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沟通之道与沟通之术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沟通之道与沟通之术


量权之术
1. 首先衡量对方才能的大小,看是否值得结交,再决定自己的计划安排 ,再决定是否建交。 2. 其次衡量天下的权势在何人手中。 3. 最后,权衡是指变动砝码的意思。
核心在于根据具体的情况分析问题,善于权变,采取相应的交往方式,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沟通管理当中,需要管理者敏感的察觉环境以及现状的变化,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飞”就是飞扬褒奖;“箝”就是钳制约束。 飞箝术言取人之道,先作声誉以飞扬之,彼必露情竭 志而无隐,然后因其所好,牵制约束,使之不得脱离的役 使人才之术。 引申为 用言语或者好处钳制对方而是对方服从于自己意 志的一种方法,在沟通的过程用强烈的语言来引诱对方道 出本意,然后赞赏对方,逐步使对方服从于自己,接受自 己的影响。 对方一旦沉溺于赞美之中,就会放松警惕,这个时候就 可趁虚而入。 我们在沟通管理当中,要使员工有效地服从于自己,首 先要仔细的掌握企业和部门的实际情况,也包括员工的实 际情况,这样才能做出有效的管理行为。
和同
总结先秦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沟通思想

1. 发挥同理心作用: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体谅对方的处境, 给对方更多的谅解和支持,多换位思考。

2. 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在各种关系中的角色,不同的职位 待人处事的方法有所不同。
3. 重视礼节:在做人处事的过程中重视礼节,礼节不但可以反映出 个人的修养,还能使沟通更加富有成效。 4. 求同存异:要尊重别人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兼容并蓄,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寻求双赢的结果。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制度化的体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政治制度、法律法规、道德规范 《论语. 尧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克制自己,说话做事要懂得运用礼节,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 己,以礼待人,那么全天下就互敬互爱了。
挥毫
《礼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 与时俱进:孔子强调以礼 待人待事,但同时也承认, 家既治四海平。 管理国家的纲领,应该是以礼治理和以刑治人两种,如果管理 礼制需要根据时代的需要 国家靠更多的美德来约束,以礼服人,不但自己国家能够太平, 加以调整。 全天下都会向你靠拢。
鬼 谷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
擅长持身养性、心理揣测
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
言论辩论技巧方面的奇人
鬼谷子的谋略
1. 捭阖之术 2. 反应之术
3. 飞箝之术
4. 揣摩之术
5. 量权之术
6. 决断之术
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也; 必预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
捭阖
捭:开放、公开;阖:封闭,隐藏。开放和关闭,犹如阴 阳一样,是万物运行的一种规律的体现。开与闭之间寻求 一种平衡,一种决策的依据。 古时候是谋略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都必须考虑这种变化, 因为命运吉凶都在于此。比如,打仗之前算时辰、测吉凶, 讲究阴阳八卦,以周易之礼来预估行动。
多种不同事物的和谐统一

《论语. 季氏》 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财富均衡就不会觉得贫穷,国家团结就不会觉得人少, 国家平安就不会发动战争,强调社会的整体和谐。 孔子学生有若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把和看做全部 社会制度的归结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社会各阶层同心同德, 群策群力,就能够实现 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
决断之术 按着“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的法则而进行的 决疑断惑之术。其宗旨在于说明有哪些事情值得我们费心 力去做决断,并教我们如何去下决断。 自古以来,善决疑者致福,不善决疑者有殃。决疑是极 难为而又影响深远之事,所谓“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 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 沟通时候遇到的问题,查找相似的案例,看看别人怎么 做,依据具体情况来解决问题。
术:人们遵循规律做人做事的方法
苏秦的合纵、张仪的连横 《史记》记载两人师从鬼谷先生学术,传说 孙兵和庞娟也是鬼谷子的学生 鬼谷子何许人也? 如何得知妙招诀窍?

1. 鬼谷子其人 ○隐居在名叫“鬼谷”的隐士;传说姓王,名栩, 民间称他王禅老祖. ○国内名叫“鬼谷”的地方有十来处,河南境内 就有三处: 汝阳县境内的云梦山 淇县朝歌古城西南的云梦山 登封东南的告成
揣摩术 揣术与摩术进一步将揣情的空间范围拉大,把揣情与 量权和摩意结合起来考虑。 “揣”有量权和揣情两种含义。 “摩”即“触摩”之意,谓以事谋去顺合所说服的对 象,并诱使他作出回应或者付诸行动。所以说:“摩者, 揣之术也。” 揣摩对于下属非常重要。下属要号准上级的脉,然后根 据他的欲望来献计献策,用各种方法为上级推波助澜。 善于从外在的表现形态去揣测对方的真实想法,在管理 与沟通过程中非常重要,即有利于达成组织的目标,也有 利于达成自己的目标。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沟通之道/ 术
李晓蓉
道与术来看与沟通紧密相连的沟通理论
道 走+首 引申为意识决定一个人身体的行动
壹· 道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根源所在 贰· 是创造世界上事物的力量源泉
叁· 是生命的本性和万物的规律
课程知识
① 道就是我们沟通过程中所需遵循的基本规则 ② 沟通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的人际关系
捭阖
捭阖术是以事物和人物的阴阳类别为法则而展开的言谈语默之术。 其目标是料对方之实情,最大限度地获取对方的信诚。所谓“捭 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捭”的字面意思是开、言,引申为使之开口说话,或者说 服对 方 接纳 己方 观点 。 故曰 : “捭 者,或 捭 而 出 之,或 捭 而内 之。” “阖”的字面意思是关、默,引申为默认或者拒绝。故曰:“阖 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为阳,在明处;阖为阴,在暗处。调动对方说话之后, 对对方所言的情之真伪要暗中有所取舍;让对方确信什么 ,放弃 或忽略什么,也在暗中操作。 总论的性质 周全性和保密性在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所谓天机不可泄 露,我们应当谨慎的遵循这些规律,强调沟通过程中重视内在规 律的把握,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谢谢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沟通之道
壹·仁者爱人
遥望
贰·“五伦”“十义” 叁·知礼以立
肆·以和为贵
爱人就是要自己确定对别人建立爱人之心
对人要关心要尊重
仁字面意思是 爱人 以爱人作为沟 通的基本立场
忠恕之道:做 事情我就要尽 所有的努力, 所有心思,把 自己想要的推 及他人。
爱人
论语颜渊的典 恭敬、宽容、 信任、勇敢、 故 忠诚、孝顺、 宽恕
3.鬼谷子学术 ○《鬼谷子》是一部论述游说与谋略 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书,旨在教人 如何以言辞和策略去说服君王,藉以 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 ○《鬼谷子》把“知己知彼,胜乃不 殆”的策略运用到人类的思维心理层 面上,内设计谋,外陈言辞,动之以 形势,诱之以利害,展开的是思维心 理战术。 ○纵横术在政治外交上,如果用得好, 便可“折冲樽俎之间,决胜千里之 外”。它与《孙子兵法》有异曲同工 之妙 。
钓语
反应术 捭阖术讲的是如何以有声的语言探测对方的 实情、结取对 方的信诚,而 反应术则进一 步透过 有声语言的表层,展开“以无形求有声” 的思 维 心理战术,其目标是“得其情诈”。 “反”就 是 反观 : 反观历史、反观对 方; “应”亦作“覆”,有“覆验”和“应验”两层 意思。所谓“反以知彼,覆 以知己”,“反以 观 往,覆以验来” 。 想要更好的把握自己、认识 自己就要更好的观察 对方,注意拿捏分寸,少把自己暴露给对方。 核心主张,不是要从自己出 发,而是要观察对 方 的反应,适时的调整自己。
我们如何去爱 人呢?
维系沟通关系和谐需明确每个人扮演的不同角色
孟子
父子 有亲
长幼 有序
君臣 有义 朋友 有信
夫妻 有别
“五伦”之中的十种角色

《礼记. 礼运》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 谓之人义。
实质在于强调两 者之间的权利 和责任是相互的
并非一方要绝对服从 另一方
○历史上, 把鬼谷子学术称为纵横术, 把以游说为 职业的人称为纵横家。多数思想家对纵横术和纵 横家怀有贬斥的态度。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孟子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 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险戾峭薄,恐其妄言乱世。” ——柳宗元《柳河东集·辩 鬼谷子》
荀子:知群合一 群体之间趋于强盛必各守职分
和与同的差别
《左传. 昭公二十年》,齐景公打猎后回到 宫中,大臣梁丘据就一直跟着他。齐景公说, 看来只有梁丘据和我相和谐呀。晏婴却说,梁丘 据也不过是和您相同而已,哪能说得上是和呢。 齐景公问,这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 和的道理就像烹调做饭,需要用水火酱醋盐煤来 烹调,调和的时候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吃起来 有味道,心情才能和顺,君和臣的关系也一样, 您认为对的,可能还有不对的,那么臣就要指出 不对的地方,使您对的地方更加完备。您认为不 对的,可能还有一些对的,臣子应该指出对的, 去除不对的,这样才能政事清明,避免失误。
○生活年代不详.最早提到鬼谷先生 的文献是西汉司马迁(约公元前145 或 135 年生)的《史记》. 《苏秦列传》说,苏秦“东师 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张仪列传》又说,张仪“尝 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 以不及张仪”。 据此推测,鬼谷子可能是战国时期 的人物。
2. 《鬼谷子》其书 该书有上、中、下三卷, 总计17篇, 现存15 篇. 据文献记载, 为之作注的有四家: 皇甫谧(215-282), 西晋时期 陶弘景(456-5 36),南朝·梁武帝时 期 乐壹,南北朝末期 尹知章,唐朝初期 仅存陶注, 据清华大学历史学家李 学勤考证《鬼谷子》至少有一部分是先 秦作品,并认为书中的思想与黄老道家 有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