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 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 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 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
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 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 王维的《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 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 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 有意味,颇显豪气。
五、用典抒情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借以表达某 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 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言简 义丰的效果。 包括用事和引用(化用)前人诗 文句两种,一般侧重指前者。用典可以拓展意境, 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 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 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1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反问 夸张 借代 设问 用典 双关
2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对比、反衬、 象征、想象、化用典故、比兴、烘托、渲染、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描写角度 观景顺序:远近、高低、上下、点面

描写
绘景感官:视、听、味、嗅
达 3 表达方式
描写手法 正面:白描、渲染、细节、动静 侧面:烘托、衬托、虚实
化作啼鹃带血归。
9用典抒情 触景生情
10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0 用典抒情
11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1借景抒情(乐景写乐情)
12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3残灯无焰影幢幢,12此借夕景闻抒君情谪(九江乐。景垂写死哀病情中)惊坐起,
3、触景生情
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 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与借的区 别在于,触往往是无意的,而借是有意的。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做家书意万重。
4、情景交融: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
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
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
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
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
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
俱在其中”
王昌龄《送十五舅》
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6、以景衬情
(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乐景
哀景
乐情
哀情
练习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诗歌抒情手法 规范答题:
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抒情手法在塑造 形象和表达情感中作用。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 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 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 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
(兼有借事抒情、衬托的手
法)
四、借古抒情
借古讽(喻、鉴、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 的古人、古迹、古事来讽喻当朝。
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叙 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 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 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 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 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暗风吹雨入寒窗。
13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
14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14托物言志
15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滿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 15乐景哀景写哀情 16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16 直接抒情
17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尾联化用王孙典故,本来《楚辞•招隐士》说: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 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 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李白的 〈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景物和自己 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 远。
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有何区别?
4 结构技巧
中间部分:承上启下(过渡) 前后照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尾部分: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照应
2018年诗歌情感复习
诗歌抒情手法
“诗缘情而绮靡” ——陆机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1、情与景

正-----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

(寓)情入景 、情景交融 反---以景衬情


2、情与物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3、情与事
技 巧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1、借景抒情 正-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 (寓)情入景 、情景交融反-以景衬情
2、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间接抒情 3、借事抒情
4、借古抒情 借古讽(喻、鉴、伤)今
5、借典抒情
整体安排: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层层深入
开头部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总领全诗
引出下文(铺垫下文、埋下伏笔)
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在作 者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莺争”“燕 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 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乐景 ,借景抒发 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乐景写乐情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 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表达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借古讽(喻、鉴、伤)今 、用 典抒情 、 叙事抒情
诗歌鉴赏
之 “景”与“情”
诗歌抒情手法 常见提问方式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某 联(句)。 (2)本诗某句抒情方式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 现的? (4)指出这首诗(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 情感。 (5)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 描写之中。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诗句三、四两句写诗人听到折柳曲的 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5、以景结情
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
止,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 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 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
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9托物言志
20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20 借史抒情
2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
人哉?《诗经》
2借景抒情(哀景哀情)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3触景生情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 4直接抒情 5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借事抒情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 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 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
• 正-- 1.借景抒情

2.寓情于景

3 .触景生情

4.情景交融

5.以景结情
• 反-- 6以景衬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1、借景抒情
乐景
哀景
乐情
哀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 用典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 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 定的含义。借古讽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于比况和 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 转道出作者的心声,
•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是 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用典 抒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语句或事 迹来表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