)、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文明之光时青铜器
兴仁县第六中学教学设计方案
单 元
第一课 文明之光
课程设计人
贾老师
主 题第二Biblioteka 时青铜器适合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辨识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过程与方法:
能够联系时代与社会生活,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赏析青铜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比较、归纳青铜器纹饰的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
2、《四羊方尊》商代
四羊青铜方尊,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造型雄奇,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4、《莲鹤方壶》 春秋 高118厘米, 重64.28千克
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将器用与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并擅于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在商代是三苗活动区,在此地发现造型与中原近似的铜尊,表明商文化的影响已远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鼎耳:双虎与人头图案
腹 饰带:双龙组成的兽面纹
四足:兽面纹
后母戊鼎,亦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75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发现于1939年,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kuí]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huǐ)纹、蟠螭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二、作品赏析
1、《》商代
《》商代后期,青铜,高133.2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
分析装饰纹样:
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75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司母戊鼎: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司母戊”含义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特点:
(1)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器物的造型十分生动。
(2)边缘的棱脊增强了器物造型的气势。
(3)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形成丰富精细的视觉效果。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3、《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分为: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
炊煮器有鼎、鬲(gé)等品种。食器有簋(guǐ)、盂(yú)、豆等品种。酒器有觚[gū]、爵、斝[jiǎ]、兕觥(sìgōng)、尊、卣(yǒu)、壶等品种。水器有盘、鉴等品种。乐器有铃、鼓、钟等。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前左右形成,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高峰。春秋晚期进入铁器时代,至战国晚期,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而基本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秦汉呈现出一段美丽余辉后,青铜时代 彻底结束。
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征
2、青铜器分类
我国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教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
重点、难点
通过对青铜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青铜器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学与教活动设计
学与教活动设计
组织阶段
引导阶段
依据或引用历史资料介绍青铜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