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土木工程的灾害题目:土木工程的灾害院(系):管理工程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级:信管121*名:***学号:***********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过去的40年间,每年灾害经济损失约占同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1000亿元,个别年份甚至达数千亿元,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各种土木工程灾害也时有发生,使建筑者们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关键词:土木工程灾害防治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类型多,主要灾害种类有地震、火灾、洪灾、地质灾害、风灾、雷电等。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噪声、疾病、工业事故、交通事故、建设性破坏等城市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且还会不断出现新的灾害源。
如超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地下空间利用、天然气生产和使用、核技术利用中存在的致灾隐患等。
可以说,我国防灾减灾的任务非常艰巨。
防灾减灾与土木工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灾害之所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多与土木工程的破坏有关。
因此,土木工程师对防灾减灾负有重大责任。
一、土木工程中的灾害及其分类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运动造成的损害。
例如,强烈的地震,可使上百万人口的一座城市在顷刻之间化为废墟;滂沱暴雨泛滥成灾,可摧毁农田、村庄,使成千上万居民流离失所;严重干旱可使田地龟裂、禾苗枯萎、饿殍遍野;火山喷发出灼热的岩浆,可使城镇化为灰烬;强劲的飓风、海啸可使沿海村镇荡然无存⋯⋯诸如此类,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天灾”。
人为灾害是由于人的过错或某些丧失理性的失控行为给人类自身造成的损害。
二、灾害的基本属性(1)普遍性和恒久性灾害是物质运动形式普遍发生,不断发生,直至永恒。
(2)多样性与差异性每一类灾害都各具特点,既有多样性,也有差异性。
(3)全球性与区域性全球处处有灾害,不同区域灾害种类各不相同,严重程度也不一样。
(4)随机性与预测困难性根据时间、地点、强度和范围的不同,增加了灾害的随机性和预测困难性。
(5)突发性和迟缓性突发灾害如地震、火山、海啸爆发等;迟缓灾害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6)迁移性、滞后性与重现性迁移性,如加拿大酸雨来自美国污染;滞后性,如人口膨胀等;重现性,如每10年一次大地震,中国每年约遭遇20次台风袭击等。
(7)后果的严重性如火山灰经风化后可成沃土;台风给沿海地区带来降雨和降温;地震使矿床上移;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但利于光合作用等。
三、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护性无论从筑巢穴居,还是到近代的地下指挥所、核电安全壳都需要土木工程的防护。
2. 超前性防护设施必须建在遭受袭击之前,如交通需要先修路架桥、发电先建电厂等。
3. 基础性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具有投入大、效益大、服役周期长等特点。
4、普遍性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土木工程,而其对土木工程也有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
5、恒久性土木工程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它在防灾减灾中具有极强的积极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些属性也同时证明了它的恒久性。
四、土木工程中的灾害和防治笔者以下五种灾害为例,阐述并总结土木工程中的灾害的防治。
(1)地震中国多为30千米以内的浅震,6度设防城市超过80%。
历史上死亡2万人以上的地震有十余次,中国占四次,其中1556年1月23日的陕西华县、潼关大地震中死亡人数为83万,为历史之最。
防治的主要方法为提高热度,防震减震。
(2)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滑坡与泥石流是一种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
这类灾害具有分布广、破坏性强、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等特点,不仅会阻塞河道与交通、毁坏农田和建筑物,还会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防治的主要方法为锚索加固,挡土结构。
(3)洪水河南1975年8月因台风北移,大片积雨云遇冷骤降,连续暴雨三昼夜。
总降水量达到1605mm,若干水库溃坝,不少堤坝被迫炸口分洪。
有29个县113万平方千米农田被淹,1100万人口受灾,9万人死亡,损失超过100亿元。
防治的主要方法为溢洪防洪,拦洪蓄洪。
(4)沙漠化世界每年沙漠化面积6万平方千米,受沙漠侵蚀的面积为21万平方千米。
其中,全球35%的土地,25%的人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中国沙漠化面积约为20万平方千米。
沙漠化地域主要集中在北方。
每年扩大2100平方千米,危及400万公顷农田,467万公顷草场因为沙漠化每年损失783~918亿元。
2000年3月22~30日的一场席卷华北,延及南京、上海的沙尘暴起自内蒙西部阿拉善沙漠,大范围的沙尘和泥雨波及京、津、冀、陕等地,汽车和马路上被泥雨污染得斑斑点点,污渍不堪。
防治的主要方法为引水改沙、编织固沙。
(5)核泄漏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
该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5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
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
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
土木工程中的灾害有哪些?并对其中一种做出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各种现代化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出现,于此同时,各种土木工程灾害也时有发生,使建设者们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灾难。
自然灾害有地震、风灾害、洪水灾害、泥石流灾害、虫灾等,社会灾难有火灾、燃气爆炸、地陷、工程质量低劣等。
下面,我主要就火灾进行具体陈述。
火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但一旦失控酿成灾害,世界多种灾害中发生最频繁、影响面最广的首属火灾。
1972年5月13日本千日百货大楼,由于电器施工人员边工作边吸烟,引发大火,又没有及时报警,大火持续40小时,烧毁建筑面积8763平方米,死亡117人,受伤82人,是日本20世纪以来守在最大的一起大楼火灾。
1987年5月6日——6月2日,爆发了震撼全国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起因于野外吸烟和割灌机打火。
打火持续长达一个月,过火面积101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702万公顷,烧死193人,伤226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3千多万人民币,大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无法用经济价值衡量。
1994年12月8日,新疆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友谊宾馆因电器烤燃幕布引起大火,造成325人死亡,130人伤残,且多数为少年优秀中小学生,直接经济损失220万元,这起火灾是建国以来死亡人数占第二位的恶性大火,一时朝野上下为之震动。
导致火灾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电器事违反操作规程、生活用火不慎、自燃及人为放火等原因.此外,火灾与季节和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中国所处的地域为例,一年12个月由11月至第二年的5月气温比较干燥容易引发火灾,而6月至10月气候湿润、降水量大,火灾就相对少些。
此外,人的活动状态不同,火灾的频次和损失也不同,一般午夜0点至第二天上午8点是低发段,而10点至午夜23点则为高发段,因为这个时段人的活动相对比较频繁,精神状态也比较亢奋,特别是夜生活时段,此时人的精神状态亢奋而生理机制已比较疲劳,这时用电集中且负荷大,容易引发火灾。
在我国还有一个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春节,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烟花爆竹,此时又正值气象要素易于发火的干旱少雨多风的季节,因此,在提及火灾的原因时,不得不专门提及春节火灾。
因此,预防火灾就成了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建筑防火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预防性防火。
主要措施是:首先要在设计上使用不燃性或难燃性给出防火性规章制度和措施;其次是要防止火灾蔓延,这就要求保证足够的防火措施、设置防火墙、防火门等;再次要安装火灾报警器,自动灭火装置以便及时报警和灭火;最后要为消防设置消火栓、消防车循环通道、救护通道、楼梯间、消防巷道等以便发生火灾时及时扑救。
由此可见,火灾再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只有对它有清醒的认识,做好预防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
1984年1月14日,南朝鲜釜山市一旅馆发生大火,起因是一名男雇员违章用塑料管向正在燃烧的煤油炉上加油,引发火灾,而且伴随爆燃火势很快扩大。
釜山市出动26辆泵车,20辆水罐车,8歩云梯,5辆救护车,5袈直升机,消防警和治安警733人,经过2小时才将大火扑灭,死亡38人,损失惨重。
(一)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崩塌是岩土体的突然垂直下落运动,经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
过程表现为岩块顺山坡猛烈翻滚,跳跃,相互撞击,最后堆积在坡脚,形成倒石碓。
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啸、风暴潮等自然因素,以及开挖坡脚、爆破、修筑水库、开矿泄洪等人为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崩塌。
崩塌会损害农田、厂房、水利设施和其他建筑物,导致人员伤亡。
铁路、公路沿线的崩塌,会造成交通堵塞、车辆损毁、行车事故。
滑坡是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向下滑动的现象。
发生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为数极小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之外,其他部位相对位置变化不大。
泥石流是一种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的固液混合流体。
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
泥石流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浓烟腾空、巨石翻滚,浑浊的泥石流沿着料峭的山涧峡谷冲出山外,堆积在山口。
由于突发性、凶猛性、迅时性以及冲击范围大,破坏力度强等特点,泥石流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地质灾害的主要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是:城市、农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重点工程设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线、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