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化学-绪论

中药化学-绪论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 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 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总 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 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问:
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 2、中药化学与植化和天然药物 化学的相似相同与不同之处。
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 1、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 2、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 临床疗效 • 3、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第一章 绪论
1.4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4.1 历史 中国:古代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晋代葛洪的练丹术 ——汞、锌制剂: 开创了无机化学制备药物的先河。 明代记载的发酵法——没食子酸结晶 明代记载的升华法——樟脑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中医药 发展几乎停滞,失去领先优势。
关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
某一种中药含有几种类型的成分, 而每一个类型又可能含有少则几种、 多则十几种、几十种化学成分。
一种中药如此,复方中药就更复 杂了。
相关概念
( 1 )单体: 即化合物 , 指具有一定分 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 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 ( 2 )有效成分 : 具有生物活性且能起到 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 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 70年代后: 羟基喜树碱——抗癌 高三尖杉酯碱——抗白血病 天花粉蛋白——引产 青蒿素、蒿甲醚、双氢青蒿素——抗疟
1.4.3 发展趋势 * 更注重以活性为指标追踪有效成分的分离, 我国尤为重视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活性 指标,更能体现中医药特色。 * 从单味药研究向中药复方研究发展。 * 更注重多学科的密切配合(如药理学、药 代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吸收新技术、 新方法并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传统经验。 * 对海洋生物的研究是中药化学研究的又一 新热点。
生脉散为中医古典精方,古代医家用于抢救热 伤元气,脉微欲绝等危重病人。经研究,其三 味药单用均不如复方。
红参-麦冬-五味子 (1:3:1.5)
5-HMF
水煎生成新物质Leabharlann 5-羟甲基糠醛 (5-HMF)
具有抗心肌缺血 作用,可代表生脉 散的疗效。
药效试验
(三味药中只有五味子含有少量)
4.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研究对象: 中 药 防 治 疾 病 的 物 质 基 础 —— 化学成分。 研究内容: 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 提取分离、检识、结构测定、生合成 途径、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构效 关系等。
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 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 用。
1.2 中药有效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1.3、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 药产业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1. 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 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 可阐明中药产生功效的究竟为何物 质。
• 为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提供了 前提和物质基础。
如现代研究证明,麻黄中的挥发油成分 α -松油醇是其发汗散寒的有效成分;其 平喘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和去甲麻黄碱; 而利水的有效成分则是伪麻黄碱。
经中药化学的研究
表明,黄芩在冷水
浸泡过程中,其有效成分黄芩苷可被药材
中的酶水解成黄芩素,后者不稳定易氧化
成醌类化合物而显绿色。
COOH
O
O
HO HO
O
O
[O]
O
O
OH OH
OH
HO OH O
OH
O
O H
O
黄芩苷
黄芩素(黄色)
醌类(绿色)
可见用冷水浸泡的方法炮制,使有效成分损 失导致抑菌活性降低,而用烫、煮、蒸等方法炮 制时,由于高温破坏了酶的活性,使黄芩苷免遭 水解,故抑菌活性较强,且药材软化易切片。因 此,认为黄芩应以北方的蒸或用沸水略煮的方法 进行炮制。
中 药 化 学
二、本课程特点和学习要求
(一)特点 1、内容多且较难:理解、记忆 2、以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为基础 3、实践性强 (二)要求 1、认真听讲、记笔记并及时复习。 2、按时完成练习题、有问题及时问。 3、实验课很重要,一定要预习。 4、不迟到、遵守课堂纪律。 (三)学习主线 定义——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 ——检识——结构测定
欧洲: 1804和1806年, 法国、德国药师分别 自鸦片中分离出吗啡,开创了现代从天然 药物中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历史。 日本: 近几十年发展迅速,对众多常用中药 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 一大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如人参、黄芪、 葛根、芍药、柴胡等。
1.3.2 研究成果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研 制开发的一类新药有 40余种,例如青蒿素、 麻黄碱、小檗碱、延胡索乙素、川芎嗪、 靛玉红等。我国作过比较深入的化学成分 或药学研究的中药约有200余种。 有效成分种类以生物碱、二萜、三萜、 皂苷、黄酮类居多。
2. 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如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与中药药性之间的 关系的探讨。 研究发现,温热药附子、吴茱萸、细辛、 丁香等都含有消旋去甲乌药碱,此成分为 β 受体激动剂,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 促进脂肪、糖代谢等一系列作用,这些作用与 热性药的药性基本一致,故推测去甲乌药碱可 能是“热性”中药的物质基础。
20年代: 麻黄碱——兴奋中枢、收缩血管、增强汗腺、 唾液腺分泌、缓解平滑肌痉挛等作用,是麻黄 平喘的主要成分。 30年代: 延胡索乙素(消旋四氢巴马丁)、汉防己甲素 (粉防己碱)、汉防己乙素(防己诺林碱)— —镇痛作用。 40年代: 芦丁、洋地黄毒苷、咖啡因、小檗碱、山道年、 狄戈辛、西地兰、阿托品、长春新碱等。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 中药配伍中可能存在着一种中药有效成分与它种 中药有效成分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相互作用。
• 中药配伍中可能存在着一种中药有效成分与它种 中药有效成分之间产生物理的或化学的相互作用。 常发生在中药方剂的煎煮或其它剂型制备过程中, 从而使方剂中的有效成分无论在质的方面,还是 在量的方面都与单味药有所改变。例如生脉散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Δ 1.1 中药化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及内容 1.2 中药化学的有效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1.3 中药化学成分的作用、研究概况及发展趋 势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对象、内容
概念: 中药化学是结合中医药基本理 论和临床用药经验,运用化学的理 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 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研究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 的变化,将有助于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改进传统的炮制方法、制定控制炮制品的 质量标准、丰富中药炮制的内容。
如对于黄芩炮制的研究。黄芩有浸、烫、 煮、蒸等炮制方法。
南方: “黄芩有小毒, 必须用冷水浸泡至色 变绿去毒后,再切成 饮片,叫淡黄芩”。 北方:则认为“黄芩遇冷水 变绿影响质量,必须用热水 煮后切成饮片,以色黄为 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