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复习知识点

微生物复习知识点

微生物知识点一、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微生物:指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看到,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菌株(又称品系):表示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菌群。

第二章细菌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球状体(原生质球):针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加溶菌酶和EDTA处理后而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的球形体。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

鞭毛:某些细菌从细胞内向细胞外伸出地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培养基: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外毒素: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类毒素:因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可以脱毒形成类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当菌体裂解时释放发挥毒性,即内毒素。

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和丝状真菌之间,在形态上具有分支状菌丝,菌落形态和霉菌相似,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染色多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生长曲线: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的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得到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热原质:泛指那些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依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内源性热原质和外源性热原质。

第四章病毒毒粒(病毒颗粒):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病毒的复制: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

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为复制。

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其裂解周期和病毒的复制周期一致。

包括吸附,侵入大分子合成装配和释放四个阶段。

温和噬菌体(溶源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在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

这一现象叫做溶源性现象。

病毒的干扰现象:俩个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常出现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成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干扰素:是机体受到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由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

第五章消毒与灭菌正常菌群:人类的体表与外界相连得腔道都有微生物的存在、其中一部分长期生活,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

称为人的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人体的正常微生物菌群一旦进入非正常群居部位或生态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人类疾病的微生物。

第六章抗生素抗生素: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或由其他方法获得的),在低微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比如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质粒: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转座因子/跳跃基因:细胞基因组中能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一段DNA序列,转座因子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叫做转座。

转导:缺陷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能够像正常的λDNA分子一样进行复制、包装,提供所需要的裂解功能,形成转导颗粒,但没有正常噬菌体的溶源性和增殖能力,感染受体细胞后,通过DNA整合进宿主染色体而形成稳定的转导子转化: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质粒和染色体DNA)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基因转移过程第九章抗原抗原决定簇(AD):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及其空间构象,是 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交叉反应:抗体(或抗原)除可与其对应的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他抗原(抗体)发生反应。

抗原:指能特异性诱导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应答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第十一章补体系统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调理作用:C3b,C4b,C5b的氨基端和羧基端分别与靶细胞和(表达C3bR的)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杀伤。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IgG(Fab段)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如NK细胞)表面相应的IgGFc受体(FcγR)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十二章免疫系统及免疫应答抗原提呈: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多肽片段,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细胞识别的过程。

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值、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提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细胞,又称辅助细胞。

十三章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变应原: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的物质变应素: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类抗体嗜碱性粒细胞生物学特征:表面均表达高亲和力Fc RI。

二、填空1.F质粒F的含义是致育,具有编码性菌毛、介导细菌之间发生结合的能力。

其大小约为100kb,约为E.coli染色体大小的1/40。

2. R质粒R质粒即抗药质粒,根据其能否通过结合而转移,分为结合型和非结合型抗药质粒。

3.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接合、转导、转化4.接合作用: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称接合5. F因子的四种细胞形式1.F-菌株 2.F+菌株 3.Hfr菌株 4.F’菌株6. 微生物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细菌柯赫细菌培养方法的建立、证实了炭瘟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Fleming 发现青霉素7.微生物分为非细胞型和细胞型。

细胞型又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分别包括8.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9.细菌的繁殖方式是无性二分裂繁殖10.细胞壁是位于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较为坚韧,略具有弹性的细胞结构11. 革兰阳性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

磷壁酸12. 肽聚糖由1-2层肽聚糖网状分子组成的薄层13. 脂多糖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三部分组成14. 革兰阴氏细菌细胞壁外层由脂多糖、磷脂。

脂蛋白等组成15. 缺壁细菌。

实验室或宿主体内形成的,缺壁突变--L型细菌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16. 支原体无细胞壁,细胞膜上有甾醇26.微生物分为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30. B细胞表面标志:BCR复合物31. 辅助T细胞(Th)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T DTH)抑制性T细胞(Ts)细胞毒性T细胞(Tc)32.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属于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具有不须实现致敏,不须其他辅助细胞或分子的参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33. 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提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细胞,又称辅佐细胞。

34.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系统,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膜分子。

35.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特点:由IgE抗体介导;反应发生快、消退快;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37. 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过敏性休克(青霉素过敏,血清过敏),呼吸道过敏反应(花粉症,支气管哮喘),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

38.超敏发生过程: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39. 荚膜: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一层疏松透明的黏液性物质,有一定外形,且相对稳定地。

附与细胞壁外者。

40.抗原表位的类型:(1)线性表位又称连续性表位(T细胞表位多属此类)(2)构象表位又称非线性表为(B细胞表位多属此类)三、大题一.细胞膜的生理功能?1.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2. 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

3.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

4. 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

5。

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二.细菌芽孢的特点?1 整个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是否能消灭芽孢是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标。

2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养态细胞;产芽孢细菌的保藏多用其芽孢。

3。

产芽孢的细菌多为杆菌、也有一些球菌。

芽孢的有无,形态。

大小和着生位置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重要指标。

4。

芽孢与营养细胞相比化学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芽孢染色)三.细菌的繁殖条件?1 营养物质充足且适宜。

2适宜的pH。

细菌 7.0-7.4。

放线菌中性偏碱7-8。

真菌偏酸性5-63.适宜的温度。

细菌 37度。

放线菌。

28度。

真菌 25-30度。

4。

充足适宜的气体包括02 CO2;等四.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2。

营养物的浓度及配比合适、主要是C/N比例。

3。

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4。

立即灭菌。

五.外毒素的特点?1化学组成为蛋白质。

2抗原性强,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生素。

3可选择作用于各种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4外毒素不稳定,对热和化学试剂敏感。

可用0.4百分比甲醛处理脱毒后成为类毒素。

类毒素和外毒素具有相同的抗原性但无毒性。

六.病毒的特点?1不具有细胞结构。

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2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

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和酶系极不完全。

,不含催化能量代谢的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没有自身的核糖体,没有个体生长,也不进行二均分裂,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

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七.病毒结构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1 构成蛋白质外壳,保护病毒核酸。

2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

3决定病毒的免疫原性。

4构成毒粒酶。

八.干扰素的作用?1广谱的抗病毒作用。

2免疫调节功能。

3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九.医疗用抗生素的特点1.有选择性毒性,即差异毒力大差异毒力是指药物对病原体与正常机体细胞的毒力差异。

2.抑菌活性强,极微量即有强大的作用3.抗菌谱广抗菌谱指抗生素能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的范围和所需剂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