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特性摘要: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就能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现代建筑
在全球化进程中,地方性建筑文化面临着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现代建筑在全球推进,使得各地区的建筑经历了一场革命。
一方面,人们在共享着先进的建筑技术,使建筑变得更为有效和舒适;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面对建筑文化趋同、地方特色不断消失的现实。
设计既要保持建筑的现代实用和美感而又要体现建筑的个性,对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性进行解析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我们广东,我们这个地方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大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
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建筑如果从建筑的地域性,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
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
的重要因素。
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疯狂园林人0eeb7f,sfpr
一、地域文化特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概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今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减小,正在向国际大同化方向发展。
但是建筑设计领域受各民族内部文化影响,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从地域文化入手,寻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
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同,因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
建筑的设计受到各地地域文化的限制与制约,为适应当地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各地不同的地域气候和地理环境,必须针对其文化和气候进行建筑设计。
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在设计中,必然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要求,将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
计当中,并最终形成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在文化趋同加剧的今天,人们对地域文化特性的生存与发展更为关注。
人们一方面直接对地域文化的特性进行保护,例如增加端午节和清明节假期,增强人们对节日的认识,保持地域文化的特有生活习惯。
另一方面通过对地域文化元素符号的变异和借鉴将其融入到设计中。
建筑设计的地域文化性体现更为明显。
如今,地域文化特性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不再仅仅局限于将某个文化元素强加到建筑上,而更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和当地人文的交流,这种整合使建筑与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相一致,人就有了归属的感觉。
也唤起人们对本地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使得建筑与周边环境、历史文化和所在城市有了交流。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和杰出代表人物,以及历代杰出的建设成就。
我们只有尊重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差别,尊重每一种建筑文化才能使世界建筑丰富多彩。
二、地域文化特性在现代建筑
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而产生建筑的地域文化性,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两个方面,在此,自然环境包括纬度、光照、气候等也就是建筑设计的自然属性,历史人文包括历史遗留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即社会属性。
建筑设计的两种属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为建筑的设计和应用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地方环境之下。
设计中只有自然属性而没有社会属性的建筑是不存在的,对于自然环境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人文因素的设计,在实际应用
中就会很难与当地社会相容,也会导致地方特色的消失。
相反,过分强调当地人文元素而忽视自然环境影响的建筑也必定会在与自然环境对抗中消逝。
建筑设计的社会属性是建筑技术在与特定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人们通过不同仪式化行为将文化意义赋予场所。
建筑中不同的材料、色彩和形式都可能包含着现实中的某种文化意义。
建筑设计受环境的制约并作用于环境,它的完善表现为设计的人性化以及与当地社会的相互适应和促进———即建筑设计与地方文化的整合。
这种整合使建筑变得与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相一致,从而使人有归属的感觉。
在建筑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其进行有机结合。
不同文化模式下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会表现出某种差别,它是这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变迁所留下来的一种特有的地域差异性,是建筑设计地域性的民族性之源。
在任何人类社会中,社会生活是系于地域上的集居。
由于风俗的差异,建筑文化和建筑活动必然产生差异。
三、地域文化特性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发展及延伸
建筑设计在吸收与借鉴现代设计手法和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自然和社会两个属性,将其融入到地域文化中,最终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建筑设计实践当中,首先应加强对技术导向的创新:地方技术是与当地社会相容的技术,民众对地方技术有相当的认同感。
此
时,技术由于符合了情感因素而已经超越了工具的层面,成为地方文化的物质载体。
许多地方技术具有相当的科学内涵,其外延的拓展以及与现代化手段的结合,使得他们至今仍然具有适应性。
其次,还要加强对地方风格的创新:建筑设计的进步和革新出现于物质文化领域,从社会趋势上看,建筑地域文化性制度、观念文化最终必然要适应建筑的自然属性。
建筑与地方的关联性是整个综合的概念,这种关联又局部地反映在各个方面:与地方自然的关联、与地方经济的关联、与地方文化的关联等等。
能与地方环境有机结合的建筑必然在各个方面都与特定地方有合理的关联,在回应地方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回应了地方经济与文化,此时建筑技术就是客观地“表达”了地方性。
一件成功的地方性建筑作品,可能会突出地表现某一方面的特质,或者抽取地方气候特征要素,或者截取地方文化特征要素,但是这种表现应该是以整体表达地方性为基础,即不损害建筑在其他各个方面与地方的关联性。
因此,了解地域文化特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地域文化特性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才能使建筑在文化趋同、地方特色不断消失的今天达到创新与地域保护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