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1.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生油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

通常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

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盖层分为不同类型。

一般是根据盖层的岩性、分布范围、成因、均质性和组合方式等进行分类。

2 油气藏类型
2.1 构造油气藏:造油气藏是指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从而形成了圈闭条件的油气藏。

由于这种圈闭较易于用地质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因此,这种油气藏发现的较早,研究也较充分,是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中的主要类型。

常见的构造油气藏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等。

2.2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的区别: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地层圈闭则主要是由于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超覆,形成不整合接触。

2.3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

储集层岩性的纵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

但是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

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灭及透镜体圈闭。

2.4 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石联合圈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

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易形成于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

在这些部位,当渗流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和油气运移的浮力方向相反、大小大致相等时,可阻挡和聚集油气,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2.5 复合油气藏:油气圈闭受多种因素的控制。

当多种作用起大体相同的作用时,就成为复合圈闭,即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可称为复合圈闭。

在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

从勘探实践来看,大量出现的主要是构造-地层、构造-岩性等复合油气藏。

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地层或岩性-水动力油气藏。

3油气资源评价
油气资源量: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地层中已发现(包括已采出)和待发现的油气聚集的总量。

油气储量:已发现的储层中原始存在、可能采出的油气总量,通常表示资源量中的已发
现或验证部分。

地质储量:在原始地层条件下,在已经发现的油气储层有效孔隙中储藏的油气总体换算到地面标准条件下的油气总量。

我国油气资源分类表
1.探明储量:是指油气藏评价勘探阶段完成之后,经过油气藏精细描述、评价,计算出油气藏的油气储量。

它是油气藏评价勘探、也是油气藏勘探的最终勘探成果,为油气田开发提供依据。

在油气田评价钻探完成或基本完成后的计算的储量。

是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供开采并且能够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是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进行油气田开发建设决策和油气田开发分析与管理的依据。

按开发程度和油藏复杂程度,又可分为已开发探明储量、未开发探明储量和基本探明储量三类。

1.1 已开发探明储量:通过开发方案的实施,已完成开发井钻井和开发设施建设,并已投入开采的储量。

其相对误差≤5%。

1.2 未开发探明储量:开发方案尚未实施,需要钻新井和建设新的生产设施后预期可提供开发的储量,其相对误差≤20%。

1.3 基本探明储量:在新油田或区块上,已做过地震精查、详查,并钻了部分评价井,在储量计算参数基本齐全,含油面积基本控制的情况下计算出的储量。

基本探明储量可以作为滚动勘探开发的依据,是针对断块油田或复杂油田的未开发探明储量。

其相对误差≤30%。

2 控制储量:是指油气藏评价勘探过程中,通过以地震勘探和评价井钻探等综合勘探,经过油气藏描述、评价,计算出油气藏的油气储量。

它是油气藏评价勘探的中间勘探成果。

3 预测储量:是指预探阶段完成后,对已获得商业油气流的圈闭,通过圈闭精细描述评价或油气藏早期描述评价,预测出油气藏的油气储量。

它为一个含油气圈闭的评价勘探打下了基础,并为整个含油气区带的进一步预探提供了依据。

远景资源量:尚未发现的资源量。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运用统计或类比方法估算或根据盆地模拟方法估算的、可能存在的油气总资源量减去已经发现的储量,所得出的值。

4 潜在资源量:是指预探过程中,通过以地球物理勘探为主的综合勘探,经过圈闭识别、描述、评价、估算出含油气圈闭可能存在的资源量。

潜在资源还未经钻探证实,是部署预探井的重要依据。

5 推测资源量:是指区域勘探阶段中,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勘探、区域地球化学勘探和区域探井钻探等综合勘探,经过盆地分析评价方法,推出出的含油气盆地、含油气区或含油气区带蕴藏的远景资源量。

推测资源量还未落实具体勘探目标,是预探部署的重要依据。

3.油气资源评价的层次、基本内容和方法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油气资源评价一般按照含油气大区、盆地(凹陷)、区带和圈闭四个层次建立评价程序。

在油气评价中,一般是以盆地为单元,以区带-圈闭为重点,以含油气层系为中心,通过地质评价、油气资源估算和决策分析三个环节来完成。

3.1含油气大区评价
各个国家为了制定国家油气资源的战略方针和策略,往往在全国范围内划分成若干个评价区。

含油气大区评价是作为一个石油大国或大的跨国公司为制定远期勘探规划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分析油气大区的含油气特诊与对比选择。

含油气大区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资源量预测和经济决策分析三部分。

3.2 盆地评价
盆地评价是区域性评价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或石油公司为制定中期战略规划而进行的评价工作。

盆地评价研究是在含油气大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盆地资源评价是在对盆地环境、盆地基本特诊(构造、沉降、沉积)、盆地演化等地质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盆地的构造史、沉积史、生烃史及聚集史,建立地质模型并求取相关的地质参数,估算油气资源量。

常用的盆地资源评价方法可分为体积法、地球化学法、勘探效果分析法及类比法四类。

3.3 区带评价
区带评价在盆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有丰富和充实了盆地研究。

区带评价除了要研究勘探区带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沉积特点、地质演化史、生储油特征外,还必须指出有利的含油气区带圈闭的个数、层位以及圈闭规模和资源的分布概率。

区带研究的内容包括区带构造带评价、储集层和盖层评价以及勘探效果研究。

构造研究的基础是区域地层,在地层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构造模式的研究和评价。

生烃研究是根据有机地球化学理论,通过对研究区的沉积相和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的相关研究,建立有机地球化学剖面,估算生烃量和排烃量。

3.4 圈闭评价
圈闭评价是各级油气资源评价中最具体、最实际的工作。

其目的在于拟定探井井位,直接发现油气田。

方法主要有风险概率统计法、评分法与定性排队法等。

随时间的进展大体可以将圈闭勘探划分为钻探圈闭、已具油气发现的圈闭、已控制圈闭和已开发圈闭。

不同勘探阶段评价成果表(据武守诚,1994)
4.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勘探:测量与围岩有密度差异的地质体在其周围引起的重力异常﹐以确定这些地质体存在的空间位置﹑大小和形状﹐从而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作出判断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磁法勘探:测量地磁异常以确定含磁性矿物的地质体及其他探测对象存在的空间位置和几何形状﹐从而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有用矿产分布及其他情况作出推断。

电发勘探:根据地壳中各类岩石或矿体的电磁学性质(如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和电化学特性的差异,通过对人工或天然电场、电磁场或电化学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特性的观测和研究,寻找不同类型有用矿床和查明地质构造及解决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主要用于寻找金属、非金属矿床、勘查地下水资源和能源、解决某些工程地质及深部地质问题。

地震勘探:是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的地质情况。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和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的。

该方法在油气勘探、煤田勘探和工程地质勘探以及地壳和上地幔深部结构探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具有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的优势,尤其在油气勘探中是一种不可取代的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可以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

主要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计算机处理、地震数据解释,最终得到地质结果。

附: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