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唐诗三百首_研究

_唐诗三百首_研究

中文摘要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有唐以来最具生命力的唐诗选本,自1763年刊行至今二百余年不曾少衰,其成功的传播经验日益受到诗学研究者的关注。

目前对《唐诗三百首》的研究,主要是对其文本特色的探讨和挖掘,以及将其放在学术史的坐标上给予适当的价值定位,对其传播现象的研究较为浅薄。

本文以《唐诗三百首》的编选特色为中心,通过对其清代主要版本的梳理、相关社会文化背景的述评、向西方世界传播情况的介绍,力图揭示影响《唐诗三百首》成功传播的各种因素。

全文共分为三章。

引论部分主要简单介绍国内学界对《唐诗三百首》研究的现状,以及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介绍了《唐诗三百首》的编选特色;梳理了《唐诗三百首》在清代的主要注本,分析了各注本不同的注释风格;探讨了《唐诗三百首》在清代不同时期的传播情况,以及清代独有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其刊刻及传播的影响。

第二章主要围绕清代唐诗选本的编选特色、御选唐诗与清代文治、清代唐诗学的集成性三个方面介绍了《唐诗三百首》编选和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三章主要以宾纳《群玉山头》为研究个案,以美国新诗运动为社会文化背景,探求了《唐诗三百首》的西渐之路。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

关键词:《唐诗三百首》选本传播《群玉山头》Abstract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from the tang Dynasty, which show no sign of declining since 1763,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of domestic scholars due to its successful dissemination.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tex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stimation of its value in the academic kingdoms in history, whereas its dissemination has been ignored. The study focuses on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from the tang Dynasty’s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study of main Qing Dynasty’s version,related comments on social and cultural,and dissemination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variety of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successful transmission of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from the tang Dynasty.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Prefac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urrent study on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from the tang Dynasty and makes clear the methods of study and significances of this thesis.Chapter One discusses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from the tang Dynasty, and analyzes its mainly Qing versions as well as respective styles of translation, and discusses its dissemin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unique culture in Qing Dynasty on the compilation and spread of Three HundredTang Poems from the tang Dynasty.Chapter Two accounts for three parts such as features of Qing Tang anthology, Tang Royal elections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and integration of poetry theory in Qing Dynasty for center study, introduce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ompilation and spread of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from the tang Dynasty.Chapter Three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e Jade Mountain exhibits the westernization of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from the tang Dynas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Poetry Sports.Key words: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from the tang Dynasty,anthology; dissemination; The Jade Mountain目 录引论 《唐诗三百首》研究综述 (1)第一章 《唐诗三百首》的沿革 (5)第一节 孙洙和《唐诗三百首》 (5)一 《唐诗三百首》原刻本概貌 (5)二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特色 (8)第二节 《唐诗三百首》的版本研究 (16)一 《唐诗三百首》清代主要版本 (16)(一)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原刻本 (17)(二)章燮的《唐诗三百首注疏》 (17)(三)陈婉俊的《唐诗三百首补注》 (20)二 清代其他注本 (22)三 “五四”以来的注本 (23)第三节 《唐诗三百首》在清代的传播 (24)一 科考改革的需求 (25)二 诗坛风气的促进 (28)三 经济发展的推动 (29)第二章 《唐诗三百首》的社会文化背景 (31)第一节 清代唐诗选本的编选 (31)第二节 御选唐诗与清代文治 (35)第三节 清代唐诗学的集成性 (38)第三章 《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 (40)第一节 宾纳、江亢虎和《群玉山头》 (41)第二节 美国新诗运动与唐诗译介 (44)第三节 《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西渐之路 (48)一 诗歌意象的保留及转化 (48)二 自由诗体的转换 (53)三 文化负载词的传达 (57)结 语 (58)附录一 《唐诗三百首》的清代版本 (59)附录二 《唐诗三百首》清代主要版本序言 (76)附录三主要参考文献 (83)《唐诗三百首》研究综述一、 研究现状述评孙洙的《唐诗三百首》作为清代重要的童蒙唐诗选本,国内学界多有研究。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对它的关注已历经六十余年,各论家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不同时代论述的侧重点多有不同,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概述如下: 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学者开始了对《唐诗三百首》的关注,这一时期多是对《唐诗三百首》基本情况的介绍和述评。

较有代表性的论述有朱自清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①、王忠的《论<唐诗三百首>选诗的标准》② 和郭君曼的《略谈<唐诗三百首>的蓝本及其他》③。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专供中学语文教师参考,希望能对学生的“略读”起到指导作用,所以多是对《唐诗三百首》所选诗歌的作者、体裁或题材的介绍,涉及全面但较为浅显。

朱自清在文中提到:“有一种刻本‘题’字下押了一方印章,是‘孙洙’二字,也许是选者的姓名。

孙洙的事迹,因为眼前书少,还不能考出、印证。

这件事只好暂时存疑。

”由此开始引起人们对编者姓名的极大关注,经过多方论争、考证,基本确认“蘅塘退士”的真实姓名就是孙洙。

王忠和郭君曼的两篇文章主要是对《唐诗三百首》蓝本的探究,文章将《唐诗三百首》和《唐诗别裁集》两相比较发现,二书无论在选诗篇目、编排体例还是论诗格调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最终认为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实脱胎于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

同时王忠《论<唐诗三百首>选诗的标准》也指出,孙洙并非完全抄袭沈氏,他还受到王渔洋神韵说和袁枚性灵说的启发。

第二个阶段是八十年代以来的《唐诗三百首》研究,这一阶段对《唐诗三百首》的探讨主要分为两条线索:一是对《唐诗三百首》版本源流的梳理,一是对《唐诗三百首》文本特色的挖掘。

前者有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④,书中对孙洙、章燮、陈婉俊、文元辅、李国松、梦侨氏等七人所评注的不同版本的①《略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②《国文月刊》,1948年73期。

③《光明日报》,1958年3月2日。

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唐诗三百首》进行了简要述评;陈伯海、朱易安的《唐诗书录》①整理出著者所见的42种不同版本;尹雪樵的论文《<唐诗三百首>版本知见录》②收录了至1994年笔者所知所见的《唐诗三百首》的各种版本共计118种,其中所见104种,然尚不能视为《唐诗三百首》版本的全貌。

这些梳理工作,给《唐诗三百首》的传承勾画了基本轮廓。

对《唐诗三百首》特色的挖掘,则经历了较明显的由浅入深的过渡。

高振中《评<唐诗三百首>》③和振甫《谈谈<唐诗三百首>》④虽都论述了《唐诗三百首》作为童蒙选本所独有的优势,但都比较笼统,未能细化深入。

尤其是《评<唐诗三百首>》受中国六七十年代政治氛围的影响,带有浓厚的阶级意识,价值不高。

随着研究的深入,分析更加精当的文章不断出现,主要有张浩逊《<唐诗三百首>纵横谈》⑤、王步高《对<唐诗三百首>的再认识》⑥、徐安琪《<唐诗三百首>的审美价值取向》⑦、王水照《永远的<唐诗三百首>》⑧。

张浩逊《<唐诗三百首>纵横谈》概括了《唐诗三百首》深远的社会影响及文化渗透力,对这一选本的社会文化价值给与了高度肯定;王步高对《唐诗三百首》认真研读、重新审视,在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书除了是童蒙读物,更是一部唐诗的精选本和写诗的范本,其编选虽受清代时风影响,但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徐安琪认为,以实用为目的,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原则,追求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含蓄蕴藉的风格,这就是《唐诗三百首》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取向;王水照《永远的唐诗三百首》认为《唐诗三百首》的成功在于孙洙的编选体例和选取标准,他对已有的同类选本和当时诗坛三大流派,均作过研究分析,才能做到编排合理、体裁完备、篇幅适中、抉择精当,形成多姿多采的自家面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