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宫村读诗集》:《唐诗三百首》讲稿043-李颀:《送陈章甫》

《夏宫村读诗集》:《唐诗三百首》讲稿043-李颀:《送陈章甫》

《夏宫村读诗集》:《唐诗三百首》讲稿043-李颀:《送陈章甫》《送陈章甫》◇李颀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录音试讲大家可以点击播放边看文字边听377419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由眉力村设计这首诗三年前读《古早集》的时候我读过。

当时还特地注明了一下,“有几个地方解释不满意,三四句,以及结尾两句”。

今天重读,看看能不能解释得更满意一些。

题目,送陈章甫,意思很简单,就是朋友要走了,诗人写诗相赠。

陈章甫这个人的生平事迹,咱们结合具体的诗句再展开来说。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这两句点明时间,是在四月份的时候,是在初夏。

天气很不错,有南风在吹。

这是常识,冬天的时候就吹北风,春夏开始就吹南风。

初夏的时候,大麦黄了。

黄就是熟。

大麦和小麦不一样,大麦的叶子更大,茎更粗,叶色也较深。

这可能是冬大麦,前年的秋天或冬天播种,来年的春天或夏天成熟。

枣花未落桐叶长,枣的花期晚一些,在5-8月份(阳历),诗人说它的花“未落”,其实应该是正开花。

桐叶长,有的版本写作“桐阴长”。

这个得多说几句:桐,既可以指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也可以指泡桐(应为泡桐属Paulownia),还可能是油桐Vernicia fordii[1]。

这里咱们就以常见的梧桐和泡桐(属)为例来看。

在唐山的话,梧桐至少得在四月中旬左右才会长出叶子,要是绿叶成荫,那得是五月份之后的事情;泡桐属的毛泡桐或白花泡桐,不论是长叶还是开花,则相对要早很多,四月份的时候它绿叶成荫是有可能的。

所以,这句诗,枣花未落桐叶长,如果是“桐叶长”的版本,那这里的“桐”可以解释为梧桐,“长”的读音就应是zhǎng,生长的意思;如果是“桐阴长”,那就应该是泡桐属植物[2],“长”的读音应是ch áng,树荫茂密的意思。

简而言之,开头这两句诗就写景,交代送陈章甫的时间/季节。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三四句,这是有疑问的两句,下面我按自己的理解来讲,不一定恰当,其他的解释我都汇总在注释里,有兴趣的可以前去参考[3]。

后面,咱们会读到,因为天气很不好,大风大浪,所以陈章甫要坐船就坐不了了(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

这样回过头来看这两句,就很可能是,陈章甫从住处(城内)到渡口,要走一段路。

他们从早上就出发,陈章甫早上就和洛阳周边的青山告别(朝别。

和青山告别,说的还是和友人告别),他要回故乡去了;但这一段路过来,都是青山绿水,青山绿水也对陈章甫的离去依依不舍——青山自然不会表达不舍,那是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这样,他们走的很慢,直到天要黑了,还能看得见洛阳的青山绿水(暮见);但是呢,嘶马出门思旧乡。

嘶马就是马在叫,马很着急,因为它“思旧乡”,它很想念故乡。

和上一句一样,不是青山的不舍,不是马在思念故乡,它们都是在说人。

前一句是在说诗人对陈章甫离去的不舍,或者,陈章甫对离开友人的不舍(因为他被罢官了,是被迫离开的);后一句呢,是陈章甫的心里思念着故乡。

这样,既舍不得离开,又不得不离开,写的是这种矛盾的心理。

紧接着八句,写陈章甫这个人的形象,还有他的才学、性情等等,是这首诗最为精彩的部分。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候是对男子的尊称,不是官爵。

什么是坦荡?单纯读这个词,坦荡,坦坦荡荡,读过来就让人的心中有一股凛然正气,有没有。

我是好久没见到用它来评价一个人了。

它的意思,就是胸襟开阔,心地纯洁的。

那陈章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长着“虬须”,胡须是卷起来的;还有“虎眉”,眉毛非常粗;还有“大颡”,颡是额头。

额头非常宽。

这样的一副形象,用龙(虬是一种龙)用虎来形容他,卷须浓眉大脑门,是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物形象,很威武,还有点吓人的感觉。

但他不是一个莽汉,不是空有一副好皮囊。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他的胸中藏着成千上万卷书,这说的是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学的人。

这样的人,他岂肯“低头在草莽”?草莽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偏僻的乡间,用来代指轻贱、平庸。

这样的一个仪表堂堂,满腹才学的人,他怎么能甘心于平庸呢。

陈章甫这个人,有一回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因为户籍的原因,他就没有被录取。

然后他就不甘心,他就上书朝廷,引用了很多古时候那些改名改姓而最终成就一番功业的人,最后,在他的据理力争之下,朝廷还是录取了他[4]。

这件事可以为这两句诗来作注解,说明陈章甫这个人,一是有才学,二是有胆魄,他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然而现实的情况没能如他所愿,他没能凭自己的才学成就什么事业,相反他的生活并不如意,他郁郁不得志。

东门酤酒饮我曹,饮是使……饮的意思,使动方法,前面咱们读过很多次,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等等,这些“饮”都应该读去声,yìn。

我曹的意思是我辈、我们。

他曾在东门那边请我们喝酒。

他心轻万事皆鸿毛,他看上去没把什么事放在心上,把人世间所有的事情都看得像鸿毛那样轻。

鸿毛就是大雁的羽毛,轻的、微不足道的。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喝醉之后,他就睡觉,睡个天昏地暗,天黑了他也不管;有时候,他就什么事也不做,他就望着天空飘过的孤云。

空望,就是没有目的地看,望着天空发呆。

孤云高,云不是孤的,是人的孤。

高就是远。

他看着天上飘过的那朵白云,看得出神了,没人猜得出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后面这四句,写的是陈章甫的性情,他的人格操守。

他是任性旷达的,对人世间的事看的很淡;他是孤高狂傲的,醉了就睡,醒了就喝酒,就看云。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由眉力村设计这样的一个人,他在官场混不下去了,这是情理之中的,是不是。

这样一个心胸坦荡、性情孤高狂傲的人,怎么能在官场混得下去呢?所以,他只能离开。

后面六句,就回到了题目的“送”,陈章甫他被罢官,得走了。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

这时候他们就来到了渡口。

长河的河,不一定是黄河,可以理解为是泛指某条江某条河。

这时候,有大风浪,天也黑了,没办法坐船。

津吏的意思,是渡口管渡船的人,唐朝的时候每个渡口有5个这样的人[5]。

有的版本,“津吏”写作“津口”,那就更好理解,就是渡口。

天黑了,风浪又大,陈章甫一时半会儿走不了了。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这两句可以有多种解释。

一种,郑国游人指陈章甫,洛阳行子指作者自己。

陈章甫“未及家”,他现在没办法马上回家,所以作者为他叹息。

另一种,我也认为是这两句的最理想的解释,是互文[6],但应该解释为是指陈章甫。

他不能马上离开,所以是空叹息。

叹息就是心中有很多惆怅,说不清道不得,只有自己知道。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由眉力村设计“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故林的意思是故乡。

我听说,在故乡那边你有很多相识的朋友,等你回到故乡,他们会怎么看你,怎么评价你呢?罢官昨日,这四个字把时间延展开了,非常好。

陈章甫现在被罢官,那等他回到家,他的罢官就是“昨日”的事。

结尾这两句很含蓄,话没说尽。

陈章甫这样的一个人,长相不凡,有才学,性情又孤傲,他罢官返乡之后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呢?是吧。

作者没说明,我们自可各有发挥。

可能会遭受到白眼,也可能大家会满是善意的迎接他等等,总之作者在这边留有余地。

注释:[1]《现代汉语词典》第1307页[2]油桐未曾亲见,不能断定。

据《中国植物志》所记载,它的“花期3-4月”,那也有可能在四月份的时候绿叶成荫。

[3](唐)李颀著;刘宝和注释. 李颀诗评注[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05,P178:“青山二句:言行人思归。

朝别暮见,引出思乡。

马尚如此,人何以堪”、(唐)李颀著;隋秀玲校注. 李颀集校注[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09,P146:“青山二句:于送之时即言还。

一见友爱,一见盼归”、赵昌平编著.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07,P47:“‘青山”二句:写章甫将返故乡……一度告别的青山,不久又相见;胯下的骏马长鸣,它已急不可耐怀念旧乡”、蘅塘退士等编;章燮注疏,吴绍烈,周艺校点. 唐诗三百首注疏. 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3,P37:“今而送别之处,自朝及暮,尚见青山,不见陈君矣”、萧涤非著.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09,P106:“…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倪其心)、刘怀荣,苑秀丽.“破体为文”与别情诗的新突破——以李颀《送陈章甫》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03):108-111:“其实所谓‘朝别暮还见’也应是写实。

郑州或洛阳至江陵都在千里以上,郑州至洛阳也在三百里以上,只有洛阳至‘嵩丘’,不过百里之地,乘快马‘朝别(洛阳之青山)暮见(旧乡之青山)’才是可能的”。

[4](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 唐语林校证上下. 北京:中华书局, 1987.07,P717:“举人应及第者,关检无籍者,不得与第。

陈章甫制策登科,吏部放榜。

章甫上书:‘昨见榜云:‘户部报无籍者。

’昔傅说无姓,商后置于盐梅之地;屠羊隐名,楚王延以三旌之位,未闻征籍也。

范雎改姓易名为张禄先生,秦用之霸;张良为韩报仇,变姓名而游下邳,汉高用之为相。

则知籍者,所以计赋耳,本防群小,不约贤路。

若人有大才,不可以籍弃之;苟无良德,虽籍何为?’所司不能夺,特谘执政收之。

”[5](唐)李颀著;刘宝和注释. 李颀诗评注[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05,P148[6]郑国游人、洛阳行子无论它们分别指的是李颀和陈章甫,还是反过来指陈章甫和李颀,都不能很好解释这两句。

刘怀荣、苑秀丽解释为这里是互文,非常可取。

相关参考资料详见注[3]。

20180813-20180820在协和道配乐:石进《夜的钢琴曲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