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雪场的运营成本
1.建造成本
建滑雪场,不是说找一个有坡的山,等着老天下点雪就行了的。
一个大型户外天然雪场的投资都是得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
像长白山万达那个项目,2012年投资了230亿才建成。
这些钱都往哪儿花呢?首先,一个雪场动辄三四十条雪道,雪道的坡度选择和设计得花大价钱;把人运上山的缆车索道装备目前几乎都是进口的,成本也很高;给缆车索道做配套的配电房、配电系统、供水系统和保暖系统,这些倒是可以用国产的,但也不少钱;然后,再盖酒店和对应的度假村,再给整个度假村配上供水、供电和供暖,也都是一笔钱。
这还不算,滑雪场的水电暖等市政管网都得单独建。
为什么呢?因为北方的这几大滑雪场,离城市都有一定距离,像吉林的松花湖滑雪场和北大壶滑雪场,离吉林市分别有20和60多公里,亚布力离哈尔滨200多公里,长白山离附近的松江河镇算近的,但也有10公里。
在这些地方兴建滑雪场和度假村,还要兴建公园来吸引夏季客流,相当于新造一个文旅小镇。
2.运营成本
雪场的日常运营和工程维护,又是滑雪场除了固定投资之外的另外一大笔成本。
在国内,除了北疆的阿勒泰地区,其他户外滑雪场,哪怕自然条件再好,也非常依赖人工造雪。
一座5S级别的滑雪场,要堆满一条
1000米的初级滑雪道,至少需要1.8万立方米的雪。
要是用自来水来当原材料,那雪场动不动就得交几十万吨的水费,这可交不起。
所以,你可能会发现,户外滑雪场们大多造在自然湖泊或者水库旁边。
这就是为了就近获得造雪的水源,雪融化之后经过处理,再重新存蓄利用,这样能够降低原材料成本。
阿勒泰有一些雪场为什么可以省去造雪费用呢?因为北疆地区本身自然降雪量就很大,像阿勒泰的可可托海滑雪场,它雪季的自然积雪厚度就能够接近2米,这就使得它对雪场的维护成本就比其他雪场低得多。
相反,国内大多数雪场在雪季开始之前的一个月,就得把造雪机拖出来干活了。
几台大型的造雪机没日没夜开上一个月,才能够造出雪场的基础雪底。
然后,开上大型压雪机,把雪压瓷实;然后再造雪、压雪,造雪、压雪,反复好几次才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