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充分利用良好的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能力和思想水平。
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 :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中的教育无非就是利用课堂教 学的空隙,去探讨同该课的教学对象与学习活动 无关的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或是阐述某 种人生的教训。
从教学认识来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组织 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进行和落实。 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要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 和行为变化的结果上。
返回
3、教学过程中,摆正两者之间关系 (1)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教的主体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
习目标、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 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
④巩固知识 达到保持(记忆) 复习与练习
记忆力
⑤运用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⑥检查学习 及时反馈
效 果 (贯穿全过程)
作业、实习、实验、校外活动 初级阶段:技能 熟练阶段:技巧
学生表现、提问、书面作业、 课堂作业讲评、小组互查、 测验和考试
智力、创 造力、独 立思考力
自查 自学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的 互动性
• 确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我国的教育目的、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与个别差异。 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学记:教学相长、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分析: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依赖、制定与不能制定)
二、教学的基本原则
•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1]涵义: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 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 科学世界观教育
3.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了认识和实践两个 方面特征的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过程。
简评:它揭示了教学过程的认识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属 性,但它对教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认识”“实践” 活动,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
D、“多本质”说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
●教师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教学的构成要素
教师
内容
学生
形式(方法/手段)
2.从活动特征看,教学过程是以信息交流、情 感沟通、思想交融为基础的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 严格意义上的教学过程都必须保证向学生传递一 定的信息(书本知识、直接经验等);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 ●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的沟通。
3.从活动的价值上看,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 展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本质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认识世界为 核心,逐步实现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 程的统一。
2、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 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 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是紧 密相连、辩证统一的,不是割裂和对立的。 教是为学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两 者互为前提和条件。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 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化上:
似,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 3.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目的,
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是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展开的;
简评:它只揭示了教学过程的一个侧面的特性。
B、“认识—发展”说 1.认为应该认识到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应该
揭示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为基础,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
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并非是自然的 统一。在这个问题上,提倡自觉论,反对自发论,要求教师从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理解和处理两者的关系。
返回
两种对立的观点 1.形式教育论 ●代表人物:亚里斯多德、卢梭、杜威 ●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 ⑴人的心智如同身体的器官一样,可以通过训
练得到发展; ⑵发展起来的心智可以迁移到其它任何情境中
2、教学中的智力发展 (1)智力的定义
智力指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
(2)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 与知识相比,智力对人的认识具有较为广泛的作用。 智力一旦发展起来,就可使人终身受益。 智力是影响整个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3、摆正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 要的心理条件。 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 效地发展 他们的智力。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教学。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
2、教学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是统 一的
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
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3、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
确保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是发挥教学的教育功 能的重要保证;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中的传授知识必然伴随着思 想品德的发展。只要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真正有科 学性的学科内容,教育作用必然伴随而生。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 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 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 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 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 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 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 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 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 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 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 能力才有其价值……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摆正两者关系,防止两种倾向:
以社会实践冲击教学 完全取消必要的社会实践
民国课本
课本
陶行知:
“接知如接枝。” “我们要以自己的经 验做根,以这种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 的知识方才可以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 部分。”
和行为统一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以智育为关键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
过程; 4.教学过程是个性全面发展和培养的过程
简评:它是对“认识活动”说的发展,从教学过程的结果和 发展目标上理解教学过程,扩大了对教学过程价值的把握。
C、“认识—实践”说 1.认为教学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 a.学生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 b.学生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 c.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 2.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 a.实践目的的特殊性; b.实践环境的特殊性; c.实践方式的特殊性。
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是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既不能夸大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也不能夸大学生 的主体性、能动性。
第二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依据
•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
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既指导教师的教 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原则
第一节 教学过程 第二节 教学原则
学习目标
1、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 2、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3、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问题; 4、掌握教学原则的概念; 5、掌握中小学的教学原则。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问题
教学阶段
目的
途径与方法
培养能力

激发求知欲 ①引发动机 与认知兴趣
(贯穿全过程)
教学艺术、明确学习目标、及时反馈、 提供成功机会、正确归因、创设心理 注意力 环境等
②感知教材 形成表象
直接途径:参观、实验等 间接途径:语言、形象化教具
观察力 想象力
形成概念 ③理解教材 把握本质规律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 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各种思维 思维力 方法与方式
去。
●核心主张 ⑴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心智; ⑵重视知识的训练价值; ⑶心智、能力的发展远比知识传授重要;
只要能力发展 了,知识的获得是自然的过程。
2.实质教育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等 ●理论基础:观念心理学 (联想心理学) ●核心主张:教育就是学 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的 生成性
教学过程的 特点
教学过程的 发展性
教学过程的 教育性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问题
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 3、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 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即人类在实践中亲自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即书本知识。
认识过程;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各种
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得到培养 与发展的过程;
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人际交往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
1.从构成要素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 与手段等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教学过程的 基本规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引--起---从学学习生动理机解--和-掌激握发知兴识趣的和角求度知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