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与艺术教育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社会,儿童绘画受到了家长的高度重视,美术也成了教育的必
修课程,绘画这种表现形式自然成为学习美术的首选,于是社会上涌
现出很多儿童美术班,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去学习。
不过学画画并不等
于学习艺术,这里面难免会有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功利性动机存有。
通常我们认为绘画属于美术,把美术也划归为艺术的一种,因此,把
绘画看做一种艺术活动似乎是对的,但如果不厘清绘画与艺术之间的
关系问题,那么现今儿童美术教育将陷入功利性的怪圈。
二、儿童绘画与艺术
一直以来,绘画、美术、艺术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意思,三者之间可
以随意替换。
很多人仍简单地将绘画视为艺术,1956年我国中小学美
术教学大纲还被称为图画教学大纲。
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美术就是学艺术,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误读。
“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在最初
与“艺术”一词同义。
进入中国后,美术概念发生了几次变化,最初
美术包括范围很广,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
后来随着学科持续深入发展,美术才被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和空
间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物质材料塑造平面或立体视觉形象的活动,是
对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的统称。
而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
生理、心理特征使其美术活动仅限于绘画和手工制作的简单范畴。
艺
术是一种以审美性为特征的文化现象。
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
是人类自由创造的体现,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受人的知识
层次、情感、认识水平、外在环境等的影响,是一个独立的精神活动
领域。
艺术的审美性是指创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概括后创作
的作品,用来满足人们的主观情感需求,使观者赏心悦目,其根本在
于通过持续创新来表达和宣泄人们内心的情绪,追求内在精神的审美
趣味。
艺术的审美性特征对于儿童美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儿童
美术”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教育科学体系建构的角度将其作为某种
学科的分类进行理解,也可以仅仅把它作为和“儿童绘画”相近的概
念而提出。
但是无论如何,对儿童审美性的培养贯穿儿童美术教育的
始终,应当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由此,艺术教学进入
儿童美术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得以明确。
三、审美性贯穿作为学科的儿童美术始终
作为学科概念提出的“儿童美术”是一种有着特定教育对象的美术教
育分类,其教育对象明确为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基本取向应当得到确认。
艺术的审美性
在儿童美术教育价值中体现为美感教育。
美术在本质上将美与人统一
起来,将人对于客观存有或者意念存有的主观感受,通过不同的美术
手法和美术方式由内向外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人既获得了审
美的体验,又从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水平的提升,从而使得提升人的
审美品位与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原则相一致。
儿童期是人整个生命阶段
中进行美感训练的黄金时期,儿童期的美术教育一定要将审美原则贯
穿始终,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重视美感训练,使儿童期的美术教育
与美感教育统一起来,从而为他们将来审美品位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以学科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儿童美术的课程设计是
固定的,是在幼儿教育的大框架中对于美育原则的贯彻。
因而,在此
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以美术教师为中心,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则成为
儿童美术教育的客体,这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形成了对立。
“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强调从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出发,
对其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美术教师不仅应当在课程时间内根据既定教
学大纲开展教学,更应当在儿童游戏等日常生活过程中,激发儿童的
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从而提升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包括培养
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升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
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等多方面教育目标。
①这应当
成为儿童美术教育学科的基本价值定位。
在儿童美术的课程资源的利
用和开发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审美性的基础作用。
艺术教学强调教学
设计,以达到艺术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美术本身,而教学也需要依靠
教师的经验和能力,追求的是教育对象艺术品格的建立。
儿童美术作
为学科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仅仅要求教师把绘画纳入儿童美术教学,而不去强调教师在美术课中运用艺术教学方式对儿童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那么,随着儿童的成长,大多数儿童会远离美术,因为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成为绘画大师。
因此,对于儿童美术,我们需要从儿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既让儿童掌握绘画技巧而表现外在形式,又发掘儿童的审美趣味,提升儿童对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升华情感的能力以及感受和观察外部环境的能力。
四、审美性贯穿作为绘画的儿童美术始终
自20世纪初,从欧美国家兴起的儿童美术研究运动席卷全球,意大利人里奇出版的《儿童的美术》,法国学者柳克相继出版的《某一个儿童的描绘》和《儿童的绘画》,以及美国学者诺达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而出版的《儿童画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中的代表。
心理学家对儿童绘画作品中的造型和色彩进行观察、分析,解释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及其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同时,还发现了儿童绘画与人类原始艺术之间的某种联系,甚至能够解释艺术发生学的一些问题。
②而这种联系就是在艺术审美上的联系,儿童绘画从此和美术相关联,而西方现代艺术家从儿童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很多启迪。
美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存有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因此需要儿童去挖掘、体验和创造。
虽然儿童与美有着天然的联系,但其对美的感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美术教师去培养和挖掘,所以,美术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获得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以此激发儿童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感觉。
儿童美术大多从简易向写实发展,以画得“像”或“不像”作为评价标准,表现方式单一,影响了作品的审美品质,缺乏艺术性。
很多年来,人们对于儿童绘画不屑一顾,认为那只不过是孩子们随意而愉快的涂抹罢了,谈不上什么艺术。
③这些都是对儿童绘画不准确的看法。
其次,培养儿童的创造潜能,让他们去提炼美、创造美。
儿童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需要通过创造性活动来体现,教师应当鼓励儿童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
虽然大多非写实作品不如写实作品直接,但非写实作品强烈的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却能使儿童进行联想,这也是艺术活动的开始。
最后,通过儿
童的情感表达,从而陶冶心灵、辅德启美,使儿童获得审美品质的提升。
儿童绘画大致分为涂鸦期、图式期和写实期,这是儿童绘画活动必须经历的阶段,虽然个体有着差异,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一,但发展顺序是一致的。
通过这些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心智的变化和对身边事物感知能力的增强。
虽然这些儿童绘画作品也包含一些情感因素,但却没有太多的差别,这也是儿童绘画作品的特点——不经污染、单纯直接。
相反,我们也可以让儿童作品成为一种理智的情感表达。
儿童美术教育应当使儿童根据美术教师为其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质设定的思路去学习美术,以艺术为基础开展教育,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这对于儿童今后的全面发展和儿童素质教育的开展有良好的启发作用。
儿童绘画与艺术教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