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专题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专题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专题围绕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少讲精练坚持二原则:充分利用教材及学生已有的资料;充分研究海南生物高考考纲及高考真题明确三(考试)方向:实验设计(整体);实验分析(现象结果);实验评价(方法过程)第1讲 必修教材实验概述 (参考步步高P80) 考 纲 要 求(实验及探究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的生物实验。

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及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及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考 点 清 单①观察DNA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③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④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⑤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⑦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⑧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⑩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及体积的关系 ⑫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4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5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6模拟尿糖的检测 ○1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8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9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显微观察类实验P80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将物像移至视野正中央,(2)转动[7]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11]光圈和[13]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2]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2.在显微镜操作过程中的有关问题①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及镜头长度成反比(正比或反比),物镜的放大倍数及镜头长度成正比;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如果某显微图标明“放大倍数:640”,这里的“640”是指长度(长度或面积)放大了640倍。

②物像移动及装片移动的关系:若希望把视野左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玻片移向左上方。

③异物位置的判断:异物存在的位置可能在玻片标本、目镜、物镜等;转动目镜,异物不动,转动转换器,异物仍在,则异物可能在玻片标本。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目的要求: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如酵母菌、水绵、叶的保卫细胞、蛙的皮肤上皮细胞等),比较几种细胞的异同点。

②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2.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液泡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临时装片的制作(以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为例)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展: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目的要求:①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的方法。

②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1.实验原理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它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二者就会逐渐分离开来。

2.选材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外(内或外)表皮作实验材料,理由是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

注意所选细胞必须为有大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否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3.方法步骤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用低倍镜观察细胞中紫色的液泡的大小及原生质层的位置)→滴加蔗糖溶液(注意从盖玻片一侧滴入,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液泡变小,细胞液颜色深,原生质层及细胞壁分离,细胞大小基本不变)→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用清水做复原试剂)(1)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外因是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内因是原生质层及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

(2)相对细胞膜,细胞壁具有什么特性?全透性。

(3)实验常用0.3g/mL的蔗糖溶液。

若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很快,但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

(4)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尿素等也能导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但随后植物细胞可自动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目的要求: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1.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 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液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及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及染色剂结合。

2.实验材料:可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3.实验步骤:取材制片→水解(用8%的盐酸溶液)→冲冼涂片→染色→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观察)(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①载玻片要洁净,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②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在载玻片的液滴中涂抹几下→③将载玻片烘干(2)水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中,用30℃水浴保温5min(3)冲冼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洗去多余的盐酸(4)染色:滴2滴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染色5min,吸取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5)观察: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4.结论: DNA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实验四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目的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1.实验原理:叶绿体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要染色可直接观察。

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形态多样。

健那绿染液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2.实验材料:新鲜的藓类、黑藻或菠菜的叶肉细胞(观察叶绿体);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1)藓类或黑藻叶不需要切片,可直接制作装片,因为叶片很薄。

(2)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所以要稍带叶肉。

(3)藓类、黑藻的叶细胞中也有线粒体,为什么不选作为观察线粒体的实验材料?藓类、黑藻的叶细胞有叶绿体,细胞本身的颜色会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五: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目的要求:①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②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1.实验原理(1)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着色。

(2)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

(3)在高倍镜下,根据染色体的存在状态,识别某个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

2.实验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2)装片的制作包括①解离②漂洗③染色④制片四个步骤。

☆解离:用盐酸及酒精混合液进行解离,目的是溶解细胞间质,使组织中的细胞分散开来。

☆漂洗:用清水漂洗,目的是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

☆染色: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使染色体着色。

☆制片:用镊子尖把洋葱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

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避免细胞重叠,便于观察。

☆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高倍镜进行观察。

视野中数目最多是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原因是间期时间最长。

可根据视野中每一时期的细胞数/计数细胞的总数,判断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实验六: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目的要求: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1.实验材料:蝗虫♀:24,xx,个体大♂:23,xo,个体小2.方法步骤⑴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⑵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⑶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实验七: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目的要求:①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

②理解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作用机制。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因而使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化学试剂及作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使染色体染色 15%的盐酸溶液: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 95%的酒精溶液:洗去固定液和解离细胞时都要用3.方法步骤:培养根尖→低温诱导→固定细胞形态→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比较(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染色体形态较好的分裂相,确认某个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移到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实验一: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目的要求: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一)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还原糖(常见的有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及斐林试剂(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生成砖红色沉淀。

2、材料:应注意选择含糖量高,颜色浅的材料。

3、斐林试剂的使用(1)斐林试剂甲液——0.1g/ml氢氧化钠溶液斐林试剂乙液——0.05g/ml硫酸铜溶液(2)使用原则——①甲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②现配现用(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脂肪可被苏丹Ⅲ(试剂)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2、取材(1)选择富含脂肪的生物组织或器官,如:花生种子,干种子需要浸泡;(2)若需显微镜观察,则种子要足够大,便于做徒手切片。

3、方法步骤方法一、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观察待测组织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方法二、制作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

取材→切片→制片(染色后,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

)→观察(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1)蛋白质及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2、双缩脲试剂的使用(1)双缩脲试剂A——0.1g/ml氢氧化钠溶液,双缩脲试剂B——0.01g/ml硫酸铜溶液(2)使用原则:先加入A 液,再加入B液。

(条件:不需加热)实验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目的要求:①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②探究绿叶中含有几种色素。

相关主题