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本科

最新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本科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本科《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本科)使用范围:前言《分析化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内容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

根据中药专业的特点,涉及的分析对象以有机化合物为主,内容包括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以及重量分析、滴定分析(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吸收光度分析(可见、紫外及红外吸收光谱法)、色谱分析(经典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近代各种测试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量的概念,了解分析测定成分的一般方法。

在实验技能方面,应掌握天平的称量、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各类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与测试;柱层和薄层色谱的分析方法。

有条件的学员应进行实验的操作练习,通过学习注意培养学员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其具备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习中药化学、炮制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药剂学等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册学习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要求】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了解分析化学的分类及发展趋向。

【内容】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是研究测定物质化学组成及其分析方法的一门学科,包括定性和定量及其结构解析等部分。

在中医药领域中,如中药的采集、鉴定、炮制、制剂特别是质量控制等方面,均有其重要作用。

二、分析化学的分类与发展趋向:按试样中被测组分的含量可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法。

根据测定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法——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法;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生产的需要,分析化学正向着快速、灵敏、自动化以及各种方法的联用等方向发展。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要求】1.掌握有效数字的计算规则及其应用。

2.熟悉误差产生的原因,种类及其表示法。

3.掌握逸出值的取舍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方法。

4.掌握定量分析结果的处理。

【内容】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1一、概述:定量分析是对化学体系某一性质进行测量的方法学,任何性质的测量均受到人、仪器和体系三方面的影响,使测量值偏离真实值。

因此正确理解测量所得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是分析得到较为满意结果的重要环节。

二、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有效数字是在测量中能得到的有实际意义的数字,因使用测量仪器不同,而决定有效数字位数。

在计算有效数字时,要注意“0”在数据中的作用。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准确度是指测量值(X )与真实值(Xr )接近的程度,精密度是指对同一样品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结果相互间接近的程度。

用标准偏差表示测量的精密度()121-=∑-=n ni i x x s用变异系数(C.V )表示测量的精密度: C.V=%100⨯xS四、误差和偏差误差(E )=X —X т相对误差(RE%)=E/X т×100% 绝对偏差(d )=X —X 相对平均偏差=d/X ×100%五、误差的分类及其产生的原因:误差分为二类,由确定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其数值基本上具有恒定单向性,称之为系统误差。

由一些难以控制的偶然因素所造成其数值无定向规律称之为随机误差。

检验或校正定量分析的误差常用方法有:对照试验、回收试验及空白试验。

六、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㈠离群值的舍弃:在重复多次测试时,发现某一数据与平均值偏差较大,这一数据称之为离群值。

Q检验法和G检验法是确定离群值舍或取的常用方法。

㈡结果处理与报告:记录所得数据,检验有无离群值,求结果的平均值,计算标准偏差:七、逸出值的检验:逸出值常用的检验方法有Q检验法和G检验法。

八、分析结果的比较。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要求】1.熟悉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掌握常用滴定方式。

2.学会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掌握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

3.掌握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法。

4.掌握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内容】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一、滴定分析的方法:将一种已知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按化学计量反应后,根据试剂的浓度和用量计算被测物质含量即滴定分析。

根据反应类型可分为酸碱、沉淀、配位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四种。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应能利用简单的反应方程式显示出全部反应的计量关系,且在计量点时反应完全。

滴定方式有直接滴定、回滴定和置换滴定法。

二、标准溶液㈠标准溶液的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即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某物质的物质的量。

滴定度:即每ml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

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的配制常采用直接配制法和间接配制法。

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是:纯度高、性质稳定、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摩尔质量较大。

三、滴定分析法的计算㈠滴定分析法的计算基础:在化学计量点时,被测物的物质的量与消耗的滴定剂的物质的量相等。

C被V被=(a/t)C滴V滴m被/M被=(a/t)C滴V滴㈡被测物质百分含量的计算: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1%100Ws M V C %X ⨯=标标标 %100Ws VT X%⨯=㈢ 物质A 浓度与对物质B 滴定的换算 T A/B =C A ×M B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要求】1.熟悉酸碱质子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水溶液中酸碱滴定法的原理。

2.熟悉滴定误差及分析结果的计算。

3.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其选择。

4.掌握非水滴定中溶剂选择的原则,熟悉溶剂对酸碱强弱的影响及碱的滴定。

【内容】一、概述 酸碱滴定法是以酸碱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应用较广 二、酸碱质子理论简介㈠ 酸碱的定义:凡是给出质子(H +)的物质是酸,能接受质子(H +)的是碱,因得失一个质子而相互转变的每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㈡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碱间的质子转移,在极性溶剂中,质子转移是通过溶剂合质子来实现的。

在非质子性溶剂中,质子转移直接在酸碱之间进行。

㈢ 溶剂的质子自递常数:质子性溶剂自身分子间的质子转移作用称为溶剂的自递反应。

自递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常数(K S )。

已知K a,通过K S可求出其相应共轭碱的K b,酸愈强其共轭碱愈弱;碱愈强其共轭酸愈弱。

三、酸碱水溶液中的H+浓度㈠酸的浓度、平衡浓度与酸度:1.弱酸水溶液中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用[ ]表示。

2.溶液中各组分浓度的总和称为总浓度,又称分析浓度,用C表示。

3.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称为酸度,一般情况下氢离子的平衡浓度近似等于氢离子的活度。

质子条件是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基本关系式,通过质子条件导出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式为精确式,通过各种近似条件可以得到近似式和最简式。

㈡分布系数是指溶液中某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以δ表示。

已知溶液的pH值可根据C求出各组分的平衡浓度。

四、酸碱指示剂㈠变色原理:当溶液的pH值改变时,引起指示剂分子结构的改变,因而发生颜色的变化。

㈡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示剂(HIn)颜色的变化是在一定pH值范围内进行的。

它在溶液中的平衡常数为K HIn时,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温度、大量电解质、溶剂等。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五、酸碱滴定酸碱滴定中最重要的是要在了解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变化情况的基础上,选最合适的指示剂来确定终点,及估计被测物质能否准确被滴定。

㈠滴定曲线:是指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随滴定剂体积增加而变化的曲线。

可根据溶液中各种酸碱形式存在情况,计算出溶液的pH值而绘制出。

曲线中关键的是pH“突跃”部分。

pH突跃范围是指在计量点附近,溶液pH值的突变范围,它是衡量酸碱滴定是否可行的依据,又是选择指示剂的依据。

酸(或碱)浓度极其K a(或K b)值越大,突跃范围越大,反之,越小,突跃范围小于0.2pH单位就无法用指示剂确定终点。

㈡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是: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全部或部分处于pH突跃范围内或其变色点要接近计量点。

㈢各类型酸(或碱)可准确滴定的条件是:如滴定误差≤0.2%,强酸强碱的条件是C>10-5mol/L,弱酸、弱碱、两性物质的条件是:C·K a(K b)≥10-8,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条件是:K al(K bl)/ K a2(K b2)≥104(滴定误差≤0.1%)。

㈣滴定误差是指由于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pH值不同引起的误差用TE%表示。

㈤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NaOH、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㈥应用实例:苯甲酸、药用NaOH、洋金花的含量测定及计算。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六、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㈠酸碱强度与溶剂性质的关系:一种物质在某溶剂中所表现出的酸碱强度,不仅与物质本身的酸碱强度有关,而且也与溶剂本身的酸碱强度有关,碱性溶剂可增强弱酸的酸性,酸性溶剂可增强弱碱的碱性。

㈡溶剂的介电常数(D):是溶剂极性强弱的量度。

在D大的溶剂中,极性溶质溶解度增大。

对同一种不带电荷的酸(碱)溶质,在其他性质相同而D 不同的溶剂中,如溶剂的D大,溶质的酸或碱性就强。

㈢溶剂的拉平与区分效应:拉平效应是溶剂将各种不同强度的酸、碱拉平到溶剂化质子或溶剂阴离子水平的作用,具有这种作用的溶剂称拉平性溶剂;区分效应是溶剂能区分出不同酸碱强度的作用,具有这种作用的溶剂称区分性溶剂。

㈣溶剂的分类和选择:溶剂分质子性和非质子性两大类。

质子性溶剂中又分酸性、碱性、两性溶剂。

选择溶剂是非水滴定中的关键,选择的一般原则是:1.应有利于滴定反应进行完全,从增大试样的酸或碱性,适当减少溶剂的Ks和D来考虑。

2.有利于试样和产物的溶解,主要从溶剂的D来考虑。

3.纯度要高,粘度要小,挥发性低,安全,易回收。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㈤碱的滴定:常用冰醋酸为溶剂,以HC1O4冰醋酸溶液为标准液,结晶紫为指示剂,适于滴定在水中Kb>10—11的弱碱。

如对生物碱及生物碱盐的测定。

七、实验(酸碱滴定法)1.0.1mol/L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草酸(或其他样品)的含量测定。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要求】1.熟悉配位平衡的副反应系数,明确条件形成常数的概念。

2.掌握EDTA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并能正确选择滴定的pH条件。

3.熟悉常用金属指示剂的选择及EDTA法的应用范围。

4.了解EDTA滴定的方式及滴定的选择性。

【内容】一、概述配位滴定法是以配位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通常所说的配位滴定法主要是指以EDTA为滴定剂,滴定金属离子(M)的方法。

二、EDTA与金属离子的反应大都以1:1的计量关系进行,形成配合物稳定,其反应为M+Y=MY,平衡常数[][][]YMMY MY=K三、EDTA配位反应平衡在EDTA水溶液中总浓度为C Y,其中[Y]称为EDTA的有效浓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