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

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专业层次:大专级别: 2112秋学号: *************姓名: XXX分校(工作站):西安电大直属二分校指导教师: XXXXXXX年XX月XX日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XXX(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直属二分校行政管理专科,陕西省西安710100)摘要:诚信一词,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商君书》第十三章《靳令》一文中。

“六虱:日礼、乐;日《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

”[1]商鞅是著名的法家代表,所在在他的思想里将仁义、道德、诚信定义为对国家发展不利的虱害之一。

但是《商君书》也是将“诚”和“信”这两个字放在一起使用的第一部著作,这就对我们后面诚信探讨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社会诚信;策略;探讨一诚信的起源及传承诚信是什么?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2]。

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

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

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

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3]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

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

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4]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5]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

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

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诚”这个范畴,肯定诚实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诚实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渐明晰为:忠诚、正直、老实。

忠诚的主旨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

当然,这种忠诚不是盲目和狭隘的“愚忠”,而是认同于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正直,是指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坦率。

老实,则特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

“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

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

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

”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

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

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

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

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

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

《左传·文公4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

”《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

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

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

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

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

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6]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

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

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

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

“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

由此看来,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认为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

总之,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准则。

二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一)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诚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诚信能够很好地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也被赋予了许多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孔子作为著名的教育家,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先秦以后的思想家们,都把“诚”和“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

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诚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诚信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诚信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一个人来说,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

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

对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说,诚信是国格的体现,对国内,它是人民拥护政府、支持政府、赞成政府的一个重要支撑;对国际,它是显示国家地位和国家尊严的象征,是国家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也是良好国际形象和国际信誉的标志。

从经济生活来看,诚信是经济秩序的基石,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和一种无形的资产;从政治道德来看,诚信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品行,是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体现,是一个从政者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行和政治素质;从人际关系来看,诚信是人和人在社会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人最主要的道德品质。

(三)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个包括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 、道德原则(集体主义)和各种道德规范的庞大体系。

这个体系涵盖了道德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大领域中各种人伦关系的要求。

”[7]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更突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10个基本规范。

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道德核心、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并能把它付诸实践。

道德教育不但要使人们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更重要的是,要以诚挚、真实的态度,把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因此,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道德的核心、原则和规范,是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能否收到实际效果的决定环节。

能够做到诚信,身体力行道德规范,我们的道德建设就必然取得愈来愈大的进展;不能做到诚信,我们的道德建设就会沦为空谈,人们的素质也就不能得到提高。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的道德失范现象,归根到底,与失去了诚信有重要关系,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从加强诚信的建设入手。

要切实加强诚信建设,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诚信机制”,如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赏罚;加强对诚信者的奖励、褒扬和对“失信”者的惩罚与贬斥;建立各种形式的诚信档案,及时把个人、企业、团体的诚信与失信记录公诸于世;运用现代化的各种传媒手段,形成浓厚的诚信舆论氛围,使诚信能够深入人心,形成风气。

三当前我国诚信缺失的原因(一)经济发展与诚信建设的脱节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但在许多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表现并不突出。

这除了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原因之外,还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密切相关。

“在计划经济体制和较为封闭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之间的纵向联系多于横向联系,熟人之间的联系多于陌生人之间的联系,行政联系多于经济联系,道德责任多于经济利益。

”[8]具体来说: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社会运行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是行政隶属关系,人主要作为“单位人”而存在。

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如果出现背信弃义、弄虚作假的行为,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这就从客观上减少了不诚信行为。

二是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社会活动的空间不大、交往联系不广,社会基本上是一种“熟人社会”,这也使得不诚信行为出现的几率减少。

三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大都是政治性的,经济方面的联系较少,经济利益冲突也较少,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不诚信行为也不容易发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原则受到了许多新的挑战。

首先,经济活动、社会活动越来越多,人们的交往和联系日益频繁,横向联系多于纵向联系,社会联系多于单位内部联系,陌生人之间的联系多于熟人之间的联系,社会基本上是一种“陌生人社会”。

在这种“陌生人社会”中,诚信缺失问题出现的几率就会明显增大。

其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然引起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

原有的高度集中的单一行政管理体制被打破,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体制的空隙、管理的疏漏在所难免。

特别是随着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行政手段对人们的约束力大为减弱。

面对不诚信行为,行政管理常常出现管束乏力,甚至三令五申而屡禁不止的情况。

与此同时,有效的法律约束和规范手段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导致以往不突出的不诚信行为变得尖锐。

再次,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趋利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义利冲突和矛盾也会日益增多。

面对金钱和物质的诱惑,一些人坑蒙拐骗,不择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