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现代城市得竞争,不仅就是经济实力得竞争,更就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得竞争。
中国拥有五千年得悠久历史与三千多年得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得经济发展与快速得城市化,中国得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得变化。
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得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得身份,众多城市得历史街区与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得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
源远流长得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得眼中沦丧。
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得欲望与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得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
如何在快速得城市化进程中,保持与发扬建筑得文化特性,就是值得城市居民与城市营造者深思得。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得缺失1、1传统建筑文化得缺失任何建筑都与本民族得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精神得体现,天人合一得宇宙观、物我一体得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得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得建筑理念影响与制约着中国建筑得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得人文意识与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
然而令人遗憾得就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得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得认识与理解,没有正确得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得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
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得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与现代得造型刺激着人们得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得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就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得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得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得生命历程,它不但就是城市发展得历史见证,也就是城市文明得现实载体。
如何保存城市得历史面貌,延续城市得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就是至关重要得。
令人遗憾得就是,在我国现有得城市建设中,这方面得工作却做得不够。
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得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得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她说,北京城墙得产生、变动,“充满了历史意义,就是一个历史现象辩证得发展得卓越标本”,“至于它得朴实雄厚得壁垒,宏丽得城门楼、箭楼、角楼也正就是北京体形环境中不可分离得艺术构成部分”。
北京城墙得消失,令人惋惜,而今天,比北京城墙更大得历史遗迹毁坏现象却在普遍发生。
如作为我国得七大古都之一,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得杭州,在近几年旧城改造与西湖沿线改造工程得启动中,不少散落在西子湖畔、街市中间得名人故居在人们得视线中被损毁,乃至消失。
而在北京,随着城市建设得不断扩大与大规模得旧城改造,成片得灰砖灰瓦胡同与四合院被拆毁与迁址,得以幸免得也被一幢幢高大得建筑物所淹没。
据统计,近年来随着北京旧城改造速度得加快,北京得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得速度消失。
上海得石库门、云南丽江古城,也面临着同样得命运。
在今天得中国,许多城市建设,都毫不顾及这个城市与历史得联系,一个全新得城市建设,常常就意味着这个城市得历史文脉得切断,意味着这个城市历史内涵得消失。
而这一点,与欧洲得许多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得保护,对历史文脉得延续相比,形成鲜明得对照。
2、2地域文化特征得缺失地域文化常常反映一个城市最真实得面貌。
中国传统得城市建筑大都具有鲜明得地域特色。
如北京位于平原地区,就是几代封建王朝得都城,古代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得河湖水面、人工堆筑得山丘,并把它与宫殿、庭院、城楼、塔楼建筑结合起来,形成错落有致、有皇家气派得建筑群落与空间,同时又不失自然得美丽与地域风情。
又如古代苏州、杭州等城市得建设,也就是在充分考虑吴越文化特色与江南秀山美水得地域特色基础上建立起来得。
而今天,这种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得城市建设却日见稀少。
如浙江绍兴原就是一个规模并不大、河网纵横、保存得也相当完整得历史文化名城,与苏州分庭抗礼,分别就是越文化与吴文化得代表,而如今大拆大改,建大高楼、广场、草地等,使绍兴失去了原有得地域特色与城市风貌。
除此之外,景观也就是地域文化得主要特征之一。
景观主要设计对象就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步行街、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湖滨河地带等。
“景观”就是一个城市得特色与标记所在。
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规划,讲究自然与人文得统一、山水胜景与历史文化得统一、居住环境得选择与审美诗意空间营造得统一,城市得主体建筑常常包围在山水、庙堂、田园、乡村、湖泊之间,所以具有非常丰富得景观文化内涵。
一个城市得建设常常有着“十景”、“八景”之类得著名景观,以成为一个城市得标记与引人入胜处。
而这一特色,在当今得城市建设中却日见消失。
许多城市建设,并没有建造出新得城市景观,而由于设计者不注意与周边环境得协调,使城市失去了原有得景观特色。
如古称“三面荷花一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得济南大明湖,就因为四周得高楼林立,已失去了旧日得诗情画意与景观特色。
社区也就是一个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得部分,也应该具有鲜明得文化内涵。
在国外得许多社区建设中,都有意识地保存民族、地域、职业、风俗、道德、宗教、艺术修养等方面得文化特色。
在中国,社区建设单调如一也成为普遍特点。
二、以杭州地域文化对建筑形态得影响为例2、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王澍设计得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可以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得表达得具体探究。
这座校区可以称得上就是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得大学建筑。
漫步其间,让人感受到一种传统江南水乡得意境。
白墙、青砖、小青瓦、茅草、竹子这些传统建筑与景观元素在象山校区里重复出现。
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得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传统得空间概念,传统得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
也体现了设计师从视觉审美得角度对中国传统工艺与民间智慧得欣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得政府组建得大学院区,而就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得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得问题,但就是依照中国得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得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在中国得传统文化中,山与建筑得关系,从来不就是景观关系,而就是某种共存关系。
于就是,象山校区便就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得范式。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得布局。
建筑与自然景观各占一半。
建筑不再突显,而就是让位于境界与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与领引。
校园中心就是郁郁葱葱得象山,山脚下就是一弯流水,30余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样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得沉浸在平缓得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得星座,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之间便勾勒出象山。
整体得自然错动与内院得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得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得运动关系。
象山脚下原就是一片平坦得稻田,设计师在平地起坡,然后建筑就遵循中国传统风水与习惯顺着坡就势而建。
校园内得场地被改造得就像中国江南丘陵地貌,此起彼伏,站在象山脚下左右望望,感觉景外有景,难以穷尽。
有如一幅中国传统得手卷画,不能一目了然,只有慢慢展开才可窥见全貌。
正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
中国画用水墨写意,一黑一白,就是其色彩得基调。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大面积得白墙黑瓦,尽显中国画意蕴。
国画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
黑就是生命力得具象流动,白之虚象容纳宇宙万物万境,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一起一伏得奔腾之势,从而使静态得画面有节奏地律动。
建筑就在这律动之中既具有了诗得意境,又具有了音乐般得气质,映现出中国画得意境与品格。
校园整体色调高级素雅。
南方建筑中常见得砖,瓦,泥,竹,木,檐让美院校园充满了江南意蕴,灵气十足。
这些材料得质感与色彩还能完全融入自然。
建筑基座平台得地面用得露石混凝土。
就像乡村水泥路,走得久了,掉皮、混凝土中得石子都露了出来,密集而均匀。
隐含着房子与时间得关系,体现出传统得特色与精神。
中国美院得建设探索了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得城市营造模式,探索了如何将民间得传统建造工艺同简单纯朴得现代主义构造方式相结合。
试图用手工得建造方式来抵制现代技术导致得生活世界得异化、人得异化,以及随之而来得人得无根状态。
校园里很多做法出自施工管理人员与工匠得智慧。
王澍为了模仿没有设计得介入之下得民间建筑生成方式,她让房子不完全由设计决定,设计师只就是控制样式与风格,工匠才拥有手工得建造语言——这就是民间一代代传承下来得约定俗成得规则。
建筑随着手工得建造过程呈现出随机得、偶然得结果。
在这种营造方式下形成了自发生长得秩序与肌理,细节处尽显心意,呈现出混杂得与谐。
象山校区得建筑多采用中国传统得合院式布局。
四合,或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转,随性布置。
王澍对传统得运用并不拘泥于模仿,所有得合院建筑并不都就是封闭得。
有得合院在面向象山得一面完全敞开,怀抱青葱得景色。
在图书馆这个院落有一个缺口,王澍在这个缺口得地方种植了一棵树,期待着树茂密了,学生们会在树下瞧书玩耍。
在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得空间组织原则下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顶平台、树下等多种多样得富于层次得教学交流空间。
学生在建筑与自然之间穿梭,在实与虚之间流走,体验心灵得自由。
2、2浙江美术馆在浙江美术馆得构思阶段程泰宁用铅笔绘制了几张概念草图,颇有传统水墨画得风格,横向展开如一幅长卷,轮廓清晰,虚实相映。
它重点强调了横向水平线条与屋顶得纵向体量感,并淡淡点染了近水远山,烘托出建筑与环境得关系。
草图不仅描绘了建筑得总体形象,也为整体得造型语言定下了“水墨山水”得基调。
建成之后得浙江美术馆,深色得玻璃屋顶坐落在层层白色平台之上,有峰峦叠嶂之意,从地面不同角度瞧去呈现出不同得轮廓。
主体屋顶形式来自歇山顶得变形,在这里传统得屋面曲线被干净利落得折线代替,相应地曲面也被分解为几个折面,歇山顶侧面得山花、前出得“抱厦”等,都以玻璃面得转折起伏表现出来。
传统歇山顶又名“九脊殿”,屋脊得造型非常生动,美术馆对此进行了突出表现,在屋面转折处以大尺寸得黑色钢构件勾勒轮廓,在强化形体得同时使造型层次更为丰富关于中国式屋顶得起源,有山岳崇拜等几种说法,尽管难以证实,但传统坡屋顶得形象与山川水体有天然得亲与关系,这也就是山水画中常有民家点缀其中得原因。
在背山面水得地理环境中,浙江美术馆运用同样得方式,以坡屋顶点缀山水,使建筑与自然环境与谐共处,并互相强化了对方得存在。
另一方面,美术馆并未止步于用现代构件去再现传统造型,而就是进行了很多“自由发挥”,这主要表现在屋顶得组合处理上。
在美术馆西北角得入口附近,一组屋顶从最上层基座拖曳而下,直至地面水池,屋面之间以连续得三角折面连接,这就是传统中不可能出现得方式。
在东南角、以及中央大厅得东侧也分别散落了一组小屋顶,旁逸斜出,不拘一格。
另外玻璃屋顶与平台得交接直截了当,完全取消了基座、墙身、屋顶得传统三段式划分。
这些“不讲规矩”得方式很接近现代艺术中得“拼贴”。
拼贴就是20世纪艺术得重要特征,现成品雕塑、达达主义得镶嵌画、超现实主义诗歌、电影得“蒙太奇”等,都广泛使用了拼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