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册语文作家作品思想感情归纳梳理

上册语文作家作品思想感情归纳梳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家作品思想感情归纳梳理第一单元:战争1、《新闻二则》:毛泽东(1)新闻又称消息,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主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标题有时有正标题和副标题。

(2)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观点鲜明、语言简明准确、迅速及时(真实、快速、准确、简洁)。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记叙,有时兼以议论和描写等。

2、《芦花荡》小说(1)孙犁《孙犁文集》《芦花荡》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孙犁是“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小说特点为“生活美,环境美,人物美,语言美;淡化战争,淡化人物,清新隽永,富有诗意,充满乡村气息。

”(2)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爱憎分明;过于自尊与自信的品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小说的线索: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的性格。

(3)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强抒情意味;增强小说的生动性。

3、《蜡烛》小说(1)西蒙诺夫苏联作家《阅读与欣赏》茅盾译主人公育乞西(2)写法特点:着力描写,对某些内容反复交代描写,突出人物形象,表达感情。

如描写炮火11次,蜡烛6次,黑围巾4次,动作描写。

(3)着力描写的效果如何产生:渲染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自己的情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雨果文集》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写作手法:反语5、《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第二单元:让世界充满爱6《阿长与山海经》(1)《朝花夕拾》鲁迅。

(2)阿长的人物形象: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是一个很不幸而且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7、《背影》(1)《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

(2)主题:课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父子情深。

8、《台阶》李森祥线索:台阶父亲的人物形象:老实厚道,吃苦耐劳,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人尊重;坚忍不拔,艰苦创业,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

9、《老王》杨绛《杨绛散文》以善良体察善良的一篇文章。

线索:我与老王的交往老王的人物形象: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的心的人。

10、《信客》余秋雨《秋雨散文》信客人物形象:诚实守信,任劳任怨,恪尽职守,善良厚道,有才干第三单元:说明文(建筑园林、名胜古迹)11、《中国石拱桥》茅以升,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事物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说明文的结构:总分总12、《桥之美》《吴冠中人生小品》吴冠中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语言特点:举例时,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13、《苏州园林》《百科知识》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事物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全文是总分总结构,考试的选文,根据具体情况,总分结构。

14、《故宫博物院》黄传惕《地理知识》事物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南向北,由外向内的逻辑顺序),考试时节选的文段,例如第六段,说明顺序为空间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全文为总分总,考试时局部的节选为总分结构。

15、《说屏》陈从周《陈从周散文》说明顺序:逻辑结构说明文的结构:总分总,考试时局部节选为总分结构第四单元:科学事理说明文16、《大自然的语言》事理说明文(1)竺可桢气象学,地理学家(2)说明顺序:1、2自然段,时间顺序;6-10自然段,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9自然段,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3)说明文的结构:选段考试,一般是总分结构(4)题目的含义:《大自然的语言》,实际上是“物候现象”的形象说法,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17、《奇妙的克隆》事理说明文谈家桢,遗传学家,科学家,教育家。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顺序)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事理说明文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家。

孟庆任译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19、《生物入侵者》事理说明文梅涛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20、《落日的幻觉》事理说明文黄天祥说明顺序:逻辑顺序(落日的幻觉:颜色,暗弧,亮弧,紫光,接近地平线是太阳变扁了,太阳好像变大了;到这些幻觉产生的原因)第五单元文言文(一)21、《桃花源记》(1)陶渊明,东晋又名潜,字元亮(2)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平等,和谐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当时战争的厌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桃花源”是美好社会的代名词,人们追求它,向往它究竟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桃花源”?(4)“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社会和平,宁静,安宁,人民丰衣足食。

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自足生活的向往之情。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剥削,摆脱压迫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是一种幻想,是不能实现的。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陋室铭》《全唐文》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思想感情: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清幽,作者交友的品位,情趣的高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高尚节操。

《爱莲说》(1)周敦颐,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3)主题思想:散文通过将自己独爱莲、陶渊明爱菊与世人爱牡丹的风气对比,委婉歌颂了自己与陶渊明一样洁身自好、节操高尚、不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批评了宋朝时代追名逐利的恶俗世风,表达了希望世人能像自己一样向陶渊明那样的贤人学习,扭转不良世风的愿望。

(4)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正直大度、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随波逐流。

23、《核舟记》(1)魏学洢,本文选自清代张潮《虞初新志》(2)说明文空间结构总分总(3)《核舟记》的主题:核舟记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它依照(核舟)的空间结构安排顺序。

主体部分以(中、前、后)位置为顺序。

赞扬王叔远的技艺高超,雕刻得栩栩如生,更是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技艺和智慧24、《大道之行也》(1)《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大同社会的纲领(主体特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答: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不同的地方?陶渊明的“桃花源”,只是他的政治理想,寄托了他对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自足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当时的社会下不可以实现,只是空想;而“大同社会”是描述的一个“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是古代哲学家描述社会制度的最高理想,也是人民的愿望,在当今社会很多也是同样适用。

25、《杜甫诗三首》(1)杜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著有“三吏”“三别”,其中一篇为《石壕吏》。

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

(2)《望岳》的主题及写作特色: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昂扬向上的雄心和气概(思想感情),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3)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远望—近望—亲望—愿望),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4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泰山抒发作者感情。

在直接描写泰山的基础上,并从各个侧面来突出泰山的巍峨雄壮。

《春望》(1)《春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春望》这首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物。

(3)重点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石壕吏》: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思想感情:《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六单元(文言文二)26、《三峡》(1)《水经注》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峡的自然景观的?答: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答: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1)陶弘景,南朝梁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谢中书,即谢徵。

(2)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3)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5)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答:“康乐”指谢灵运。

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