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课件影像解剖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
穿透性 荧光效应
感光效应
电离效应
人体结构
密度 厚度
放射学密度
在离子射线穿过身体的过程中,厚度不同 和密度不同的组织对射线的吸收也不同 放射学密度主要是X线被吸收的结果
X线图像特点
灰阶图像,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 叠加图像,X线束穿过某一部位的不同密度 和厚度组织结构后 的投影总和 放大和失真,锥形 透射造成图像的放 大和形状失真
肺门
肺门
肺门
肺门-正位片
左肺门分上、下两部
上部:左肺动脉弓、左上叶肺动脉及肺段动脉起始
部、左上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起始部及上肺静脉 分支构成 下部:下肺动脉及肺段动脉起始部构成,由于心影 遮盖不能显示其全貌 左肺动脉弓与引流左上叶尖段静脉相交处称为左肺 门点
肺门
肺门
肺门-侧位片
平片很少能辨认
胸部X线应用解剖
纵隔
纵隔
位置
胸骨后、胸椎前、两肺间 上为胸廓入口,下为横膈
内容
心脏、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食管、胸腺、
淋巴组织、神经、脂肪等
在X线平片上,除气管和支气管可分辨外, 其余结构均因缺乏对比而只能观察其与肺 部邻接的轮廓
左、右主支气管:第5~6胸椎平面 隆突
气管分叉部下壁,60~85度 吸气时略大(<90度)
右侧:20~30度(更加陡直) 左侧:30~45度
主动脉结压迫气管右移,老年人更明显
气管、支气管
两侧主支气管逐级分出叶、段、亚段、小支气 管、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 泡囊 终末细支气管以上的支 气管仅有空气传输作用 终末细支气管以下的呼 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 和肺泡囊则兼有气体传 输和交换作用
– 第2、4肋骨前端下缘 的水平线
肺纹理
肺纹理
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阴影,由
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形成,主要成分为肺 动脉及其分支 肺纹理自肺门向外延伸,逐渐变细 正常立位由于重力作用,下部血流量较上部大, 下肺野纹理较上肺野粗;卧位则上、下肺野相 差不多 观察多少、粗细、分布及有无扭曲、变形和移 位(正常粗细和多少无明确标准)
肺纹理
肺纹理
胸部X线应用解剖
胸膜
胸膜
壁层衬于胸壁内面,脏层包绕肺表面,两者 密切接触,其间为一潜在腔隙(胸膜腔) 胸膜在X线平片上的显示
菲薄,厚度约0.2mm,不易显示 胸膜反折处 走行方向与X线平行
薄层状或线状致密影
伴随阴影
肺尖区肋骨下缘表现为与肋骨下缘平行的线
副裂
奇叶副裂
由奇静脉两侧的四层胸膜形成 自肺尖部向奇静脉方向走行的弧线状阴影,以
小圆点状(泪滴状)的奇静脉为终止点 奇裂在胸片上的 发生率为0.5%
副裂
上副裂
将下叶背段与各基底段隔开 右侧多见,平片和CT很少能辨认
副裂
下副裂
将下叶内基底段与下叶其它部分隔开 右侧多见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背左 段肺 、下 内 前叶 、 外 、 后 基 底 段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次级肺小叶
具有纤维间隔的最小肺组织,小叶间隔内有静
脉和淋巴管穿行 呈多角形,大小不一,边长约1~2.5cm 中心为小叶细支气管和小叶动脉 包括小叶细支气管发出 的3~5支终末细支气管所 属肺组织(腺泡/4~7mm) 正常情况下,上述结构 均不能显示
叶间裂
副裂
副裂
可将任何一部分肺组织与其邻近肺组织部分或
完全分开 这些副裂在发育程度上变异很大,从不到1cm 深度的表面裂隙,到一直延伸至肺门的完整裂 最常见的副裂
奇裂、下副裂和上副裂
副裂
奇叶副裂
肺发育过程中,奇静脉被包入发育中的右肺芽 奇叶副裂内侧肺组织即为奇叶
(二)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TOMOGRAPHY) 体层摄影用于胸部疾病的诊断,它可使某一选定层面 清晰显影,而使非选定层面模糊不清,为疾病诊断和 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根据。 (2)高千伏摄影(HIGH KILOVOLTAGE RADIOGRAPHY) 由于X线穿透力强,可减少胸壁软组织及肋骨等对肺 内病变的干扰,并可使肺纹理显示清晰,对比较好, 气管及肺门区支气管影显示较清楚,对中心型肺癌、 纵隔病变以及尘肺等诊断有帮助。(次高千伏摄影)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单个肺小叶实变表现为直径1~2cm的片状阴影 单个腺泡实变表现为
类圆形结节状致密影, 称为腺泡结节样病变, 是X线平片上能识别 的最小肺实质单位, 因而可视为肺实质的 基本解剖单位
肺门
肺门
解剖学定义:肺内侧面(又称纵膈面)贴近纵
隔和脊柱,其中央凹陷处称为肺门,有主支气 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右肺上叶
尖段 后段 前段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右肺中叶
外侧段 内侧段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右肺下叶
背段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内右 、肺 前下 、 外叶 、 后 基 底 段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尖左 后肺 段上 、 前叶 段 、 上 、 下 舌 段
左肺空洞体层摄影片
(三)造影检查
(1)支气管造影(BRONCHOGRAPHY)
为通过支气管导管注入造影剂,非选择性或选 择性的使两肺或某肺叶支气管显影的方法。 (2)血管造影(Bronchial arteriography) (Pulmonary arteriography)
主要有肺动脉造影和支气管动脉造影,用于检 查肺血管性疾病及不明原因的咯血。
两肺门大部分重叠,右肺门略偏前,表现似拖
长尾巴的“逗号”
前缘:上肺静脉干
后上缘:左肺动脉弓 尾巴:两下肺动脉干
肺门
肺门增大
肺野
肺野
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 肺野透明度与摄片时的吸气幅度有关
肺野的划分(描述病变位置)
内、中、外三带
– 纵行三等分
上、中、下三野
形阴影,以第2肋最常见
胸膜
伴随阴影
叶间裂
斜裂
正位片,一般不能显示 侧位片,自第4、5胸椎水平斜向前下方的线状
阴影,在前肋膈角后数厘米处与膈肌相交
水平裂
正位片,70%正常人可见,从腋部第6肋骨水平
向内止于肺门外1cm处 侧位片,自斜裂中点,向前水平走行达前胸壁
斜裂和水平裂位置变化可判断肺体积变化 (同时帮我们定位肺叶)
气管、支气管
气管、主和叶支气管在X线平片上可显示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肺叶
右肺:上、中、下三叶
(斜裂和水平裂) 左肺:上、下两叶 (斜裂) X线平片上,除非叶间胸膜 显影借以分辨肺叶外,并不 能显示各肺叶界限,但结合 正侧位胸片可推断各叶大致 位置以确定病变所在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胸部X线应用解剖
肺
肺实质、肺间质 气管、支气管 肺野 肺门 肺纹理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 叶、腺泡
胸膜 纵隔(心脏、大血管) 胸壁
骨性胸廓 胸壁软组织
膈
胸部X线应用解剖
肺
肺实质和肺间质
肺组织由肺实质和肺间质组成
肺实质: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 (以肺泡为主)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肺段
肺段间无胸膜分隔,但各有单独的支气管和血
管供应,其命名与相应支气管一致 正常时,X线平片不能显示肺段界限
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上叶
右 肺 中叶
下叶
尖段S1 后段S2 前段S3 内侧段S4 外侧段S5 背段S6 内基底段S7 前基底段S8 外基底段S9 后基底段S10
肺间质:肺的支架组织,分布于支气管周围、血管周 围,小叶间隔及脏层胸膜下
正常时,肺间质不能显示,当间质间隙内有病理 组织积聚时(液体、肿瘤、纤维),方可显示其 异常影像
气管、支气管
气管起自环状软骨下缘,11~13cm/1.5~2cm
为中线结构,在主动脉弓水平常稍偏向右侧,不应该 误认为移位 在正常后前位像上,气管两侧壁走行平行;但在气管 分叉处上方,气管左侧壁处常可见到由主动脉引起的 平滑压迹
胸部影像解剖
胸部影像解剖
相关检查技术
胸部常用检查方法
X线检查
胸部透视 常规X线平片
血管造影
CT检查 MRI检查
投影(projection)
断层(tomography)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
穿透性 荧光效应
感光效应
电离效应
人体结构
密度 厚度
1、横断成像不重叠
2、密度分辨率高易发现小病变,显示病变细节; (CT值)。
3、增强扫描鉴别血管性病变
4、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
高 分 辨 率 薄 层 扫 描
增 强 扫 描
螺 旋 C T 的 三 维
重 建 技 术
螺 旋 C T 的 三 维
重 建 技 术 ( S S D )
由于肺内含有大量气体,MR信号很弱, 对肺部病变检查效果较差,但对纵隔及大 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 各种影像检查的优点
普通平片 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CT 扫描 具有无前后影像重叠的特点。 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MR 检查 适用于纵隔肿瘤和心脏大血检查。 超声检查 对胸水和纵隔肿瘤有一定诊断价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