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中医经典研究生-三焦学说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中医经典研究生-三焦学说教学讲义ppt课件
1)上焦如雾:
上焦的功能主要是将饮食物的精气宣布肃 降于全身,象自然界的雾露一样滋润溉养全身, 故云“上焦如雾”。
2)中焦如沤
中焦的功能主要是受纳腐熟水谷,泌 别清浊,将水谷之精微转输于上焦,糟 粕部分移位于下焦,故云“中焦如沤”。
3)下焦如渎
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排泄水谷之糟粕废 物,其气主于下行,故云“下焦如渎”
2.无形三焦:
《难经》认为三焦是无形的,《难经》25难 提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 38难又提到:“谓三焦,……主持诸气,有名而 无形。”说明三焦是无形的。
有形三焦和无形三焦的提出,引起了 后世医家的广泛争论,如华佗、王叔和、 孙思邈等支持无形三焦学,认为三焦的 “可闻不可见”、“三焦无状空有名”、 “有其名而无其形”。
四.三焦的临床 应用
三焦在临床上,可作为诊断、治疗疾 病的方法。
(一)在杂病方面:
1.三焦用来辨别病变部位:
如王海藏谓:上焦“为喘满”,中焦 “为留饮”,下焦“为肿满”。
2.作为治疗疾病的法则:
如《内经》谓:“三焦为上、中、下 水谷之道路,其病宜通利二便。”为通利 二便以治疗水肿的理论指导。
(二)在温病方面
1.三段三焦说: 上焦:胃上口上至舌下 中焦:胃上口至胃下口 下焦:胃下口下至二阴 此外,元代王好古在《此事难知》谓:
“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呼为三 焦。” 2.油膜三焦说: 3.腔子三焦说:
4.胃部三焦说:
清代季罗美撰《内经博义》,根据三 焦经气的循行,与胃经的循行如出一辙, 独倡三焦为胃部之说,谓:“阳明胃之经 络,……与焦同行在前,故知三焦者,特 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阳明之地, 三焦之所主,即阳明之所施,其气为腐熟 水谷之用,与胃居太阴脾之前,实相火所 居游之地也。故焦者,以熟物为义。上焦 为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中焦如沤 者,状化时沃溢之象也;下焦如渎者,状 济泌分别流水之象也……。”.三焦的实质 3.三焦的生理病理 4.三焦的临床应用 5.近代研究进展 6.小结
教学要求
1.掌握三焦的含义及实质 2.熟悉三焦的生理病理与临床应用 3.了解三焦的近代研究进展
(二)历代医家对三焦的认识
1.六腑之一的三焦: 源于《内经》,为五脏六腑之一,有
4.温病中的“少阳三焦”:
病机概念,指湿热病邪客于少阳三焦 的病变。
二.有关三焦实质的论述
(一)有形与无形的争辨 1.有形三焦:
《内经》认为三焦是有形的,《灵 枢·营卫生会篇》谓:“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 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 肠,注入膀胱。”由此可知,《内经》 详述三焦的出入分布,说明三焦是有形 的。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用三焦辨证 作为治病的辨证纲领之一。将温病具体分 列上、中、下三焦。并且在病程、病位、 病理、传变规律、症状分类、治疗等方面 有许多独到的阐发。
五.近代研究进展
近代对三焦的研究除继承、挖掘、整 理和发扬历代医家的著述外,在运用中 西医结合的方法探讨三焦的实质,运用 物理诊断观察三焦的部位和三焦学说的 临床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因此,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 化之功能,为元气通行和水谷运行的道 路,并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简 单来说,三焦有“温煦”、“腐熟”、 “决渎”三大生理功能。这三项任务, 由上、中、下焦分工职掌,以三焦“气 化”为契机提供的,并以肺、脾、肾三 脏协作完成。
(二)三焦的病理
由于三焦在生理上有着重要的作有,又和 人体内脏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此三 焦的病变,可概括分为自身的病变与相应脏腑 共同发生的病变。 1.三焦自身功能失调:
形质,其功能表现为六腑的共同功能特 征,“以通为用”传而不藏。 2.“元气之别使”的三焦:
见于《难经》所述,无形质,其功能 具有“主持诸气”,突出地表现在对整 个消化过程的作用。
3.人体上、中、下三处部位合称的三焦:
系由《内经》、《难经》上、中、下 三焦的概念引伸出来的,至《金匮要略》 就用以代表人体部位。
三.三焦的生理病理
(一)三焦的生理功能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功能 三焦有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 内外上下之气的功能,五脏六腑的气化 功能都是通过三焦来实现的。
2.运行水谷:
人体的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与排泄, 是由若干脏腑参加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 过程,但都与三焦有关。《灵枢·营卫生会》篇 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3.疏通水道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 之官,水道出焉。”即三焦是水液升腾和肃降 的通道,水液的上升和下达,是和三焦的气化 功能分不开的。一般来说,水液在人体的代谢 是通过肺的肃降,脾的运化和肾的气化完成的, 但均要以三焦为道路。因此,三焦对水液的这 种气化作用,是整个脏腑在参与水液代谢过程 中气化作用的综合表现。
但自北宋医家重视人体解剖以来,大 多医家认为三焦是有形的,如宋代医家 陈无择说:“三焦者,有脂膜如手大, 正与膀胱相对”,明代马莳谓:“三焦 确有其物”,此外,赵献可、张景岳等 亦曾以较多的篇幅,阐述了“有名有形” 的观点。
(二)三焦实质(部位)的探 讨
三焦是中医在解剖学认识上的一个特 有部份,它并不和其他脏腑一样,可以 在体内很明显地找到完全独立的组织或 器官。然而三焦既是六腑之一,有功能, 有表现,有经络所属,故历代医家从三 焦的分布、功能及解剖学、生理学、病 理学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异说甚众。
三焦的主气、运行水谷、疏通水道的功能 失调,则体内营卫气血和津液不能生成、输送 和排泄,从而在临床上导致水、肿、胀、痛等 病变。
2.与相应脏腑共同发生的病变:
三焦在生理上与体内许多脏腑有着密 切的关系,因此,在发生病变时彼此累 及,如《金匮》:“热在上焦者,因咳 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 焦者,则尿血,亦令淋闷不通。”又云: “上焦竭,善噫,……下焦竭,即遗溺失 便。”《千金方》言:上焦:“主手少 阳心肺之病”,中焦:“主脾胃之病”, 下焦:“主肝肾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