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半费之讼”的法律本质

论“半费之讼”的法律本质

论“半费之讼”的法律本质作者:刘剑凌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06期摘要:“半费之讼”本质上是法律问题而非逻辑问题。

在辩论中,师徒二人预设了法官应对判决后可能引发的新案进行裁决,这违反了不告不理原则。

根据不告不理原则,法官的审判职权只存在于审判过程中,判决后审判职权自然终止。

因此,“半费之讼”的法官在判决后对可能由此引发的新案无权裁决。

师徒二人的预设错误是“半费之讼”问题产生的根源。

运用不告不理原则,以是否起诉为时间节点,可以将诉讼与民事纠纷、法官与非法官、法官职权与法官职业明确区分开来,从而将师徒二人的二难推理合法而自然地拦腰切断,“半费之讼”也就可以得到彻底解决。

关键词:“半费之讼”;不告不理;二难推理;预设;前提分析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21)06-0065-08一、问题的缘起2 400多年前,古希腊有一名哲学家叫普罗泰哥拉,他是智者派的開创者和代表人物,以传授辩论术和演讲术为生。

有一次,他招收了一名学生欧提勒士(一说爱瓦梯尔),教他法律和辩论术。

事先,二人签订了一份合同,规定欧提勒士先支付普罗泰哥拉一半学费,另一半则等欧提勒士毕业之后第一次出庭帮人打官司并且胜诉之后再付;如果第一场官司欧提勒士打输了,则证明普罗泰哥拉教学无方,另一半学费就可以不交。

但欧提勒士毕业之后并不帮人打官司,也不交另一半学费,普罗泰哥拉终于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向法庭起诉。

双方在法庭上唇枪舌剑,展开了激烈辩论。

普罗泰哥拉说:“如果这场官司我打赢了,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你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我打输了,那么按照合同规定,你也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这场官司我或者打赢,或者打输,总之,你都得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孰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欧提勒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他反驳道:“如果我打赢了这场官司,那么按照法庭判决,我不必付给你另一半学费;如果我打输了,那么按照合同规定,我也不必付给你另一半学费。

这场官司我或者打赢,或者打输,但不管是赢还是输,我都不必付给你另一半学费。

”传说这场官司当场难倒了法官,这就是法学史、哲学史和逻辑史上著名的“半费之讼”。

关于“半费之讼”的真实性,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莱布尼茨也曾在《法学中疑难案件的研究》中讨论过;罗素则在其《西方哲学史》中认为这个故事是杜撰[1](P10)。

还有一些难以考查来源的说法,如有说是师徒二人的“苦肉计”,目的是推广他们发明的“二难推理”。

对于“半费之讼”的真实性,我们无法考证和确定,所以,我们的态度是假定其为真,把它当作一个真问题来处理。

至于“半费之讼”应当如何解决,历来方案众多,莫衷一是。

通过对已有解决方案的分析,我们认为,要解决“半费之讼”,首先必须澄清几个关于“半费之讼”的元问题:1.何谓“半费之讼”之解?2.“半费之讼”的性质是什么?3.“半费之讼”是否为合同规定意义下的第一场官司?4.“半费之讼”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只有彻底澄清这些问题,“半费之讼”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二、何谓“‘半费之讼’之解”古往今来,想解决“半费之讼”的人不计其数,但奇怪的是,几乎没有人深入探讨过何谓“‘半费之讼’之解”。

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但我们看到,因为没有明确“‘半费之讼’之解”的确切含义,许多人的解决方案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在解决“半费之讼”之前,首先明确“‘半费之讼’之解”的确切含义是必要且重要的。

最常见的一种观点是,解决“半费之讼”,就是(帮)老师拿到另一半学费。

于是他们的解决办法是促成合同条件的成就。

方案之一是老师先败诉,之后再起诉;方案之二是老师构造一件虚假的“悖反”诉讼[1](P14)。

这样就符合合同规定,老师可以拿到另一半学费,“半费之讼”也就“完美”地解决了。

这种观点显然是把自己代入老师的角色,或站在老师的立场。

但我们要问:“你为什么要站在老师的立场?为什么老师必须拿到另一半学费才算‘半费之讼’的解决?”原因似乎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正义感;即既然老师付出了劳动,就应当获得报酬,否则对老师不公平[1](P14)[2](P16-17)。

但是,这种观点不能成立。

第一,古希腊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即商业发达,加之当时民主制度兴盛,年轻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习法律、演讲术和雄辩术,由此催生了专门教授此类技艺的职业教师——智者。

普罗泰哥拉便是代表人物,以此为生。

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实力,招揽更多学生,他自愿在学生学成并有所成就之后再收取另一半学费,这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营销术,与现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营销术并无二致。

我们不能接受一个天价保过班的学员在没有通过考试时要求培训机构返还学费,而培训机构以“我们付出了劳动”为由拒不退还。

同理,老师作出了类似承诺,这是老师为了赚钱而甘冒风险、自由处分自己权利的行为,是合法有效的,事与愿违自然自己承担后果,所以不存在对老师的不公。

用康德的话说,老师理性、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你不尊重他的选择,那是你对他的理性、自由、权利和独立人格的不尊重。

此外,我们还可以推测,既然老师可以对欧提勒士进行“半费”营销,那他之前或之后是否也对其他学员进行过“半费”(或其他)营销并从中获利?以其职业论,这显然是可能的。

如此,更不存在不公。

既然不存在不公,那么老师就没有道义上的优越地位。

我们认为古今商业营销术并无本质区别。

第二,古希腊实行弹劾式诉讼制度,原告与被告双方地位平等[3](P17)。

老师与学生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加之老师并无道义上的优越地位;因此,既然认为老师拿到另一半学费才算“半费之讼”的解决,那么人们自然也可以说学生不交另一半学费也是“半费之讼”的解决。

但显然两者相互矛盾,一个蕴含矛盾的解决方案是不可能的。

第三,这种方案假定了法官与老师的一致。

这有可能但不必然,因为法官和原告有各自的立场和目标,法官的立场是不偏不倚,居中裁判,其目标是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

原告的立场和目标是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两者并不必然一致。

对老师而言,无论他有何种诉求,其最终实现都必须经由法官认可;如果法官不认可,其诉求就不能实现。

第四,这种解决方案显然默认了本案为合同规定意义下的第一场官司,而默认是合同规定意义下的第一场官司则又默认了“帮人”包括学生本人,但“帮人”是否包括学生本人历来是本案争议的焦点,未论证或未充分论证即直接采用显然缺失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第五,这种方案明显是在改题。

本案已经历起诉、受理、审理环节,下一环节是法官判决,原告与被告所能做的只是等待判决,已无其他操作空间,这是本案的“既定事实”。

而这种方案不顾这一“既定事实”,想时光倒流回到案发前,“先知先觉”地“预料”到法庭上的僵局,并提出应对之策,这是在改题,他们所解决的已不再是“半费之讼”,至多算是从中总结的经验教训。

有少数人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解决“半费之讼”,方案是学生主动输掉官司,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理由同上第二、三、四、五条。

另一种“半费之讼”的解决框架是陈波提出的。

他说:“假如你是法官,这师徒俩的官司打到你面前来了,你怎么去裁决这场官司?这是一个法律问题。

假如你是一位逻辑学家,你又怎么分析这师徒俩的推理?它们都成立或都不成立吗?为什么?这是一个逻辑问题。

”[4](P11)显然,对“半费之讼”的解决,陈波作出了法律與逻辑的区分,这种区分看似自然,实则没有准确把握“半费之讼”的本质。

第一,作出这种区分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因为本案涉及法律和逻辑,所以就要作出法律与逻辑的区分?作者没有解释依据,或许在他看来这属显然。

至于目的,是想彻底解决“半费之讼”还是想从理论上彻底说清“半费之讼”?似乎是后者。

如果是后者,那应属于对“半费之讼”的研究。

研究不同于解决,解决是解决问题本身,而研究的范围可以更加宽广,可以超出问题本身,比如从中获得启示,总结经验教训或产生其他意外发明、发现等。

实际上,对许多问题的研究,其意外收获要远大于问题本身的解决。

但对于“半费之讼”,我们最关心的是问题的解决。

第二,这种观点预设了法律与逻辑的对立或分离,好像法官判案可以不需要逻辑似的。

但事实是,法官审理案件是以事实、法律为依据,以逻辑为工具,逻辑是法律必备的工具,逻辑可以没有法律,但法律一定需要逻辑。

在本案中,如果法官判决,他必须说理,说理的核心是对师徒二人的二难推理作出合理解释,这需要逻辑。

所以,将二者对立或分离的观点并没有正确理解法律与逻辑的关系。

综上,我们否定了原告立场、被告立场和一般研究者立场,因此从逻辑上讲,“半费之讼”的解决必须而且只能是法官立场。

所谓法官立场,就是法官作出合法(合理)判决,这就是“‘半费之讼’之解”的确切含义。

具体理由是:第一,从法官的作用来看,法官是由国家授权,专职司法的人员,其作用是息诉止争,因此,法官有权力并有责任对案件的是非曲直作出裁决。

既然普罗泰哥拉已经向法庭起诉,那就表明他期望法官对他与欧提勒士的纠纷作出谁是谁非的裁决,因此,法官拥有对本案的裁决权。

第二,无论原告与被告的诉求是什么,都只能经由法官的判决才可能实现。

因此,法官在整个案件中处于裁决者的主导地位,“半费之讼”的真正解决自然系于法官。

但是,本案已过去2 400多年,审理法官早已不在,所以对我们后世的研究者而言,所谓解决“半费之讼”,就是将自己代入古希腊法官的角色对本案进行裁决。

这是一种特殊的后世研究者立场。

明确了“‘半费之讼’之解”的确切含义也为我们澄清“半费之讼”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半费之讼”的性质——指明了方向。

三、“半费之讼”的法律本质“半费之讼”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我们也没看到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大多数人认为是逻辑问题或主要是逻辑问题,少数人认为是法律问题或主要是法律问题,但人们几乎都没有进行充分论证,或许他们认为此属显然。

所以实际上,这个问题长期处于研究盲区。

但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半费之讼”的解决方向:认为“半费之讼”是逻辑问题或主要是逻辑问题的观点,会把重心放在逻辑上;认为“半费之讼”是法律问题或主要是法律问题的观点,会把重心放在法律上。

因此,我们认为,对“半费之讼”准确定性并充分论证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半费之讼”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半费之讼”本质上是法律问题。

从逻辑上来讲,因为“半费之讼”只涉及逻辑和法律,所以“半费之讼”的性质只有四种可能:1.逻辑问题;2.法律问题;3.既是逻辑问题又是法律问题;4.既不是逻辑问题也不是法律问题显然不可能,排除。

又可细分为以逻辑为主和以法律为主。

(一)“半费之讼”逻辑上没有问题认为“半费之讼”是逻辑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1.逻辑悖论说;2.混淆概念说;3.违背同一律说。

我们认为,这三种观点都不能成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