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福建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福建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2012年7月修订,2012级开始使用)
一、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1.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满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全科医学知识和理念,在社区、农村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2.基本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祖国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队合作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常见病、多发病的常规诊断治疗以及相应的预防保健和康复知识,具有全科医学知识和理念;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为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进一步发展提高奠定基础。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思维、诊疗策略等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全科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规定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农村乡镇卫生院等单位从事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诊治,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人类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具有从事基层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的执业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知识结构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掌握信息技术;
(2)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3)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功能和心理状态;
(4)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地方病等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5)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地方病等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6)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7)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知识、产科常见急症处理方法、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8)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9)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0)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11)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2.能力结构
(1)具备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具有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具有基层内、外、妇、儿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慢性病管理的能力;具备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疗手段的能力;
(3)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沟通交流的能力;
(4)具备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5)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有参与现代医学新技术、新项目的基本技能和发展潜能。

3.素质结构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敬畏生命,珍爱健康,具有病人至上、救死扶伤和大医精诚的职业精。

(2)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3)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4)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5)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1.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
2.主要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与妇女保健学、儿科学与儿童保健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急诊医学、中医学、康复医学、卫生学、全科医学概论、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3.主要实践环节
早期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实践4~6周;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卫生院实习)。

四、修业年限
五年
五、课程设置
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具体课程设置及授课学时参见教学计划表。

六、科学研究能力训练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精选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操作实验。

加强学生科学研究意识的培养与基本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处理数据及撰写报告等。

七、社会实践、劳动、军训
第1学期集中安排2周军事训练,通过军训,使学生学会基本军事知识,增强国防意识,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互相协作精神。

采取学校组织和学生自愿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乡镇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公益劳动在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提升素质。

开展早期参与临床实践活动(4~6周)。

在寒暑假期间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参加临床医疗服务实践活动,包括导诊、门诊或急诊接诊和病房随行学习等形式,加强临床专业教育,提高对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识。

八、毕业实践
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10学期,共49周。

实习大纲及考核具体办法另定。

九、教学安排和学分要求
在校时间总计250周,其中教学138周,考试16周,入学及毕业教育2周,毕业实习49周,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4周,社会实践、劳动、军训4周,假期30周,机动7周。

各学年时间安排见时间分配表。

必修课总学时数3415,计186学分;指定选修课学时数356,计20.5学分;任意选修课学时数216,计12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毕业实习49学分,毕业考试2学分,早期参与临床实践4分,总计275.5学分。

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定向培养)时间分配表(按周计)
十、成绩考核及学位授予
1.成绩考核
学生应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考核,考核内容均以实施的各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注意测试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考核工作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学计划表所列的必修课(临床桥梁课程和专业课除外)由各教研室组织考核,临床桥梁课程和专业课由学校考试中心组织命题统考,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并折算学分和绩点。

毕业实习考核包括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其中实践环节由各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或实习医院(单位)组织出科技能考核,学校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出科理论考核的命题,按百分制记实习综合成绩并折算学分和绩点。

选修课考核按合格和不合格记载,成绩合格则取得相应学分。

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实践活动可按相关规定申请相应的学分认定。

除各门课程考核外,本专业学生还必须通过毕业考试。

毕业考试一般安排在第十学期进行,包括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

2.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读完本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符合下列条件者准予毕业:(1)分别达到必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所规定的学分要求;(2)通过毕业考试;(3)符合学籍管理规定。

准予毕业的学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福建医科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办法》有关学士学位授予规定条件者,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十一、福建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定向培养)教学计划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