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告不理”原则的理解和适用
民法属于私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因其主体的平衡,法律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事人处分个人权利的意愿,只要其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公共道德,不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就应尊重当事人意思表示。
但在司法活动中,由于一些审判人员对“不告不理”原则的理解尚不全面,而导致将
自己的意志转化为法院意志强加于当事人,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
“告”即告诉、起诉,亦包括申诉。
“理”即受理、审理、审判。
从其字面理解,“告”是“理”的前提和条件。
没有“告”,就没有“理”,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要求。
同样,“理”是“告”的必然延续,只有“告”而没有“理”,这是对当事人民主权利、诉权、胜诉权的侵犯,人民法院对任何告诉都应从程序上或实体上作出某种评判。
“不告不理”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包含两层含义,即程序上的“不告不理”和实体上的“不告不理”。
一、从程序上看,首先没有原告的起诉,就没有人民法院的审理,这一点一般很容易理解。
但我国的诉讼程序立法尚有一定缺陷。
如审判监督程序。
该程序中规定了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不服,可以在一定期限内申请再审,这一规定无可非议,因为这一规定仍符合“不告不理”的
原则。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
院自行决定再审)则严重违背了“不告不理”的原则。
生效的法律文书,当事人没有申诉,应认定当事人均服从判决,民事判决解决的是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既然当事人都服从判决,作为居中裁判的人民法院又何必对生效的判决进行再审。
即使判决确有错误,但当事人均服从,亦无需再审,因为民事诉讼处理的是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对于民事权利当事人有权予以处分(不违背法律、公共道德为前提),法院无需干涉。
其次,追加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的问题。
诉与不诉是当事人的权利。
同样,诉谁不诉谁也是当事人的权利,法院不能依职权干涉。
对于必要的共同诉讼,原告仅起诉部分义务人的,应告知当事人追加其他共同义务人为被告参加诉讼,并要求书写诉状,以便送达给追加的被告。
其不同意追加或不书写诉状的,人民法院不宜追加其他义务人为被告,可以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审理中,原告未明确要求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第三人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则不得判决第三人承担责任。
二、从实体上看,民事案件审理的范围应仅限于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反诉请求,既不应缩小,更不得扩大。
首先,对于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反诉请求,在判决书论理部分要逐条予以阐明,是支持还是不支持,要态度明确,不能认为请求无理而不予理睬。
其次,对于当事人没有请求的事项无需审查,更不得在法律文书中评头论足或予以处理。
总之,人民法院在民事案
件的审理中,是居中处理当事人的纠纷,以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作出裁判,而不得代当事人主张或处分权利。
只有摆正这一位置,才能确保司法公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人民法院)
民法属于私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因其主体的平衡,法律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事人处分个人权利的意愿,只要其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公共道德,不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就应尊重当事人意思表示。
但在司法活动中,由于一些审判人员对“不告不理”原则的理解尚不全面,而导致将
自己的意志转化为法院意志强加于当事人,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
“告”即告诉、起诉,亦包括申诉。
“理”即受理、审理、审判。
从其字面理解,“告”是“理”的前提和条件。
没有“告”,就没有“理”,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要求。
同样,“理”是“告”的必然延续,只有“告”而没有“理”,这是对当事人民主权利、诉权、胜诉权的侵犯,人民法院对任何告诉都应从程序上或实体上作出某种评判。
“不告不理”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包含两层含义,即程序上的“不告不理”和实体上的“不告不理”。
一、从程序上看,首先没有原告的起诉,就没有人民法院的审理,这一点一般很容易理解。
但我国的诉讼程序立法尚有一定缺陷。
如审判监督程序。
该程序中规定了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不服,可以在一定期限内申请再
审,这一规定无可非议,因为这一规定仍符合“不告不理”的原则。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自行决定再审)则严重违背了“不告不理”的原则。
生效的法律文书,当事人没有申诉,应认定当事人均服从判决,民事判决解决的是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既然当事人都服从判决,作为居中裁判的人民法院又何必对生效的判决进行再审。
即使判决确有错误,但当事人均服从,亦无需再审,因为民事诉讼处理的是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对于民事权利当事人有权予以处分(不违背法律、公共道德为前提),法院无需干涉。
其次,追加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的问题。
诉与不诉是当事人的权利。
同样,诉谁不诉谁也是当事人的权利,法院不能依职权干涉。
对于必要的共同诉讼,原告仅起诉部分义务人的,应告知当事人追加其他共同义务人为被告参加诉讼,并要求书写诉状,以便送达给追加的被告。
其不同意追加或不书写诉状的,人民法院不宜追加其他义务人为被告,可以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审理中,原告未明确要求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第三人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则不得判决第三人承担责任。
二、从实体上看,民事案件审理的范围应仅限于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反诉请求,既不应缩小,更不得扩大。
首先,对于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反诉请求,在判决书论理部分要逐条予以阐明,是支持还是不支持,要态度明确,不能认为请求无理而不予理睬。
其次,对于当事人没有请求的事项无需审查,更不得在法律文书中评头论足或予以处理。
总之,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的审理中,是居中处理当事人的纠纷,以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作出裁判,而不得代当事人主张或处分权利。
只有摆正这一位置,才能确保司法公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