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xx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 (2)一、目的和意义 (2)二、组织工作 (3)三、主要成果 (5)四、主要做法与经验 (6)五、资金使用情况 (9)六、成果应用 (9)七、大事记 (10)xx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一、目的和意义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从事物质生产最基本的源泉。
而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人们获取粮食以及其它农产品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耕地地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近些年来,耕地与人口,耕地与环境、耕地地力建设、耕地合理利用与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定期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掌握耕地地力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因地制宜地搞好农业结构调整、耕地质量保护、耕地的改良与应用、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以及粮食生产安全、退耕还林、旱作节水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对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等资源浪费、防止土壤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国以来,我县曾于1959年和1980年分别组织开展了两次全县范围的土壤普查工作。
汝南县第二次土壤普查从1980年4月开始,到1982年7月结束,历经三年时间,经过田间调查、室内化验分析以及资料整理汇总的全部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农业区划、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和科学施肥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基本农田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科研和新型肥料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进入新的世纪,农业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又面临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耕作制度、种植结构、产量水平、有机肥和化肥使用量及农药使用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县的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状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农业基础工作。
主要在于:一是确保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摸清耕地质量和土壤质量变化的因素和条件,是进行耕地和土壤生产能力保护,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城市的发展、道路的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严重的自然灾害等,耕地面积减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取决于耕地的数量,还取决于耕地的质量。
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三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区划要与世界贸易接轨,我们的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摸清耕地土壤的污染状况,有利于采取切实有效的农业生态环境净化措施,保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符合要求,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管理和投入,发挥土地的优势,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通过对耕地土壤地力评价,直接为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五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指导科学施肥的需要。
我县继二次土壤普查之后二十几年的耕作和施肥,特别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各农户间的种植制度、产量、肥料投入水平差异较大,土壤养分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我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7g/kg;此次调查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有机质含量为14.64g/kg。
应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已经无法指导当前的科学施肥,迫切需要对耕地土壤养分数据进行更新,校正参数,以满足指导农业生产的需要。
根据农业部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全国耕地地力评价指南》的要求,汝南县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是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基础上,从2007年5月份开始,到2008年12月结束。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和土肥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共布设样点并采集土样6570个。
完成6570个土样的有机质、PH、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以及5种微量元素等13个项目75960项次的分析化验工作。
主要成果体现在:完成汝南县105147.7公顷耕地(全县基本农田控制面积)的地力评价工作;编制并数字化汝南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耕地地力分级图、汝南县地形地貌分区图等技术基础图件17件;建立《河南省汝南县耕地地力评价信息系统》;编写了《汝南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汝南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汝南县耕地地力评价专题报告》。
二、组织工作(一)设立机构1、成立xx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为了确保项目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落实完成,我们成立了汝南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协调、任务落实、资金安排、工作规划的制定等工作。
组长:xx世民xx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副组长:xxxx农业局纪检组长xx副主任科员成员:任xxxx土肥站站长张树立xx种子公司经理xx本xx土肥站副站长林xxxx土肥站副站长2、成立xx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汝南县土肥利用管理站,任双喜兼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耕地地力评价的日常工作。
在省土肥站的直接领导下,协调领导小组、技术组、专家顾问组的工作。
负责图件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分派工作任务。
3、成立汝南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组和专家顾问组技术组:组长:任xx高级农艺师副组长:张树立xx本成员:xxxx付战成xx志强xxxx张自力xx:xxxx推广研究员xx农艺师(二)确定化验室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对调查化验项目的技术及质量控制要求,本次“汝南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所有样品的分析化验工作,都统一由汝南县土肥站化验室负责,切实保证分析化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组织实施野外采样、调查工作本次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由办公室统一调度,组织精干力量,分8个小组,每组3人,出动8台车,分赴全县8个片区,负责野外采样、调查工作,填写野外外调查表及收集相关信息资料。
(四)技术培训为了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任务,项目技术骨干专门到省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技术培训。
2005年8月10日至2008年9月10日,由汝南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专家和技术顾问分别对项目相关人员进行了四期技术业务培训。
内容包括项目实施的意义、外业调查的内容和方法、采样方法、GPS定位仪的使用方法,化验分析的方法等。
(五)质量控制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全国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规程》的要求,应用GPS技术对取样点进行定位,采用RS技术对基本图形进行修正,利用GIS技术建立地力数据库和各种图层数据库,并采用专家决策系统,建立耕地评价模型,以确保这次耕地地力评价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对耕地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和动态跟踪管理。
在样点布设方面,依据《全国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规程》,结合河南省以及汝南县的具体实际,在第二次土壤普查基础上,合理布点,严格按标准采样。
在测试质量控制方面,使用由农业部统一提供的标准样,统一测试方法,统一标准溶液,采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检测方法,以标准土样为基准,控制分析误差。
三、主要成果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基本查清了汝南县耕地地力现状,进行了耕地地力评价,形成了汝南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专题报告、耕地地力等数据图件和相关影像资料。
并就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改良、培肥的意见和对策。
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积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文字报告1、xx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2、xx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3、xx耕地地力评价专题报告①、xx耕地地力评价与中低产田改造②、xx耕地地力对作物品质的影响(二)数字化成果图通过本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共形成耕地地力等级、耕地质量状况等数字化成果图17件。
1、xx土壤土类分布图2、xx耕地地力评价图3、xx土壤全氮含量分布图4、xx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5、xx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布图6、xx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布图7、xx土壤有效铜含量分布图8、xx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布图9、xx土壤有效铁含量分布图10、xx土壤有效锰含量分布图11、xx土壤缓效钾含量分布图12、xx土壤PH值分布图13、xx灌溉分区图14、xx排涝能力分区图15、xx地形部位分区图16、xx中低产田改良类型图17、xx土壤质地分布图四、主要做法与经验(一)主要工作措施1、物资准备在取样布点、资料汇总、成果形成等诸方面,充分利用汝南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农业区划、中低产田改造规划、水文气象等历史资料。
包括汝南县土壤图、汝南县土地利用现状图、汝南县基本农业田保护区图等。
并在省站备有计算机、扫描仪等设备的基础上,8个野外调查组每组配置了一部手持GPS定位仪,安装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印制野外调查表,购置采样工具、样品袋、补充检测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等。
2、技术准备(1)通过培训学习,建立省级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体系,确定汝南县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取样点。
2005年8月应用汝南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保护块图三图合一,叠加生成耕地地力调查样点分布图。
确定评价单元,参照第二次土壤普查采样点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确定采样点具体位置。
(3)2006年1月由农业部组织建立GIS支持的耕地资源管理数据库。
县站负责各种数据的录入,再由省站对整个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
3、资料收集(1)图件资料: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件、汝南县土地利用现状图、汝南县土壤图、汝南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图等。
(2)文本资料:第二次土壤普查基础资料、土地详查资料、近十年农业生产统计年报,土壤监测、田间试验、各乡镇历年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销售使用情况,农作物布局等。
(3)其它相关资料:土壤改良、生态建设、土壤典型培面照片、特色农产品介绍、地方介绍等。
4、调查取样与测试分析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在选定的调查单元,用GPS定位仪确定地理坐标,在上述布点和采样原则基础上,全县实际布设与采集耕地地力评价土壤样本6570个。
最后按照统一标准填写“采样点基本情况调查表”。
从2005年9月10日---2008年9月30日,利用四个半月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了野外调查及采样工作。
然后进入测试分析阶段。
5、资料整理、图件编制与评价分析建立GIS支持下的耕地资源属性数据库,采用图件扫描后屏幕数字化的方法建立空间数据库,采用由杨州开发的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V3.0建立属性数据库,主要包括调查数据及化验数据。
通过资料整理与分析,根据全国统一的耕地地力评价指标,组织专家采用专家经验法选取省级和县级耕地地力评价指标。
建立各因素隶属函数模型及层次分析模型,计算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确定分级方案,划分地力等级,归入农业部地力等级体系(NY/T309-1996《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二)主要经验1、加强领导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确保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