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读后感》孝经读后感(一):《孝经》读后感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
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
《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
每一章都是经典。
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就应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
《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没错,正如老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样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
我把我平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为,以尽孝道。
孝经读后感(二):读《孝经》有感据说《孝经》为孔子所作,它是中国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书于秦汉时期,一向为中国历代社会所重视。
《孝经》全书共18章,透过孔子与弟子曾(参)子之间的对话,精辟地阐述了儒家代表人对孝道的认识。
孔子认为孝道是天然之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并提出以孝为本的治国理念。
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曾为此书作注,自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悉心读罢《孝经》,掩卷静思,尽管孔子对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庶人,不一样阶层的人行孝做了详尽而不一样的规定。
笔者认为,孝是一个很普通的行为,孝是人类生命生存延续的一个重要环节,孝乃帝王贵族、百姓人家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孝经庶人章》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经说上到一国之君,下到普通百姓,虽然身份地位不一样,但是,各人奉养父母应尽的孝道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有人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异,而以各种理由不尽孝道,或者少尽孝道,那是绝对不允许的事情。
所以,《孝经圣治章》曰: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纵观当今社会,这种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的悖德悖礼之人比比皆是。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人类社会一种大公无私的大爱,这种爱大多时候只是挂在嘴上的东西,说了几千年,总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
但是,社会就是这样,总有忠心耿耿的忠烈之士,如:岳飞、文天祥、关天培、邓世昌、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民族英雄,他们时刻想着忠于国家,报孝人民。
因此,宋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纵观当今之志士国人,能有多少人有如此之想法?忠君报国,此乃大爱,做不到尚且能够理解;孝敬父母,人间小爱,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孝敬父母本是一个在平常但是的事情,没有什么太难做的,但是做得好的人寥寥无几。
有人大发洪财,穷的只剩下钱了,可孝敬父母却分文不舍;有人高官厚禄,出进一大帮人拥着宠着,可孝敬父母却没有一点点功夫。
唯独有偶的是中国的大贪官,贪财上亿元、上千万元者比比皆是,他们大多数将贪来钱财花在了二奶情妇身上,没有一个人给自我的父母买了豪宅和孝敬老人生活上。
平时听那些人坐在主席台上高谈阔论,大讲特讲人间孝顺,二十四孝头头是道,子乎也者仁慈博爱,这就是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现状。
道德滑坡,孝道冷淡的主要原因也就在于此。
笔者发现《孝经》的每一章结尾,总是要用《诗经》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
说明《孝经》与《诗经》有相通之处,它是从很平常的百姓生活中积累出来的最基本的最有人情味的东西。
所以,《孝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并不陌生。
对于孝道理解,笔者认为没有必要拔得太高,它无非是透过生活的点滴体现人间亲情,正所谓:细节成就伟大。
这也许是百善孝为先依据。
笔者自不敢说孝顺,但最起码有自我的认识。
比如说:在家炒菜时,多延长三四十秒钟,尽量把菜炒烂一些,好让老人能吃得下;每顿饭做熟了,第一碗饭务必先端给老人;每一周给老人洗个热水澡,洗洗脚、剪剪指甲、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每一天早上帮行动不便的老娘梳梳头(给老娘梳头的感觉真好,笔者又感受)。
每一天晚上帮老人关好窗户、拉好窗帘,早上又打开窗户、拉开窗帘;老人吃饭时系好围裙,饭后切忌要洗干净,晾干下顿吃饭时要用;老人感冒了要在第一时间赶紧给吃药;老人大多数都有便秘,要让他们吃得下,也要让他们能拉得出;老人尿裤子了,及时给换一件干净的;天气冷了,要及时给老人加上衣服;天气热了,要为老人换上单衣等等,这些基本的琐碎小事,就是孝道重要部分。
另外,老人干了错事,我们也要批评他;老人执意要干不能干的危险事情,我们要及时加以制止;老人骂你不孝顺,你要乐于理解等等也就应算孝顺的一部分吧!做儿女的,个性是经常在老人跟前的人,常常感觉老人有一个最明显的偏心,就是他们老是惦记着不在跟前的子女,好象他们个个都比在跟前人的孝顺。
他们觉得不在自我跟前的儿女在外都不容易,也需要老人的关照。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天下父母心吧!当今社会,在外创业,确实不易。
但是,有些人总是因为工作忙为由,很少回家看望老人,动不动就是我给了多少多少钱。
是的,孝敬老人确实需要钱,但钱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钱能够雇一个保姆,但买不来亲情;钱能够买来音乐,但买不来欢乐;钱能够雇人代为照顾老人,但买不来亲自孝敬父母那份真实感受。
一个人当你在外感到困惑的时候,请你回到父母跟前,在父母岁月沧桑的眼睛里,你能够得到智慧的启迪;当你感到无助的时候,请你回到父母跟前,从那双皱巴巴的手上,你能够得来无穷的力量。
孝顺能够使人懂得珍惜生命,孝顺会使人懂得怎样更好的应对生活,孝顺能够让你明白生命走到之后的艰难和不易啊!天下没有自私的父母,世上只有自私的儿女!!孝经读后感(三):《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此刻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疏。
全书共分18章。
下面是一篇孝经读后感: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向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
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就应身体力行的。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个性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后立身。
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一样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
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
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
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
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
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
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
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就应怎样办。
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到达极点就能够感应神明。
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就应怎样办。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
《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孝经读后感(四):《孝经》读后感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
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
《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五):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礼貌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礼貌底蕴。
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装扮,才显得静谧安详;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家庭,因为有了亲情的滋润,才显得平和温馨;一个人,因为有了孝悌的熏陶,才显得稳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