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评价


压力系数
pw pair w gD
pf pair w gD + C
C= >0, 超压 <0, 欠压
D
pw: 静水压力 pf: 地层压力
pair
p
•异常原因
砂层不连续
D
pw
流体不连通
D
pf
pf pw pair w gD
D
pf
pf pw pair w gD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三、水压驱动
刚性水驱的形成条件:
(1)油藏有边底水或注入水,且与边底水相连通。 (2)水层有露头,且存在良好的供水源,与油层的高差也大。 (3)油水之间没有断层遮挡。 (4)生产过程中地层压力基本保持不变;
(5)油藏是靠边底水或注入水驱动原油。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地温梯度: 指地层深度每增加100m时,地层温度增高的
度数,单位为℃/100m。
地温级度: 指地温每增加1℃所需增加的深度值,单位 为m/℃。 地温梯度与地温级度互为倒数关系,地温梯度更常用。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温度系统
油气藏的温度系统:指由不同探井所测静温与相应埋深的关系图,
也可指静温梯度图。
式中: ρ —井筒内的静止液体密度,g/cm3。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2、原始油层压力的确定
(2)压力梯度曲线法 具有同一水动力系统的油气层是
一个连通体,油气层不同部位厚
度中点的海拔高度与相应的原始 压力值之间成一线性关系,此关 系曲线称为原始地层压力梯度曲 线。
油藏剖面与压力梯度图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四、气压驱动
影响气顶驱动采收率的因素: 1、原始气顶的大小 2、垂向渗透率 3、原油粘度 4、气体的保持程度 5、采油速度 6、倾角
油 藏 压 力 废弃压力
m=3 m=2
m=4
采收率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五、重力驱动
形成条件: 1、油层比较厚、倾角大;
2、渗透性好;
3、开采后期
生产特征:
Pe Qo
Qo Rp Rp
Pe
t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六、复合驱动
最常见的驱动机理是油藏中 的水和自由气同时产生驱动 作用。 在复合驱动中有两种驱动力: (1)溶解气驱和弱水驱 (2)小气顶驱和弱水驱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应注意:
(1)油藏中存在一种驱动方式是少见的,多数情况下
油气藏储量评价
二、储量的分类分级
石油资源/储量分类主要是根据各个阶段对油气藏的认识程度进行分类的。
1977年储量分级标准:(三级) 三级储量:待探明储量(预测):三口井以上发现工业油流,精度>50%
——进一步勘探的依据
基本探明储量(控制):探井、资料井、取心井参数落实, 二级储量: 精度>70% ——制定开发方案依据 探明储量(开发):第一批生产井(基础井网)参数落实, 一级储量: 有生产资料,精度>90%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3、压力系统的判断
压力系统:也称为水动力学系统,是指在油气田的三维空 间上,流体压力能相互传递和相互影响的范围。 判断油气田内压力系统分布的常用方法有: 压力梯度曲线法: 用各油层或同一油层不同部位所测得的原始压力资
料,绘制成压力梯度曲线。如果绘制出的原始压力梯度曲线只有一条,
驱油机理: 气顶气膨胀—前缘驱替
刚性气驱: Pe= Pb (气顶很大
或人工注气)
弹性气驱:气顶体积较小,没注气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四、气压驱动 ——生产特征
刚性气驱 弹性气驱
油藏压力
Pe Qo R Qo
产油量
Pe
Pe Qo R Pe Qo R
气油比
Rp
气油比
产油量
油藏压力
t
t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油气藏的静温主要受地壳温度的控制,而不 受储层的岩性及其所含流体性质的影响。因
此,任何地区油气藏的静温梯度图,均为一
条静温随埋深变化的直线关系,由下式表示:
T=A+BD
式中:T—油气藏不同埋深的静温,℃; A—取决于地面的年平均常温,℃; B—静温梯度,℃/100m; D—埋深,m。
油藏的静温梯度图
我国东部地区各油气田的静温梯度约为 3.5~4.5 ℃/100m。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驱动方式:油层在开采过程中主要依靠哪一种能量来驱油。 目的:了解油藏动态特征,预测未来生产动态。 有六种基本驱动能量——驱动方式: 1、岩石及流体弹性驱 2、溶解气驱 1、驱替效率最低 2、采收率5%~25%;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2、原始油层压力的确定
(1)井口压力推算法
Pi=a+GDD
式中: Pi ——原始地层压力,MPa;
a ——关闭后的井口静压,MPa; GD——井筒内静止液体压力梯度,MPa /m; D ——埋深,m。
井筒内的液体静止梯度,由下式表示:
GD =dPi /dD=0.01ρ
•压力系数
•高产
>1.2 异常高压 正常
pf pw
•井喷 •低产
=
0.8~1.2
<0.8
异常低压
•泥浆漏失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1、有关地层压力的概念
压力梯度(Gp): 地层海拔高程每相差一个单位相应的压 力变化值。 为了消除构造因素的影响,把已测出的 油层折算压力(Pc): 油层各点的实测压力值,按静液柱关系 折算到同一基准面上的压力。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三、水压驱动
水驱油藏生产特征
特征 变化趋势
储层压力
地面气油比 产水量 井动态 原油采收率
保持较高程度
保持较低值 见水较早,数量逐渐增加 一直生产到高含水 35%~75%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四、气压驱动
形成条件: 1、有气顶;
2、无水驱或弱水驱; 3、 Pi= Pb。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目前油层压力(P): 在开发后某一时间测量的油层压力。
一般用油层静止压力(Pws)和井底流动压力(Pwf)来表示。 油井生产一段时间后关闭,待压力恢复 油层静止压力(Pws): 到稳定状态后,测得的井底压力值。
井底流动压力(Pwf): 油井正常生产时测得的井底压力。
本节讨论三个问题: 1、明确有关储量的一些概念 2、了解储量的分级 3、地质储量计算
第四节
油气藏储量评价
一、有关油、气储量的概念
油气总资源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中,油气资源所蕴藏的地质总量。 原始地质储量:是指已发现资源量的部分,是根据地震、钻井、
测井和测试,以及取心和液体取样等取得的各项静动态资料,利用确
三、水压驱动
驱油机理: 刚性水驱——水的压能
生产特征:
刚性水驱
(1)油藏压力不变;
(2)产液量不变,油井见 水后产油量急剧下降;
(3)生产油气比始终不变。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三、水压驱动
弹性水驱的形成条件:
(1)油藏边底水不活跃,一般无露头,或有露头但水源供应 不足,不能补充采液量。
(2)存在断层或岩性变坏的影响等方面的原因。
第二章
油藏评价
本章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压力系统、温度系统和
驱动类型
油气藏的储量分类分级 采收率的计算方法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油藏能量的重要标志 •工程破坏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1、有关地层压力的概念
原始油层压力(Pi): 指油层未被钻开时,处于原始状 态下的油层压力。 压力系数(ap):指原始地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柱压力之 比值。
定参数的容积法计算的油气地质储量。
原始可采储量:又称为总可采储量或最终可采储量,它是在现代工
业技术条件下,能从已探明的油气田或油气藏中,可以采出的具有经 济效益的商业性油气总量。
剩余可采储量:是指已经投入开发的油气田,在某一指定年份还剩
余的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随时间而变化,因此,需要年年计算。
第四节
(3)若采用人工注水,注水速度赶不上采液速度。
驱油机理: 弹性水驱——水的压能+油水区的弹性膨胀能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三、水压驱动
生产特征:
弹性水驱
(1)地层压力不断降低; (2)产量随时间而下降; (3)气油比保持不变。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三、水压驱动
一个水驱油藏的生产数据
油层压力变化规律法: 油层一旦投入开发,油层压力就开始发生
变化。如果处于不同油层或同一油层的不同位置的各井点油层压力同
步下降,可说明各井点处于同一水动力系统中;反之,则不为一个水 动力系统。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温度系统
由于油藏在常温层以下,其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油藏的
温度随埋深的变化情况通常可用地温梯度和地温级度来表示。
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驱动能量,而某一种能量起主导作用。 (2)驱动方式会转化,要时刻注意Pi、Qo、Rp生产动 态变化,采用合理的驱动方式。 (3)要监测油藏压力变化,要保持合理的油藏压力水 平。
第四节
油气藏储量评价
对油、气储量关注的不仅是石油工作者,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