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鉴赏诗歌抒情方式教案

鉴赏诗歌抒情方式教案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谈诗歌的抒情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鉴赏诗歌抒情方式的方法。

3、培养涵咏诗歌的性情,欣赏抒情诗歌的艺术美。

【教学重难点】
1、鉴赏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及其作用。

2、准确表达古典诗歌抒情方式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是否发现:课前布置的三道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点?——考察了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来说是考查诗歌如何抒发情感的,也就是诗歌的抒情方式。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正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千百年来,那些感人肺腑而流传不衰的诗篇,无一不是诗人的情怀和心志的形象显现。

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

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鉴赏诗歌抒情方式的方法。

3、培养涵咏诗歌的性情,欣赏抒情诗歌的艺术美。

三、预习反馈
小组讨论:对小组展板答案进行纠错,思考三首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可能存在的错误答案:
1、缺少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

2、脑中有一定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准确、规范的运用诗歌鉴赏术语,答题思路很混乱,不易得分。

如:借物言志)
四、考点阐释
(一)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物抒怀,托物起兴)
③借事抒情(古事:借古讽今,咏史抒怀;今事:寄情于事,因事缘情)
(二)结合诗歌具体讲析
1、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

①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这首诗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

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全诗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间接抒情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地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咏物则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叙事则因事缘情,咏史抒怀。

①借景抒情
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
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1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1分)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分)
一般情况下,借景抒情主要是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②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
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2、问:下面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瀑布联句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答:诗作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借写气势磅礴、冲决一切、一往无前的瀑布形象,(2分)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2分)
③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讽喻当朝。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说说它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答:本诗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

(1分)贾谊的才华无下伦比,汉文帝不问他治国大计,偏去问鬼神之事,甚至不顾帝王之尊,移动席位靠近,一直听到半夜,而对千万苦难苍生的安危死活却一句不提,
这不是荒唐透顶么?(2分)李商隐嘲讽的是汉文帝,其实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讽所有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并不重贤的统治者。

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2分)
借事抒情之“事”也可为“今事”,“因事缘情”即“寄情于事”,通过对具体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

作者的情感往往曲折地蕴含在人物、事件的叙述之中。

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通篇叙事,借助寄家书一事,通过拆开信封再检杳这一细节,寓情于事,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又如宋代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最后一句只描绘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人在孤寂焦急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做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而在于诗人就表现为“闲敲棋子”。

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达了灯芯久燃,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惆失落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五、赏析方法及步骤
1、答题基本步骤
①明确手法——分析所运用的手法
②展现景象——分析所描绘的景象(或所刻画的形象,或所描述的事情)
③分析情感——分析所表达的情感(或所表现的心境,或所体现的追求)
④说明效果——分析所产生的效果
2、答题语言样式:
某诗(或某句)运用了×××手法,描绘了×××景象(刻画了×××形象或描述了×××事情),表达了×××情感(表现了×××心境或体现了×××追求),达到了×××表达效果。

(当然,这是就一般样式而言的,对它的理解也不能过于死板。

在具体鉴赏过程中,尤其是鉴赏水平较高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机的变通,从而产生富有个性的变式。


六、实战练习
(2010·宜昌二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①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②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③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④,归思欲沾襟。

【注】①晋陵,即今江苏常州。

②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先代已迁居洛阳巩县。

作此诗时,作者在江阴县任职。

③淑气,春天温暖气候。

④古调,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问:诗的首联为抒情埋下了伏笔,颔颈、颈联两联与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颔联、颈联承“物候新”展开描写,借写他乡春色,暗点怀乡之思,这是借景抒情;尾联则直抒胸臆,点明“归思”的主旨。

七、教师小结
诗歌鉴赏是考试重点,也是难点,但是大家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归纳每一类诗歌的鉴赏方法,你们一定会有所突破。

最后祝同学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挂起理想的航灯,驶向胜利的彼岸。

教学反思:诗歌重在抒情,抒情方式是诗歌艺术手法的重中之重。

理解掌握了抒情的不同方法,能帮助学生快速提升诗歌鉴赏的水平。

把握诗歌的情感从手法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学效果较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