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三峡
每日积累
• 7.“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江东”,这 首童谣唱的是宋江. • 8.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杀死西门庆等人后,在墙上写下了哪八 个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 9.征方腊时,曾身穿龙袍乱闯的人是阮小七。 • 10.梁山泊义士在最后一次战斗中,痛失一只手臂的人是武松. • 11.朝廷中是呼延灼 摆下“连环马”大破宋公明,梁山好汉中徐 宁最后破了“连环马”。 • 12.梁山泊中最后排名的前四位是宋江, 卢俊义, 吴用, 公孙胜. • 13.“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丘……他时若 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是宋江在浔阳楼写的反诗。 • 14.我们所熟知的打虎英雄是《水浒传》中的武松,他在该书中 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为兄报仇。 在快活林里醉打蒋门神 。 • 15.《水浒传》号称黑旋风的是李逵,他所使的武器是两把板斧, 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李鬼所害。 • 16.绰号豹子头的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被高俅设 计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后雪夜上梁山。
4. 作者为什么说外国人即便游览三 峡,也不会了解三峡?
因为游览三峡的外国人很少了解中 国的历史,很少了解三峡的历史名 人。三峡的景观是与丰富的历史文 化内涵融为一体的。
合作探究:比较余秋雨与李白、郦
道元所写的三峡的主要异同点。
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
A.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 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 B.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 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 C.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 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 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
3.余秋雨强调,白帝城本来就熔铸两种声音,其中“对自然美的朝觐” 指的是( )
D.神女的凄美.
4.余秋雨《三峡》中引用了《寻李白》的诗句“酒入豪 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 就半个盛唐”,这首诗是谁的作品? (单项)
A.余光中 B.白先勇
自主探究,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文章侧重写的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景观? 2. 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 结合在一起的? 3. 作者描写三峡,为什么还要插入王昭君、 屈原等名人? 4. 作者为什么说外国人即便游览三峡,也不 会了解三峡?
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 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C.贾平凹 D.金庸 5.余秋雨《三峡》引用诗句“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 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这出自舒婷的哪一首 诗?(单项) A.《致橡树》 B.《绝响》 C.《诗与诗人》 D.《神 女峰》
余秋雨
秋风秋雨愁煞人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 石破天惊斗秋雨 (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
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八十年代后期开 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 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 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 《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 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 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 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 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 “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 传播座标人物”。
6.余秋雨的山水游记中,往往引证许多史料,下 列( )为《三峡》一文中所举用的文化 素材。A.刘备白帝托孤 B.楚襄王与神女巫 山云雨之会 C.屈原怨怼沉江 D.昭君悲怨 出塞 E.项羽垓下悲歌.
7.余秋雨强调,白帝城本来就熔铸两种声音,两番 神貌,下列属之的有( ) 。 A.李白与刘备 B.童年的幻想与生命的潜藏 C.诗情与战火 D.豪迈与沉郁 E.对自然的朝觐与对山河主 宰权的争逐.
课堂检测:
1.余秋雨的《三峡》收入哪一本散文集?( A.《千年一叹》 B.《山居笔记》 )
C.《文化苦旅》 D.《霜冷长河》
2.作者说外国游客终究不会真正了解三峡,原因是( A.外国人游三峡,无法观赏三峡瑰丽奇景 )
B.外国人以小观大,如何真正了解三峡的壮阔
C.由於语言的隔阂,使外国人游三峡,只是走马看花 D.外国人只懂得赞叹美景,对于和三峡有关的传说和历史文化, 知之甚少.
自主探究:
1.在关于“白帝城”的深思中,余秋雨以为 “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 貌”,具有“两个主题”。谈谈你的理解。 2. “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 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 蹄”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李白 们” , “刘备们”分别指什么呢? 3. “一个民族的饥渴”中的“饥渴”是指什 么? 4. “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一句中的 “最湍急的诗”应当怎样理解?
把诗的想象和散文的智慧, 把文化历史景观和自然景 观水乳交融地结合成艺术 的形象。让情感和智慧交 融其间。给自然景观赋予 人文性的内涵。此外,余 秋雨曾说:他把已经弄明 白的思想,交给课堂;把 可能弄清楚的思想教给学 术论文。而把不十分清楚 的思想,交给散文
余 秋 雨 散 文 的 特 点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 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 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 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 文化的悠久魅力和他对我的长期熏染造 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余秋雨《文化苦旅》
A.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 过联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 痕迹地把它们沟通起来。如把江流滔滔声 比喻为不绝的争辩声。 B.主要运用了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的 借代手法。如以刘备们的马蹄代替战马、 战火、战争。
3.作者写三峡,为什么还要插叙王昭君, 屈原等名人?
是为了增加三峡的历史异彩。 如果单写三峡景色,就显的过 于单调,就是为写景而写三峡 了。增加了历史名人,也为三 峡增添了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