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优秀5篇)蔡元培,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
以下是本店铺分享的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篇一一次在伦敦举行的中国名画展上,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元培与林语堂都参与其事。
当时,蔡元培已是名声显赫的大学问家,却依然谦虚低调。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己。
为了表示自己的内行,伯希和向蔡元培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真品”,以及墨色、印章如何等等。
蔡元培不表示赞同和反对意见,只是客气地低声说:“是的,是的。
”一脸平淡冷静的样子。
后来伯希和若有所悟,闭口不言,看向蔡元培时都是一脸佩服的神情。
林语堂后来在谈到蔡元培时还就伯希和一事感叹说:“这是中国人的谦虚和涵养,反映外国人卖弄与浅薄的一幅绝妙图画。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不以自身的交际优势自居,不与对方争锋而时时处处表现出谦虚恭敬的美德,把自己放在与对方对等的位置,甚至甘居下位,定能博得对方敬重,赢得对方好感。
我们往往在失意、平凡、卑微的时候懂得谦虚,但是却在取得成功、有了名气、地位上升后忘了谦虚为人。
苏格拉底说:“谦虚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可见,谦虚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是尤为重要的,它应该成为伴随我们一生的交际美德。
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篇二1916年,23岁的梁漱溟将自己所写的一本哲学书送给蔡元培,希望换取来北京大学读书的机会。
某日,两人见面,蔡元培不等梁漱溟发问,主动说:“你的大作《究元决疑论》我拜读过了,有胆识,有立论,见解独到。
我这次到北大当校长,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广罗人才。
我想你可以到北大来教授印度哲学。
”梁漱溟自然不敢答应,论学历,他只有中学;论学问,近几年他才自学佛学,对印度哲学未有多少见识。
但蔡元培执意相邀,梁漱溟于是答应到时再讨论这个问题。
几天后,梁漱溟应约又来到北大校长室,再次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蔡元培听罢笑着说:“我上次已讲过,你固然不甚懂得印度哲学,但我也没有发现旁的人比你更精通,我要真正办好北大哲学系,印度哲学这门课又非开不可。
你的文章让我认定你是一个搞哲学的人才,你不妨大胆地干吧!……你自己说对印度哲学所知有限,那就不当老师来教人,只当是来研究,来学习,来深造好了!”蔡先生的一席话深深地打动了梁漱溟,他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北大哲学系讲师的教职。
也许是害怕愧对蔡元培的信任吧,梁漱溟在工作中非常努力,3年后写出20万字的《印度哲学概论》,成为印度哲学方面的知名学者。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陈独秀身上。
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后,总想找个得力的文科学长,将人文学科带起来。
他看中了陈独秀,一是因为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汪洋恣肆、观点独到、才华横溢,使蔡元培觉得此人有真学问;二是陈独秀写的《今日教育之方针》,让蔡元培感到陈独秀对教育有理解。
然而,陈独秀是一介白丁,既没有学位头衔,也从无在大学任教的履历。
为了说服教育部,一向真诚的蔡元培只好做了一回假,为陈独秀编造了“东京日本大学毕业”的假学历和“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假履历。
陈独秀没有辜负蔡元培的期望,他任文科学长期间,极力实践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使北大人文学科大放异彩。
1917年,留美学生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旗帜鲜明地要求“改良文学”,并提出了终极目标: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蔡元培注意到这篇文章,对胡适非常欣赏,便托陈独秀写信给胡适,邀请其来北大任职或任教,陈独秀的信中这样说:“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回国,即不愿任学长,校中哲学、文学教授俱乏上选,足下来此亦可担任。
”收到陈独秀的信,同是性情中人的胡适放弃了马上就可以进行的论文答辩,来到北大,以至10年后才获取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梁漱溟、陈独秀、胡适后来都成为大名鼎鼎的学界人物,被人称为大师,然而,他们最初进北大的时候,基本上属于“草芥”一类。
然而,蔡元培却冲破一切条条框框,唯才是举,让他们一步步成为北大的名师。
蔡元培能识英雄于草芥,首先源于他的使命感。
蔡元培进北大之前,该校是典型的老爷学校,学生不在乎读多少书、长多少德智,只在乎谋取一个做官的资格,他们带着听差,拥着美女,招摇过市。
同学相交,也是看家庭背景,目的是希望以后在官场上相互有个关照。
蔡元培既然想彻底改造这所学校,自然会千方百计去访求各类有真才实学的人,而有真才实学的人未必就有相应的学历、资历。
在本事与资格之间,蔡元培毅然选择了前者。
俗话说,“廉生明,公生威”,蔡元培办事有个特点,就是将公字永远摆在第一位,从不谋取不道德、不合法的私利。
就拿他引进的这三个人来说吧,陈独秀算是旧部,曾参加过他组织的针对晚清高官的暗杀团,但蔡元培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考虑的不是这层关系,而是其办《新青年》的影响以及沈尹默、汤尔和的推荐。
梁漱溟、胡适跟蔡元培没有故交,蔡元培邀请他们出任教职,是由于北大在某些学科上缺少相应的教学人才,蔡元培觉得两人堪当大任。
他的公心消除了某些有学历、有资望者的负面观感,为破格用人清除了路障。
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篇三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
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
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著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
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
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
”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
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
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
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篇四教育家蔡元培12岁时,寄居到姨母家读书。
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志趣相投的同学。
有一次,蔡元培要去城里拜见一位私塾先生,可仅有的一套体面点的衣服被雨淋湿,一时半会儿又干不了。
就在蔡元培发愁之时,一个小伙伴提醒道:“小黑那套出门穿的衣服昨天刚洗干净,可以借他的穿一会儿呀!”小黑是他们的同学,蔡元培便和小伙伴一起去找小黑借衣服。
他们来到小黑家时,只有小黑的母亲在家。
得知蔡元培的来意后,小黑的母亲起身要去小黑屋子里帮蔡元培拿衣服。
“不用了,等小黑回来后我再来吧。
”蔡元培忙摆摆手说。
小黑的母亲劝蔡元培不必再跑一趟,既然来了顺便拿走就行了。
看蔡元培还是一再推辞,小黑的母亲笑着说:“你不会以为小黑不肯借给你衣服吧?放心,他肯定会借给你的。
”不管她怎样说,蔡元培还是空手告辞了。
回去的路上,小伙伴非常不解,觉得蔡元培不相信朋友之间的情谊。
“不,我并不是不相信小黑。
恰恰相反,我知道小黑一定会借给我。
”蔡元培笑着说,“但是,小黑肯借给我是一回事,我不经过他的同意私自拿衣服又是一回事。
他同意是出于对朋友的亲近,而我不私自拿则是出于对朋友的尊敬,这两者并不矛盾。
”小伙伴听了蔡元培的话不住地点头。
后来,小黑当然借给了蔡元培衣服,听到蔡元培的话后颇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深了。
有句话叫“贤者狎而敬之”,关系亲密却又保持敬重,互相信任却又保有一份距离和恰到好处的分寸感,这是朋友之间很难得的关系。
能做到这点,将能获得长久并且牢固的友谊。
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篇五小时候的蔡元培,经常在楼上读书,一天晚上,他家的楼房失火,全家人都惊恐不已,突然想到在楼上读书的蔡元培,大家急忙呼喊,让他下楼。
此时,蔡元培已经钻进书里,理都不理大家,仍然埋头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