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快乐识字中体验识字的快乐

在快乐识字中体验识字的快乐

开发潜能快乐识字
陆颖
识字是阅读乃至日后写作的重要基础,打好务实这个基础,学生会终身受用。

汉字又是一种音、形、义融为一体的小方块字,这种特点决定了它的难识、易混淆,但同时也体现了它的生动和“有趣”。

所以,汉字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我们低年级日常识字教学中,尤应得到明显的体现。

按“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2年级之前就要认识1600~1800个,占了整个小学阶段的1/2。

如何达到这一目标,靠死记硬背显然是行不通的。

笔者认为识字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对于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首要任务是培养他们对识字的兴趣,化被动识字为主动识字,化识字负担为识字快乐,也就是说在识字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创造识字情境,营造识字教学的快乐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内因,让学生乐于识字,主动识字,拓展识字,从而培养识字能力。

简而言之,要在快乐识字中体验到识字的快乐。

为此本人做了如下有益的尝试。

一、形象地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国的方块字其形体机构的形象感很强。

如果我们很好地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汉字的结构规律,让学生形象地识字,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粗略计算一下,学生平均一天学十个左右的字,又写又记,也非易事。

如果我们从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图画、实物、拆装等直观演示,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的识字就会觉得十分愉快。

前不久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介绍了他印象十分深刻的一件事:教“纸”字后,很多学生会在下面多加一点,并屡教不改,于是有一天,那位先生带来一张白纸,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上面狠狠点了一下,纸上马上出现了一偏污迹。

先生说:“现在这纸张上有了‘污点’,是废纸一张,没用了。

”随手一团,扔进了废纸篓。

从那以后,学生再没犯过此类错误。

这是让学生形象地识记汉字的一个非常生动事例。

在平时识字教学中,如果我们能采用比较直观形象的手段,的确是能帮助学生较快地、较牢固地认识生字的。

如教学“雨”字,教师先画出“雨”的图案,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个图形象什么?”,学生结合原有的生活积累,经过观察和思考,回答:“象天上下着雨。

”教师就告诉学生:“刚才老师画的,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用图画的方式写成的‘雨’字,后来经过不断演化,进一步就形成了这个样子了。

”边说边板书“雨”字,让学生回答“现在的‘雨’字和原先的‘雨’字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啊?”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动口、动手,记住“雨”的笔画和顺序,最后运用多媒体的“下雨图”,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写几个漂亮的“雨”字,比比谁写的“雨”字最
好。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雨”字的形和义的学习投入了愉悦的情感,识记也就不是难事了。

又如在教学“棉花”的“棉”时,就给学生看实物,让学生自己说说,“棉花”的“棉”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构”?学生一边兴致勃勃观察实物,一边积极地想办法识字。

有个学生说“‘棉’字左边是“木”字旁,因为和植物有关”;有的说“右边上面有个‘白’,因为棉花开了是白色的”;还有的说“右下方有个‘巾’,棉花可以用来织布、织毛巾”……,这样情趣盎然的自主识字,虽然与“棉”字的真正起源不一定吻合,但学生自己创造识字方法,使他们对方块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思维异常活跃,情感特别丰富。

教材中,诸如“石、泉、燕、林、森”等不少字都有为孩子们创造形象思维的空间,都可以为他们铺设一条识字的“高速公路”,久而久之,识字教学效率就能实现最优化。

二、动起来识字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动中长智慧,动中有灵性,动中会创造。

低年级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动起来学习,会让他们的思维既活跃又形象。

在生字教学中,我将字义和字形的特点结合起来,配合想象化的动作,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以动作助识字,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

如《司马光》一课中有个“叫”,这个字我们就可以用模拟表演的方法来识记。

让一个学生把两只小手拢在嘴边,望着远处大声喊,然后让学生观察,嘴代表左边的“口”,“叫”右边象一个人站直了拢着两只手。

这时再请全班同学都站起来,将手在嘴边表演叫:“喂,你好吗?”,学生很自然地记住了这个字。

又如教“拿”字时,我问学生:“我手里拿着什么?”学生回答:“笔。

”“你们每人也用拿起一样东西来看看,好吗?”小朋友门纷纷拿起桌上面的东西,高高举起给老师看,有书、有笔、有橡皮、有尺……。

接着,教师边做边拿笔的动作边问:“大家看,我用什么拿起笔?”“用手。

”“拿时要把手指怎么样?”“合起来。

”“‘合’起‘手’来就拿到了东西,所以‘拿’字的上面是‘合’,下面是‘手’。

”这样的学习生动有趣,一点也不枯燥,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游戏中识字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游戏中获得的收益,往往很长时间烙在孩子的记忆中。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充分满足孩子的这一需求,多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汉字的兴趣,在活动的场景中多识字、多记字。

如猜字谜,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识字游戏。

中国汉字,很多都可变成一则谜语,学生猜谜的过程中,不仅领悟到字的构成意义,而且享受着猜字谜获得的快乐。

如“一字十一笔,无横又无直,学生问孔子,孔子说无味”(打一字:淡)“会少离多”(打一字:禽)。

又如开展“小小装配工”的游戏。

为了让学生牢固地记住字的间架结构,笔画顺序,我在黑板上画好一个巨大的田字格,请几个学生合作(一人写一笔),把生字组装完整写下来,下面的学生看着上面的小朋友的书写,注意力特别
集中,评价也十分“挑剔”,在这种评价与“挑剔”中,学生不仅记住了字,而且也懂得了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若是用彩色粉笔写,那么这个字就像一个穿着五彩嫁妆的新娘,也十分吸引学生。

遇到较复杂,笔画较多的字,也可以让一个学生写结构中的一部分,如“扇、浙、留”等,再加开“生字故事会”,学了一个阶段以后,把难以掌握的生字编成一个个故事来学。

例: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颗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

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就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

这个字就是“闻”。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花点时间和精力,将学生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课堂定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官”三维设计,也就会落到实处了。

四、自主地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先出示某个字,偏旁部首怎样,笔顺怎样,并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哪边容易出错,应该注意些什么。

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

“授之以鱼,只供他餐;授之以渔,终生受益”。

因此,我在教学中,逐步给学生正确的学法,并逐步放手,尝试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想,自己说,然后创造“大家都来当小老师”的机会,实践中我发现,一个个“小老师”都能独立发现问题,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生字的写法,如何不写错。

其涉及的方面也很多,诸如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撇之类的笔画错误,形近字和同音字相混淆所产生的错误等。

识记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每次走上讲台,“小老师们”的兴趣很高,“学生们”的兴致也很高,课堂上常常小手林立,争先恐后,他们享受着帮助别人,也享受着受人启发的乐趣,原来学习这么有意思。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

在平日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悉心组织耐心指导,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快乐地参与识字教学,鼓励学生多想象,多实践,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每天享受成功的快乐,使往日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热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