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最新资料推荐------------------------------------------------------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

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医学正传》说:
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

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

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
1 / 7
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

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

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

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

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脏病发作。

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原因。

有些人并未暴饮暴食,但也患胃痛。

其实,胃痉挛就和食物没有一点关系,它绝大多数起因于精神原因,生气、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引起胃绞痛。

胃部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它应该是不停蠕动,将食道送下来的食物绞碎。

---------------------------------------------------------------最新资料推荐------------------------------------------------------ 如果它的蠕动不正常,就会妨碍消化和吸收,令过量气体积聚,形成胃气,中医称这情况为「呆滞」。

胃呆滞时,吃下的食物不能实时磨碎、送到肠道,因而被迫滞留胃中,半处理过的食物就会任意发酵发臭,形成酸腐气味,亦即口气,同时亦会有胃胀的征状。

当胃部出现溃疡,幽门螺旋菌就会寄生于伤口,导致溃疡处经常发炎;即使用药杀灭细菌,如果饮食恶习不改,溃疡愈合之后,依然会不时觉得疼痛。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

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
主证:
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辨证:
3 / 7
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

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
温经散寒,理气止痛方药:
温经止痛汤:
荜拨 10 克,生姜 10 克,姜黄 12 克,小茴香12 克,吴茱萸 10 克,佛手 12 克,香附 12 克,木香 12 克,元胡15 克,川楝子 15 克,细辛 3 克,莱菔子 20 克,槟榔 12 克,神曲15 克,甘草 6 克,水煎服。

小建中丸、理中丸口服。

2)食滞胃脘:
主证:
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辨证:
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

舌苔厚腻为食积停留之征。

治法:
消食导滞方药:导滞汤:
---------------------------------------------------------------最新资料推荐------------------------------------------------------ 鸡内金 12 克,莱菔子 20 克,槟榔 12 克,神曲 15克,山楂 15 克,佛手 12 克,枳壳 12 克,陈皮 12 克,厚朴 12克,炒麦芽 20 克,白芷 12 克,苏梗 12 克,莲子 15 克,茯苓 12克,甘草 6 克,水煎服。

胃立康、调胃丸口服。

3)肝气犯胃:
主证:
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辨证:
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
疏肝理气方药:
舒肝汤:
柴胡 12 克,黄芩 12 克,芍药 15 克,香附 12 克,木香 12 克,郁金 12 克,莱菔子 15 克,槟榔 12 克,茯苓 12 克,当归 12 克,丹参 20 克,川芎 15 克,元胡 15 克,川楝子 15 克,公英 20 克,甘草 6 克,水煎服。

舒肝丸、消痞丸口服。

4)脾胃虚寒:
5 / 7
主证:
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辨证:
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

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暧,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
温中散寒方药:
黄芪 30 克,桂枝 12 克,白术 12 克,党参 30 克,茯苓 15克,芍药 20 克,山药 30 克,吴茱萸 10 克,小茴香 12 克,干姜10 克,姜黄 10 克,香附 12 克,木香 12 克,元胡 15 克,川楝子12 克,甘草 6 克,水煎服。

温胃舒、参茯丸口服。

5)瘀血凝滞:
主证:
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

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辨证:
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更深,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

---------------------------------------------------------------最新资料推荐------------------------------------------------------ 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

治法:
化瘀通络方药:
逐瘀汤:
桃仁 12 克,红花 12 克,当归 12 克,川芎 10 克,赤芍 15 克,熟地 20 克,泽兰 12 克,坤草 15 克,党参 15 克,茯苓 15 克,白术 12 克,山药 20 克,丹皮 10 克,茅根 20 克,旱莲草 15 克,甘草 6 克,水煎服。

逐瘀丸、珍珠丸口服。

7 /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