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天地生)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天地生)


地球科学的范围很广,涵盖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 和天文学等领域。地质学在探讨地球的历史与各部分 组成,包括其演化和各种矿学、岩石以及矿产的分布 ;海洋学在研究海水的运动、海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及海底地形;气象学在分析大气的组成、构造和运动 ;而有关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和天体的运动变化 ,乃至宇宙的演化,均属天文学的研究范围。以陨石 撞击地球为例:高温高压撞击地球的结果,势必引起 地形与地质的变化;飞扬在大气中的粉尘微粒会遮蔽 阳光,大气和海水温度因而降底。因此,看似简单的 天文事件,却引起地质、气象和海洋的变化,可见各 领域关系密切、环环相扣。
实验与模拟成为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实验地质学的发展使地质学的研究从以野 外观察、描述、归纳为主,发展到归纳与 演绎并重的阶段.实验技术的进一步改进, 计算机模型的应用,使得一些极端地质条 件可以在实验室中获得,如高温高压环境, 从而可以模拟更为复杂的多种可变因素的 地质作用,并把时间因素也纳入模拟实验 之中.
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现代 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天文观测和膨胀 宇宙论研究表明:宇宙的密度可能由约70%的暗能,5%的发光 和不发光物体,5%的热暗物质和20%的冷暗物质组成。
五、现代地学的发展
大地构造理论学的新进展
大陆漂移说 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理论
暗物质(Dark Matter)是一种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 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的 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密度非常小,但是数量庞大,因此它的 总质量很大,它们代表了宇宙中84.5%的物质含量,其中人类可 见的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10%不到(约5%)。暗物质无法直接 观测得到,但它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 地感受到。
1948年,美国帕洛马山建成了口径5 米的光学显微镜。
1937年,美国的雷伯制造了第一台射电望 远镜,抛物面直径达9米。
1942年,英国海伊用军用的超高频雷达首 先发现了太阳射电。
195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成76米可转抛 物面射电望远镜。 60年代天文学上的4大发现——类星体、 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 ,都是靠射电探测工具获得的。
我们生活的七大洲四大洋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1880-1930)
1911年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魏格纳又从一个论 文集中看到了“根据古生物的证据,巴西与非洲间曾经有 过陆地相连接”的论述。于是他便在大地测量学与古生物 学的范围内研究。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 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 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他于1915年出版了 《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
了人类对海洋的认识。 1872年“挑战者号”四年探险,围绕海洋学、海洋
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对三大洋进行了全面考察。 二战后,海洋地质学成了热门,深海探测技术迅速
发展。 现代深潜器配备了摄象设备,各种传感器,采样器
和灵活的机械手等。
海底扩张说——赫斯(1906-1969)
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教授发表了他的著名的 论文《海洋盆地的历史》。这篇论文被人们称为“地球 的诗篇”。其中,赫斯教授以先人之见,首先提出了“ 海底扩张学说”。
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其 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一般最多是两个月) 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 超新星爆发事件就是一颗大质量恒星的“暴死”。 现已证明,1572年和1604年的新星都属于超新星。在银河系和许 多河外星系中都已经观测到了超新星,总数达到数百颗。可是在 历史上,人们用肉眼直接观测到并记录下来的超新星,却只有6 颗。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美国教授佩尔马特、美澳双国籍教 授布莱恩-施密特和美国教授黎斯3人获奖,他们通过研究超新星 发现宇宙正加速膨胀、变冷,称整个宇宙最终可能变成冰。
第三部分 现代自然科学
——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一、现代数学的发展 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三、现代化学的发展 四、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五、现代地学的发展 六、现代生物学的发展
四、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观测手段的进步
20世纪60年代四大发现
类星体 脉冲星 微波背景辐射 星际有机分子
由于这一假想如此偶然,如此 富于幻想离奇色彩,使得当时许多 地质学家都目瞪口呆,直至今日仍 有人称这一遐想为“一个大诗人的 梦”。为此,魏络纳也获得了“地 质浪漫诗人”的称号。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1880-1930年)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 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 泛大陆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形成目前的 海陆布局。
现代恒星演化理论
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星云经过自吸引形成星胚,星 胚不断收缩,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升高到氢核聚变 反应可以进行时,就意味着恒星的诞生。
恒星诞生后,它内部氢核聚变成了它的主要能源,恒 星在这个阶段的停留时间最长,这就是中年的主序星 阶段。
核能耗尽后,恒星进入老年的红巨星阶段。 最后不同大小的恒星以不同的方式死亡,
全球构造理论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完善 板 块构造理论树立了全新的地球观,开创了地 质学的新时代.但是,板块构造理论也不是没 有缺陷的,以海洋地质为主要证据的板块理 论,对大陆构造历史的解释存在局限性.尤其 是各大陆的有关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新资 料将在很大程度上检验和发展板块构造说, 进而会产生一些新的理论和学说.
或变成白矮星,或变成中子星,或成黑 洞等。
宇宙大爆炸模型
宇宙演化过程起始于大约150亿年前 宇宙开始是一个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球内充
满辐射和基本粒子;后来火球内的基本粒子发生核衰变 反应,引起大爆炸而向外急剧膨胀,辐射温度核物质密 度急剧下降,核反应便停止;其间所产生的各种元素就 形成了今天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膨胀过程中辐射物质逐 渐凝聚成星云,进而演化为今天的各种天体。
微波背景辐射
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天文学 的一项重大成就。它对现代宇宙学所产生的深远 影响,可以与河外星系的红移的发现相比拟。当 前,流行的看法认为背景辐射起源于热宇宙的早 期。这是对大爆炸宇宙学的强有力的支持。早在 40年代,伽莫夫、阿尔菲和海尔曼根据当时已知 的氦丰度和哈勃常数等资料,发展了热大爆炸学 说,并预言宇宙间充满具有黑体谱的残余辐射, 其温度约为几K或几十K。3 K微波背景辐射的实 测结果与理论预期大体相符。
来自宇宙空间背景上的各向同性的微波辐射。20世纪60年 代初,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为了改进卫星通讯,建立 了高灵敏度的号角式接收天线系统。1964年,他们用它测量银 河气体射电强度时,发现总有消除不掉的背景噪声。他们认为 ,这些来自宇宙的波长为7.35厘米的微波噪声相当于3.5 K。 1965年,他们又订正为3 K,将这一发现公诸于世。各向同性 作为热大爆炸的证据,为此 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此理论得到天文观测事实的支持:例如星系红移是宇宙 膨胀的反应,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高温的直接遗 迹等等。
/play_391MK6.html
对遥远超新星的观察发现了宇宙加速膨胀,从而 导致了宇宙由73%暗能量构成的假设。
超新星(恒星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chāo xīn xīng] 超新星爆发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
海底扩张说认为,海底是冷却了的地幔,地幔中有
对流存在。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
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
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运动的洋壳碰到大陆地
壳就下沉钻入地幔深部,并形成海沟,大陆地壳前缘被
挤压抬升形成山脉或岛弧。
“海底扩张”说,恰好可以解释当年魏格纳无法解 释的大陆漂移理论。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 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 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 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 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 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地扩张说——赫斯(1906-1969)
历史背景
19世纪海洋探险调查: 1871年“猎犬号”五年环球探险,迅速扩大和加深
全球板块构造图
南极,英文:Antarctica;法文:Antarctique, 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 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
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 均海拔为2350米。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 余种。
南极洲是个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 淡水的重要储藏地,拥有地球70%左右的淡 水资源。 有28个国家建立53个科学考察站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国际南极条约》, 冻结了以上10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规 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不属 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全人类。中华人民 共和国1983年正式加入,并建立长城站和中 山站,以及昆仑站,2014年2月8日成立的泰 山站。
板块构造理论
1967-1968年,美国的勒皮雄、摩根和英国的麦肯齐 等人先后独立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整个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个完整的壳体 ,而是由若干巨大的板块构成的。由于岩石圈下面的地 幔中的软流圈的循环运动,导致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板 块互相撞挤而形成山脉,互相错动而形成水平断层,互 相交汇俯冲而形成海沟和岛弧,互相分离而形成洋脊或 海岭和裂谷。
脉冲星发射的射电脉冲的周期性非常有规律。一开始,人 们对此很困惑,甚至曾想到这可能是外星人在向我们发电 报联系。据说第一颗脉冲星就曾被叫做“小绿人一号”。 后来证实,脉冲星就是正在快速自转的中子星(恒星演化 晚期形成的)。
脉冲星具有超高压、超高温、超密度、超强磁场和超强辐 射等极端物理条件。
微波背景辐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