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第一章生物制品概述一、生物制品的概念: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二、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一)按照其用途分为以下三大类:1、预防用生物制品:这类主要是疫苗。

还有类毒素。

2、诊断用生物制品3、治疗用生物制品:包括抗血清、抗毒素、微生态制剂、免疫制剂如干扰素、细胞因子等。

(二)按制备方法及物理性状分类:1、粗制品(普通制品):未经浓缩纯化的生物制品,如普通的结核菌素,用的较少。

2、精制品:将粗制品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无效成分,进行浓缩提纯制成精制品。

如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及抗毒素、精制人白细胞干扰素、提纯的结核菌素(PPD)等。

3、多联多价制品:一种剂型的成分包括几个同类制品者称多联制品;一种剂型的成分包括同一制品的不同群、型别者称多价制品。

如犬六联苗可预防犬瘟热病、犬细小病毒病、犬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肝炎、传染性支气管炎和副流感病。

4、液态制品:一些疫苗、诊断试剂如血清等是液体状的生物制品。

如大多数灭活疫苗、新型疫苗等。

5、冻干制品:是将液体制品经真空冷冻干燥制成的固体制品。

这类制品有利于保存、运输和使用,几乎所有活菌苗、减毒活疫苗都为冻干制品。

6、吸附制品(佐剂制品):在液体制剂中加入氢氧化铝或磷酸铝等佐剂后制成。

这类制品具有延长刺激时间(使抗原缓慢释放持续刺激机体)、增强免疫效果和减少注射次数及剂量等优点。

三、生物制品的发展前景1、改善和提高现有传统疫苗的质量,改进品种结构(1)由于超强毒和变异毒株的出现,传统疫苗预防接种难以起到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因此,研制新一代更有效的多血清型或亚型的疫苗将是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是一些毒力偏强的疫苗将严格限制使用或禁止使用。

需要通过新技术研制出毒力更弱、更为安全稳定的疫苗。

(2)迫切需要研究开发高效的多联多价灭活疫苗,以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

(3)调节体内正常菌群及免疫机能的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

2.研制针对新疫病的疫苗近些年来,一些严重危害养殖业的传染病,如鸡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鸡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别是以侵害肉鸡为主的I型白血病)、传染性腺胃炎、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传染性脑脊髓炎、猪细小病毒病以及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相继传入我国,已给我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人类也有新的疫病产生:如禽流感、SARS等。

为了预防控制这些疾病和更多的新病,根据各种疾病的流行特点和免疫机理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主要研究任务。

3、研制高效的新型疫苗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与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发新型疫苗是21世纪的主导方向。

21世纪我国疫苗研制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兽用疫苗将会大范围投放市场,这些疫苗以基因工程疫苗为主体,包括亚单位疫苗、合成肽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核酸疫苗以及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

4、与疫苗直接相关的新型佐剂、免疫增强剂、活疫苗耐热保护剂的研究开发将成为热门优良的免疫佐剂和免疫增强剂是提高传统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免疫效力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基因工程疫苗,因其免疫原性相对弱些,更需要好佐剂予以辅之。

①脂质体。

②MF59佐剂。

③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

5.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出现,诊断制品的研制将进入异常活跃的时代(1)以杂交瘤技术生产的鼠原单克隆抗体滴度高、特异性强,因此,对某些常规血清学难以检测的致病因素的单克隆抗体要进行系统开发,以区别疫苗接种和野毒感染;以鉴别多联多价疫苗中的各不同毒(菌)株,对兽用生物制品的质量检测和流行病学的调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DNA探针,聚合酶链反应(PCR)等高度灵敏的检测方法简单化、实用化、商品化,也是疾病诊断的发展方向。

(3)细胞免疫的快速诊断方法将广泛应用于试验检测。

第二章、生物制品的菌种与毒种一、名词解释1、菌(毒)种:菌、毒种系指直接用于制造和检定生物制品的细菌、立克次体或病毒,以下简称菌、毒种。

2、LD50(半数致死量):是指能够引起试验动物一半死亡的药物剂量,通常用药物致死剂量的对数值表示。

3、原代培养::也叫初代培养,指直接从体内取出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的第一次的培养物。

4、传代培养:当原代培养成功以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和细胞不断分裂,一则细胞之间相互接触而发生接触性抑制,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停止;另一方面也会因营养物不足和代谢物积累而不利于生长或发生中毒。

此时就需要将培养物分割成小的部分,重新接种到另外的培养器皿(瓶)内,再进行培养。

这个过程就称为传代或者再培养5、SPE动物: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级实验动物(内容不全)二、强毒株选育的目的、流程强菌(毒)种广泛用于灭活疫苗、诊断试剂、抗血清、攻毒试验。

三、弱毒株选育的目的、流程?用途:弱毒疫苗,诊断试剂,免疫血清。

四、鸡胚接种的途径有哪些?1)卵黄囊接种,用6~8日龄鸡胚;在气室中心,胚胎对侧刺入3cm(先用三棱针钻孔)。

用于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接种。

2)尿囊腔接种,用9-11日鸡胚,在气室边缘下2cm,避开血管,40°进针0.5-1.5cm。

适应鸡新城疫,鸭肝炎,鸡传染支气管炎病毒接种。

3)羊膜腔接种:用10-12日鸡胚,在胚胎对侧进针,有抵抗时注入病毒。

4)绒毛尿囊膜接种:选11-13日鸡胚,先造人工气室,然后在人工气室内注射,适合痘病毒,疱疹病毒等。

五、细胞培养病毒的优点(1)没有隐性感染的危险:直接用动物培养病毒,动物可能带有某些病毒的隐性感染,往往有干扰作用和假阳性出现。

细胞培养一方面是来源于动物部分组织,减少了隐性感染的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培养细胞可进行预先检查而加以克服。

(2)没有免疫力:动物经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对接种病毒会发生抵抗,但由于后天免疫一般不表现在细胞抵抗力的增加,因此离体细胞无免疫力,利于病毒生长。

(3)容易选择易感细胞:细胞来源方便,可供作病毒敏感性的筛选,可以从中选择最敏感的细胞以满足实验要求,同时还利于从单一细胞水平上研究病毒的繁殖过程和病毒一细胞的相互关系。

(4)接种量大:动物和鸡胚的接种均受数量、年龄、途径的限制,细胞不仅可以大量生产,而且还可较久地持续培养,便于病毒生长,特别是对那些生长缓慢或需在新环境中逐渐适应的病毒更为有利。

(5)培养条件易于控制:由于细胞培养可以用人工控制温度、气体、pH、培养基成分,因此可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来生产细胞和病毒及其细胞产物。

(6)提高了疫苗的产量和质量:细胞的大量生产可满足疫苗产量的需求,而且异性蛋白少,引起变态反应机会少。

疫苗中污染菌少或无,可随制随用,成本低,来源方便,便于贮存,且效力均匀,易标准化(7)加速病毒分离过程:病毒分离采用细胞培养不仅阳性率高,而且分离过程可显著加速早出结果,但应用对该病毒敏感的细胞。

第三章、预防用生物制品一,名词解释1、疫苗:一切通过注射或黏膜途径接种,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特定致病原的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保护或消灭该致病原能力的生物制品,统称为疫苗。

包括: 蛋白质、多糖、核酸、活载体或感染因子等2、佐剂:当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或同时注射于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或者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类型,这种物质称为佐剂,也称免疫佐剂或抗原佐剂。

最新的概念为凡是可以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均称为佐剂。

3、灭活剂:灭活是指破坏微生物的生物学活性、繁殖能力及致病性,但尽可能不影响其免疫原性,用以制备灭活疫苗。

广义的灭活还包含灭能,即使一些活性物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激素、酶、血清因子和抗体等)丧失活力的过程。

各种灭活疫苗、诊断抗原等的制造过程均属于灭活;血清经56℃加热30min 处理,使补体丧失活性、破坏某些抑制因子的过程,以及破伤风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即失去致病性成为类毒素的过程均为灭能。

用来灭活的药物称为灭活剂,又称化学灭活剂。

化学灭活是制备灭活苗最重要的手段。

二、疫苗分类1). 按所用材料分类:细菌性疫苗;病毒性疫苗;类毒素2).按疫苗研制技术分类:A、传统疫苗•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用天然微生物的某些成分制成B、新型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3). 按其基本特征分类:活疫苗;灭活疫苗三、疫苗灭活方法(一)物理灭活一般常用热灭活、超声波灭活、紫外线灭活和γ射线灭活等方法杀死微生物或消除其毒性。

(二)、化学灭活利用化学药品或酶使微生物、活性物质的一些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丧失生命力、感染性、毒性或活性。

四、疫苗基本成分1)抗原:疫苗最主要的有效活性成分•基本条件–异物性–一定的理化特性–特异性(2)佐剂•理想的佐剂:增强抗原免疫应答;无毒、安全;在非冷藏条件下保持稳定•铝佐剂•油制佐剂(弗氏完全佐剂和弗氏不完全佐剂)(3)防腐剂•目的:防止外来微生物的污染•大多数的灭活疫苗都使用防腐剂0.01%~0.02%硫柳汞;2-苯氧乙醇;氯仿(4)稳定剂•保证作为抗原的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存活,并保持免疫原性;•冻干疫苗中常用的乳糖、明胶、山梨醇等。

(5)灭活剂•灭活病毒或细菌抗原的方法–物理方法(如加热、紫外线照射等)–化学方法(丙酮、酚、甲醛等)•这些物质对人体有一定毒害作用,因此在灭活抗原后必须及时从疫苗中除去,并经严格检定以保证疫苗的安全性。

(6)缓冲液、盐类缓冲液的种类、盐类的含量都可影响疫苗的效力、纯度和安全性,因此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五、常用的灭活剂及灭活机理(一)、甲醛甲醛的灭活机制是还原作用,低浓度时能破坏微生物的生命链,从而丧失活力或毒性而保存抗原性;高浓度时与微生物蛋白质(含酶蛋自)的氨基结合形成另一种化合物,从而破坏、杀死微生物。

(二)、苯酚苯酚的灭活机制是使微生物蛋白质变性和抑制特异酶系统的活性(如脱氨酶、氧化酶等),从而导制微生物死亡。

生物制品的常用量为0 3%~0 5%。

(三)、β-丙内酯((BPL))β-丙内酯的灭活机制是破坏病毒的核酸,但不损害衣壳蛋白,因此能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四)、结晶紫结晶紫的灭活机制主要是它的阳离子与微生物蛋白质带负电的羧基形成弱电离化合物,妨碍了微生物的正常代谢,扰乱微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使电势太高而不适合于微生物的增殖。

对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是干扰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五)、硫柳汞用作生物制品的防霉和消毒剂,对霉菌、细菌和病毒都有一定的灭活作用。

常用浓度为0.01%~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